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29 條與「和尚」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13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1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和尚 大和尚 戒和尚 白足和尚 百靈和尚 寶壽和尚 本溪和尚 布袋和尚 草堂和尚 長耳和尚 船子和尚 打地和尚 大和尚山 大通和尚 大陽和尚 大珠和尚 洞安和尚 兜率和尚 法華和尚 佛澳和尚 浮杯和尚 福溪和尚 付衣和尚 公期和尚 古寺和尚 過海和尚 黑澗和尚 黑眼和尚 紅螺和尚 金牛和尚 金沙和尚 利山和尚 嶺珏和尚 龍山和尚 樓子和尚 蒙溪和尚 米倉和尚 米嶺和尚 椑樹和尚 破竈和尚 齊峰和尚 清田和尚 鵲巢和尚 日子和尚 乳源和尚 石臼和尚 石林和尚 石梯和尚 水空和尚 水潦和尚 水塘和尚 松山和尚 堂頭和尚 天王和尚 烏臼和尚 逍遙和尚 興平和尚 秀溪和尚 雪庵和尚 一休和尚 幽溪和尚 元康和尚 雲山和尚 則川和尚 止觀和尚 豬頭和尚 紫桐和尚 寶蓋山和尚 布水岩和尚 長平山和尚 大乘山和尚 大天壽和尚 後白雲和尚 後招慶和尚 龍穴山和尚 憩鶴山和尚 日容遠和尚 睡龍山和尚 天柱山和尚 延長山和尚 趙橫山和尚 智異山和尚 竹園山和尚 百丈涅槃和尚 滄州米倉和尚 徹翁和尚語錄 陳州石鏡和尚 鼎州德山和尚 鄂州茱萸和尚 福州永泰和尚 撫州覆船和尚 關南道吾和尚 灌州靈岩和尚 灌州羅漢和尚 漢南高亭和尚 杭州多福和尚 杭州天龍和尚 和尚在缽盂在 洪州東禅和尚 洪州米嶺和尚 湖南祇林和尚 華亭觀音和尚 吉州福壽和尚 吉州禾山和尚 吉州匡山和尚 吉州止觀和尚 嘉州東汀和尚 嘉州黑水和尚 建州夢筆和尚 金華俱胝和尚 金陵天寶和尚 晉州大梵和尚 晉州霍山和尚 京兆府米和尚 京兆公畿和尚 京兆叁相和尚 京兆蚬子和尚 京兆香城和尚 荊門上泉和尚 景川和尚語錄 絕海和尚語錄 朗州古堤和尚 連州寶華和尚 廬山護國和尚 廬山慶雲和尚 廬州大覺和尚 潞州渌水和尚 洛京柏谷和尚 洛京南院和尚 洛京嵩山和尚 密庵和尚語錄 明州布袋和尚 南雄地藏和尚 南嶽橫龍和尚 南嶽金輪和尚 南嶽南臺和尚 千歲寶掌和尚 泉州東禅和尚 泉州瓦棺和尚 饒州峣山和尚 如淨和尚語錄 韶州大曆和尚 韶州華嚴和尚 韶州林泉和尚 韶州靈瑞和尚 神會和尚遺集 蜀川西禅和尚 水西南臺和尚 蘇州西禅和尚 臺州浮江和尚 臺州勝光和尚 潭州谷山和尚 潭州靈泉和尚 潭州鹿苑和尚 潭州嶽麓和尚 魏府大覺和尚 婺州蘇溪和尚 襄州曆村和尚 新羅大茅和尚 新羅龜山和尚 新羅雲住和尚 興元大浪和尚 虛堂和尚語錄 玄泉二世和尚 雪江和尚語錄 楊州豐化和尚 仰山東塔和尚 義堂和尚語錄 義雲和尚語錄 益州西睦和尚 益州應天和尚 英州觀音和尚 郢州芭蕉和尚 幽州譚空和尚 袁州仰山和尚 月舟和尚遺錄 越州幹峰和尚 棗樹二世和尚 漳州浮石和尚 漳州羅漢和尚 鎮州大悲和尚 鎮州普化和尚 鎮州談空和尚 鎮州萬壽和尚 鎮州萬歲和尚 中峰和尚廣錄 竺仙和尚語錄 涿州紙衣和尚 淄州水陸和尚 梓州龍泉和尚 佛照光和尚語要 苦瓜和尚畫語錄 清拙和尚禅居集 嵩嶽破竈墮和尚 五臺秘魔岩和尚 新來和尚好撞鍾 永平元和尚頌古 終南山豐德和尚 琅琊山覺和尚語錄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西源特芳和尚語錄 鹽山拔隊和尚語錄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永源寂室和尚語錄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 大乘和尚(約8世紀) 虛堂和尚頌古評唱折中錄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叁十卷) 華嚴和尚〔《神僧傳》卷第六〕 蚬子和尚〔《神僧傳》卷第九〕 華嚴和尚(唐幽州)[《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金和尚(唐河東懸甕寺)[《宋高僧傳》卷第叁十] 狂僧(曹和尚)(漢洛陽告成縣)[《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隱峰(亡名雉鸠和尚)(唐代州北臺山)[《宋高僧傳》卷第二] 自在(一缽和尚南印)(唐洛京伏牛山)[《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217】永源寂室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寂室錄、圓應禅師語錄、圓應錄。日本臨濟宗僧寂室元光(1290~1367)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輯錄偈頌、佛祖贊、小佛事、說  、書簡、法語、遺誡、遺偈、江州永源寺開山圓應禅師行狀等。

俗語佛源 【218】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丈二和尚”指寺廟中比較高大的諸天、羅漢等塑像。俗用“和尚”來稱呼羅漢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經上常有這一類話:“(佛)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羅漢等佛弟子。顯然,人們無法用手觸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喻弄不明情況,搞不清底細。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俗語佛源 【219】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

  寺院中一般有大鍾、堂鍾和殿鍾。按寺院的製度,凡遇法會、集衆、食時、寢前及僧人寂滅等,都要撞鍾。撞鍾有一定的規則與技巧,其作用大致有叁個:警覺、號令和報時。《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指出:“大鍾,叢林召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可見撞鍾的重要作用是警覺僧衆,消除昏惰,精進修持。就其原義來說,“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意爲要做好一日和尚,就有撞好一日鍾,暗含每日精進之意。世人一般把和尚看作消極遁世的人,又把和尚同寺院的鍾聲聯系在一起。俗語“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比喻消極應付工作,得過且過地混日子。如《西遊記》第十六回:“那道人道:“拜已畢了,還撞鍾怎麼?”行者方丟了鍾杵,笑道:“你那裏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又如茅盾《子夜》十五:“我早就辭過職了,吳老板還沒答應,我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中國百科全書 【220】大乘和尚(約8世紀)

  Dacheng  Heshang

  中國漢地佛教禅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诃衍那。早年在長安學習佛教禅宗。唐建中二年(781),吐蕃據沙州(今甘肅敦煌)後,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命赴吐蕃,在拉薩及劄瑪(今劄囊縣桑耶寺附近)等地傳教,赤松德贊妃沒廬氏及貴族婦女30余人曾從他受戒,出家爲尼。他倡頓悟說,著有闡明頓悟的著作。約于貞元八至十年(792-794),由赤松德贊主持,大乘和尚代表漢地佛教與以蓮花戒爲代表的印度佛教展開辯論,先勝後敗,被迫返回沙州繼續傳教,備受當地人民尊崇,稱之爲“國德”、“大德”、“蕃大德”。但漢地佛教在吐蕃影響從此逐漸減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21】虛堂和尚頌古評唱折中錄

  (書名)二卷,日本僧含虛叟編。對于虛堂智愚之頌古,折衷諸家之評唱,以資禅學士之參考者。

閱藏知津 【222】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叁十卷)

元至治門人慈寂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曆代名僧辭典 【223】華嚴和尚〔《神僧傳》卷第六〕

華嚴和尚。學于神秀。禅宗謂之北祖。嘗在洛都天官寺。弟子叁百余人。每日堂食和尚嚴整瓶缽必須齊集。有弟子夏臘道業高出流輩。而性煩褊躁。時因臥疾不隨衆赴會。一沙彌瓶缽未足。來詣此僧頂禮雲。欲上堂無缽。如可暫借明日當自置之。僧不與曰。吾缽受持已數十年。借汝必恐損之。沙彌懇告曰。上堂食頃而歸。豈便毀損。至于再叁。僧乃借之。曰吾愛缽如命。必若有損同殺我也。沙彌得缽捧持兢懼。食畢將歸。僧已催之。沙彌持缽下堂。不意磚破蹴倒遂碎之。少頃僧又催之。既懼遂至僧所作禮承過且千百拜。僧大叫曰。汝殺我也。怒罵至甚。因之病亟一夕而卒。爾後經時。和尚于嵩山嶽寺。與弟子百余人方講華嚴經。沙彌亦在聽位。忽聞寺外山谷中若風雨聲。和尚遂招此沙彌。令于己背後立。須臾見一大蛇長七八丈。大四五圍。直入寺來努目張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動。蛇漸至講堂升階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錫杖止之雲住。蛇欲至座遂俯首閉目。和尚戒之。以錫杖扣其首曰。既明所業。今當回向叁寶。令諸僧齊聲爲之念佛。與受叁歸五戒。此蛇宛轉而去。時亡僧弟子已有登會者。和尚召謂曰。此蛇汝之師也。修行累年合證果位。爲臨終之時惜一缽故怒此沙彌。遂作一蟒蛇。適此來者欲殺此沙彌。更若殺之當墮大地獄無出期也。賴吾止之與受禁戒。今當舍此身矣。汝往尋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過草木開靡如車路焉。行十四五裏至深谷間。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歸白和尚。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亦甚聰慧。年十八當亡。即卻爲男。然後出家修道。裴郎中即我門徒。汝可入城爲吾省問之。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艱難。汝便可救之。時裴寬爲兵部郎中。即和尚門人也。弟子受命入城。遙指裴家。遇裴請假在宅。遂令報雲。華嚴和尚傳語。郎中出見神色甚憂。僧問其故。雲妻欲産已六七日。燭燈相守甚危困矣僧曰。某能救之。遂令于堂門外淨床席。僧人焚香擊磬呼和尚者叁。夫人安然而産一女。後果十八年而卒。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224】蚬子和尚〔《神僧傳》卷第九〕

京兆蚬子和尚。事迹頗異居無定所。自印心于洞山。混俗閩川。不畜道具。不循律儀。冬夏一納。逐日沿江岸。采掇蝦蚬以充其腹。暮即宿東山白馬廟紙錢中。居民自爲蚬子和尚。華嚴靜禅師聞之欲決真假。先潛入紙錢中。深夜師歸。嚴把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遽答曰。神前酒臺盤。嚴放手曰。不虛與我同根生。嚴後赴莊宗诏入長安。師已先至。每日歌唱自拍。或乃佯狂。泥雪去來俱無蹤迹。厥後不知所終。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225】華嚴和尚(唐幽州)[《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釋華嚴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持華嚴經以爲淨業。時號之全取經題呼召耳。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庑之下。萬歲通天年中韓國公張仁願之爲幽州都督也。夜聞經聲品次曆曆然。及爾晨興謂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諷誦。若在衙署前也。還聞已否。夫人曰。是何地遠可得聞乎。張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豎走馬往覆之。果無差謬。張君請召入城。及相見謂張君曰。有願胡不報乎。答曰。現造袈裟五百緣布施羅漢去。華嚴曰。勿去余處。但送往州西馬鞍山竹林寺內施僧。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已去覓竹林寺且無蹤迹。如是深入陟高山見一翁。問之曰。旦隨吾來。倏睹雲開寺現。景物非凡世所有。入寺散袈裟。畢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赍還二分一與張仁願一與華嚴和尚。自此方知華嚴和尚是竹林聖寺中來使留一宿。出已經年。行化既久。及終坐亡。肉身不萎敗。範陽之人多往乞願。時有征應。塔近因兵革而廢矣。
〔贊甯〕系曰。一口宣誦何能入遠近人人耳耶。通曰。近則若願持經善法力故。遠則一音演說隨類聞解。其人是聖寺員位。斷可知矣。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226】和尚(唐河東懸甕寺)[《宋高僧傳》卷第叁十]

釋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遙人也。所生之地豬坑村。幼而魁岸爲人魯質。所作詭異與平人不類。于嵩岩山出家。其後身裁一丈腰闊一圍。言事多奇差。終後如在。鄉人供祭之乞願。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鄭重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227】狂僧(曹和尚)(漢洛陽告成縣)[《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釋狂僧者。晉開運中遍于邑下乞石礦灰。日夜驅荷入大小留二山中。謂行人鄉叟曰。要造宮阙。然莫之測也。皆謂爲風狂。有何准據。如是運至數千石封閉甚固。其後鄉人不意。此僧絕乎蹤迹。屬幹佑初漢祖既入今東京即位。不逾年而崩。當是時也诏蔔睿陵于大留山下。計慮者雲。磚瓦數百萬。此山之內可陶而燒。其如礦灰烏可得乎。俄有裏胥曰。此地元有僧積藏灰可數千石。准用應足。按行使山陵畢用無孑遺。其僧也非狂由此方證之矣。又鎮州釋曹和尚者。恒陽人也。不常居處言語紏紛。敗襦穿屦垢面黯膚。號風狂散逸之倫也。齊趙人皆不測而多重旃。或召食。食畢默然而去。其狀猶不醉而怒欤。府帥安重榮作鎮數年。諷軍吏州民例請朝廷立德政碑。碑石將樹之日。其狀屹然。曹和尚指之大笑曰。立不得立不得。人皆相目失色。主者驅逐。曹猶口不絕聲焉。至重榮潛萌不軌秣馬利兵垂將作逆。朝廷討滅。碑尋毀之。凡所指斥猶響答聲也。後不測所終。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228】隱峰(亡名雉鸠和尚)(唐代州北臺山)[《宋高僧傳》卷第二]

十一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後往觀方。見池陽南泉禅師令取澡罐。提舉相應爲願公所許焉。終認嗣馬禅師耳。峰元和中言遊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遊遍靈迹。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舁就爇。屹定如山並力不動。遠近瞻睹驚歎希奇。峰有妹爲尼。入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爲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衆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偾然而仆。遂荼毘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雲。獨弦琴子爲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贊甯〕系曰。僵屍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爲修叁昧。此者頭搘厚載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難知諒。是人而不測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爲女[彰-章/女*頁]之罵焉。如幻之功善權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書胡弗載隱峰飛錫解陣邪。通曰。小說所傳或得其實。是故春秋一經。五家作傳可得同乎又漢州開化寺釋亡名。先因入寺見瑞應交現。遂誓舍身克苦爲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爲琉璃色。有菩薩乘五色雲。下庭中曰。汝極堅至必當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頭禮拜。斯須不見。寺僧至雲。學院內皆變琉璃色。歎嗟不已。其僧複勤節行焉又鄧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遊行穰鄧州間。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避回。嘗馔羞之次有貧士求餐。分其二足與之食。食訖老僧盥漱雙鸠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鸠二足複全。其僧實不食此禽。自爾衆人崇重號曰南陽鴙鸠和尚也。有歎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飲酒啖肴。然後吐出雞羊肉。皆化作本形。飛鳴而入坑穴中同也。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229】自在(一缽和尚南印)(唐洛京伏牛山)[《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釋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禅師法席。懸解真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遊多隱山谷。四方禅侶叢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禅師爲莫逆之交。所遊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迹以快逸觀。龍門山得後魏叁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禅師解虎鬥處。此山飲甘泉。改爲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叁傷歌辭理俱美。警發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僞幹德初。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骈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余年。後在蜀爲男婚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叁宿。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纭讓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爲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常誦持上生經。其數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叁傷頌一缽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顔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飒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叁傷一缽之歌頌。人皆傳寫諷誦焉。一缽和尚者。歌詞協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裏巷。豈加叁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吾願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
〔贊甯〕系曰。稽諸律藏。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一違製。二業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無違製愆。俗容有業道罪。甯得有護戒神邪。況高氏既持不殺。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告諸五衆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明則有戒法。幽則有鬼神欤次成都府元和聖壽寺釋南印。姓張氏。明寤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爲證。見淨衆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剃草結茆。衆皆歸仰漸成佛宇。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後。改此寺爲元和聖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畢。于長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于寺中。會昌中毀塔。大中複于江北寶應舊基上創此寺。還名聖壽。印弟子傳嗣有義俯複興禅法焉。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