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陕西长安。隋代文帝仁寿年间(601~604),曾召僧定之门人保恭为寺主,以检校僧尼。唐代武德二年(619),改称大庄严寺。续有神回、道哲、智兴、慧诠等名德住持本寺,显扬法门。
(二)西藏名Co-ne 。音译卓尼寺。为位于甘肃西南洮州之南的喇嘛教寺院。其创建年代不详,但据考证明初即已存在。此寺藏有西藏大藏经甘珠尔(藏Bkah!-h!gyur ,佛说部)、丹珠尔(藏Bstan-h!gyur ,论疏部)之版木,称为卓尼版,其年代仅次于奈塘版(藏Snar-than% )。[蒙藏佛教史(妙舟)]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 - 朱芾煌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 陈义孝编
另作「从定觉」,出定的意思。 - 庄春江居士编
梵语maha^karun!a^-sama^patti,巴利语同。又作大悲三昧。即含藏大悲功德之禅定,乃佛菩萨之悲无量心定。佛菩萨悲愍一切众生,遍满大悲无量心而行之禅定,称为大悲定,佛菩萨即住于此禅定而起大悲心。解脱道论卷二(大三二·四○七下):“大悲定、双变定,是佛所得,非声闻所得。”
又作大涅槃、大灭度。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周遍虚空,故谓之大。又入此定时,能现五德之瑞相。据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品所载,释尊宣说无量寿经时,即入此定。[无量寿经、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参阅“五德瑞现”1195)
(术语)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静妙三摩地。如来所入之禅定也。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梵语曰三昧或三摩地,译为定。如来会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来行。”旧译仁王经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译仁王经上曰:“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涅槃经三十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 陈义孝编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天台译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瑜伽三十八卷九页云:种种异类各别因缘,名定别因。无记中云:从大麦种,生大麦芽,大麦苗稼;不生余类。如是所余,当知亦尔。卽说彼为此定别因。杂染中云:余无明支及自种子,乃至有支,能生那落迦,余无明支及自种子,乃至有支,能生傍生饿鬼天人,当知亦尔。卽此望彼诸杂染法,名定别因。清净中云:声闻种姓,以声闻乘能般涅盘,独觉种姓,以独觉乘能般涅盘,大乘种姓,以无上乘能般涅盘;彼望清净,为定别因。 - 朱芾煌
日本佛教用语。日本朝廷为防止滥设私寺,乃限制一定数额之寺院为官寺,称为定额寺。自奈良朝以来成为一种寺格,颇受朝廷礼遇。然平安朝中期以后,渐与一般私寺无异,遂名实共废。又住于国分寺、大寺、定额寺、敕愿寺等之特定僧侣,皆接受朝廷之供养,人数不足时,向太政官申请补充,此称定额僧。此外,现今真言宗亦称修行“后七日御修法”之供僧为定额僧。[日本后纪卷十二、卷十七、续日本后纪卷七、东大寺要录卷四]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二戒之一。见二戒条。 - 陈义孝编
(佛名)即燃灯佛。见定光佛手条。
燃灯佛。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 陈义孝编
亦叫燃灯佛,释迦佛在因地时曾五朵莲花奉献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