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次第定” 叁藏法數雲:“九者,自初禅至滅受想定凡九種也。次第者,謂人若入禅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續,不生異念,無間無雜。定者,攝心不亂也。”
一、初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離欲界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定觀均齊。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二、二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初禅入二禅時,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叁、叁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二禅入叁禅時,離喜行舍而受身樂,唯聖人能說,而複舍念行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四、四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叁禅入四禅時,斷喜樂故,不喜不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五、虛空處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色界入無色界,則滅一切色相,不念種種異相,入無邊虛空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六、識處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既得虛空處定已,心緣虛空,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即定,于舍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則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 無所有處者,即不緣一切內外境界也。謂人修禅定,既得識處定已,叁世心識,無量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緣之識,轉心緣無所有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識處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謂人修禅定,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九、滅受想次第定 滅受想者,即受想心滅,而不複起也。謂人修禅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其心明利。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是爲滅受想次第定。若定此定,不久即證阿羅漢果也。 - 明·楊卓
(術語)律宗禅宗也。又律師禅師也。
又作邪禅。如爲役使鬼神而修禅定,是違逆正理之禅,能損害正道,稱爲魔禅。摩诃止觀卷八下(大四六·一一六下):“習魔精進,求名聞故,得于魔禅,昧于鬼法,樂于魔慧,分別見網。”
(術語)禅定行之害正道者。如爲使役鬼神而修禅定也。止觀八曰:“得于魔禅,味于鬼法。”
清末民初僧。浙江人。生卒年不詳。武昌佛學院學僧。民國二十年(1931 )以後,曾留學日本大正大學,爲佛教留學僧中第一位領得庚子款者。二十四年,嘗與日本佛教人士共同發起“中日佛教學會”。並譯有日文佛學名著“叁階教之研究”,刊載于海潮音月刊。晚年事迹不詳。
天臺宗所說菩薩不共九種大禅之第叁。以修此禅甚難而得名。此有叁種: (一)第一難禅,菩薩久修禅定,心得自在,然爲救度衆生之故,舍第一禅樂而生于欲界。(二)第二難禅,菩薩修無數量諸深禅定,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之上。(叁)第叁難禅,菩薩依禅定得無上菩提。[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
(術語)九種大禅之一。以修行困難而有此名。有叁種:第一之難禅者,菩薩久修禅定,心則自在。而爲救衆生故,舍禅定之樂而生于欲界也。第二之難禅者,菩薩修了無數量之諸深禅定,而自拔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也。第叁之難禅者,菩薩由禅定而達于無上之覺道也。
(雜語)禅林之語,與伴禅同義。
(術語)少許之禅定也。止觀七曰:“那得薄證片禅即以爲喜。”
(界名)色界之第叁禅天也。此天名定生喜樂地,由深妙之禅定生身心之快樂。叁界九地之中以此地爲樂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處,唯有舍受。故此地之樂受,爲叁界中最第一。聖教中多引之以爲比。悲華經二曰:“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叁禅。”涅槃經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衆生聞其華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叁禅。”
色界的第叁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樂,又因此天的快樂乃是叁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爲定生喜樂地。悲華經說:“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叁禅。” - 陳義孝編
次叁禅者,若于二禅定厭離喜相,入中間禅。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叁慧,四樂,五一心)。
一、舍支 離喜不悔名舍。謂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诃責二禅之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謂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養,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謂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也。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安快。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則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曰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爲一,澄渟不動也。
名爲根本叁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之天中,是爲叁禅天因也。 - 明·楊卓
禅定自初步至高度之十種階段。即:(一)出家清淨禅,(二)近善知識清淨禅, (叁)阿蘭若處禅,(四)離戲論愦鬧禅,(五)身心柔軟禅,(六)智慧寂靜一切音聲禅,(七)七覺八道禅,(八)離味著諸煩惱禅,(九)通明清淨禅,(十)內智方便遊戲神通禅。[大藏法數卷五十八]
(名數)見禅條。
(術語)對于理禅而有事禅。見理禅條。
即「禅思」,參看「禅思」,《長部二一經》作「禅定;禅那」。 - 莊春江居士編
厮,乃相互之意。原指禅師與門人相互問答應酬,參究宗旨;後轉指以言語多爲可貴而執著于文字之口頭禅。大慧書卷二十七(大四七·九二八中):“便將心意識,記取這杜撰說底,卻去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厮禅。”又“厮”系被他人所役使者。厮禅即指傳誦他人之文句而無真正見解之禅;實不自知自己未得宗旨,僅系受文字役使而已。[禅林象器箋參請門]
(雜語)問答往來,謂之厮禅。厮者相也。余冬序錄四十八曰:“唐人詩中字音,有以十讀如[廿/記],相讀如厮。如恰似春風相欺得、如何不相離等句,皆思必切。”大慧書上曰:“將心意識記取遮杜撰說底,卻去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厮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