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方广道人之恶取空者。方广道人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主张法界万德一无所具,执著「但空”,故称彼之恶取空为秃空。[摩诃止观卷七]
(术语)斥方广道人之恶取空为秃空,法界之万德一无所具,故名为秃。止观七曰:“正法大城金刚宝藏,具足无缺何所而无,岂容秃空而已!”
(术语)十八空之一。身外之诸物,悉为实体不可得。
谓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为十八空之一。 - 陈义孝编
瑜伽九十卷二十一页云: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
二解 如四种空性中说。
三解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卽是外空。 - 朱芾煌
观察或思惟关于自己五蕴以外的空无我。 - 庄春江居士编
梵语a^tma-s/u^nyata^。了知我体乃五蕴之假和合者,称为我空。又作人空、生空、假名空、人无我、众生无我。系二空之一。凡夫于五蕴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皆无自性,不见常一之我体,则为我空。
大乘义章卷一(大四四·四八五中):“众法成生,故曰众生;生但假有,无其自性,是故名为众生无我。众生性相,一切皆无,说之为空;寄用名人,无我与空,义同前释。性实名我,阴中无我,故曰我空。”故缘无我而起智,以显现真如之理,称为我空真如。[放光般若经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一、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华严经孔目章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明三藏法数卷六、卷十](参阅“无我”5087 )
(术语)又曰生空人空。众生虽尽有心身,而是为五蕴之假和合者,无常一之我体,故谓之我空,又云众生空。十地论一曰:“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如实知故。”三藏法数十曰:“我空,谓于五蕴法,强立主宰,名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无自性,不见我体,是名我空。”同六曰:“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众生虽然都有一个心身,但那是五蕴假合而成的,没有实在常一的我体,叫做我空。 - 陈义孝编
又名生空。或人空,众生虽然有一个心身,但那是五蕴假合而成的,没有实在的我体,故叫我空。
- 梵心居士编
(731~?)唐代译经僧。京兆云阳(陕西径阳)人,俗姓车。名法界,字悟空,为北魏拓跋之远裔。天宝九年(750),罽宾国遣大首领萨波达干与三藏舍利越摩来求和,翌年朝廷遣中使张韬光等四十余人与会,时授师左卫,加入其行。取道安西,经历诸国,至罽宾东都城健陀罗国。张韬光等既毕使命,将归,师病不能随,仍留彼国,后疾渐痊,遂投三藏舍利越摩落发,法号达摩驮都(法界之意),时年二十七。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留蒙鞮寺,习根本律仪,兼学梵语,并巡礼诸佛寺,历游凡四年。后南游至中天竺,礼迦毗罗伐窣睹城佛降生处塔,拜摩竭陀国菩提道场成佛处塔,于菩提寺度夏安居。次瞻礼拘尸那城娑罗双林入涅槃处塔等,后住那烂陀寺。广德三年(765)请归国,唐室许之,遂携梵本十地经、回向轮经、十力经,及佛牙舍利,取北路而归。所经诸国皆有羁留,途中遇勿提提犀鱼、尸罗达摩等而译出十力经一卷、十地经、回向轮经。于贞元五年(789)九月,随中使段明秀归国,进佛舍利及所译经,奉敕正度,赐名悟空。后返云阳祭二亲墓,不知所终。敕翻经三部十一卷,编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圆照录其行状,见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宋高僧传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
(人名)唐京兆云阳陕西省西安府泾阳县人。俗姓车氏。名法界。悟空其字。后魏拓跋氏之胤裔。天宝九年,罽宾大首领萨波达干与三藏舍利越魔来求和,朝廷遣中使张韬光等四十余人,师时授左卫,与其行焉。取道安西,经历诸国,至罽宾东都城干陀罗国。张韬光等既毕使命,将归。师病不能随,仍留彼国,后疾渐痊,遂投三藏舍利越魔落发,号达摩驮都(译云法界)。贞元五年,随中使段明秀归国,进佛舍利及所译经。奉敕正度,赐名悟空。后不知所终。敕使翻经三部十一卷,编入贞元录。圆照录其行状。见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宋高僧传等。
梵语laks!an!a-s/u^nyata^。又称自相空、自共相空。即般若经所谓诸法之总、别、同、异等诸相之不可得。真谛所译十八空论中,谓化身非生死,非涅槃,无生死虚妄颠倒之相,亦无涅槃真实之相,故称相空。若菩萨能修此相空,则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得清净。[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十八空论]
(术语)诸法有性相二者,性之空无云性空,相之空无云相空。小乘教之所明者为性空之分,般若经等之所说者为相空之分。
一切法都有性和相的两方面,性方面的空无叫做性空,相方面的空无即叫做相空。 - 陈义孝编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 - 朱芾煌
一切法都有性和相的两方面,性方面的空无叫做性空,相方面的空无叫做相空。
- 梵心居士编
为般若经所说二十空之一。又作无性自性空。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而无有,故为小空。又通常以小乘之教说,只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只知析空而不知体空,但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故亦被视为小空。(参阅“空”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