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相)以两手背相附,而收二头指,以二小指屈掌中,以二大拇指各压二指之头,置于心上,诵经中之陀罗尼七遍,结此印,诵此陀罗尼,而行法之行者,即变成般若波罗蜜菩萨,为一切诸佛之母。见仁王般若念诵法。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图像)于白莲华等上结跏跌坐,身黄金色,众宝璎珞,遍身庄严,首戴宝冠,冠系白绘,两边垂下,左手当心,持般若之梵箧,右手当乳,作说法印,以大拇指压无名指之头是也,即想菩萨顶至于足,身之诸毛孔,流出光明,作种种之色,遍满法界。一一光中,化无量之佛,遍于虚空界之诸世界中。普为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之法,皆使悟解也。见仁王般若念诵法。陀罗尼集经三画大般若像法曰:“其菩萨身,除天冠外身长一肘,通身白色,面有三眼,似天女相,形貌端正如菩萨形。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头戴天冠,作簸箕光,其耳中着真珠宝珰,于其项下着七宝璎珞,两臂作屈,左臂屈肘侧在胸上,其左手仰五指申展,掌中画作七宝经函,其中具有十二部经,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藏。右手垂着右膝之上,五指舒展,即是菩萨施无畏手。(中略)菩萨右厢安梵摩天,通身白色,耳着宝珰,其项上着七宝璎珞,立氎毺上。(中略)菩萨左厢安帝释天,通身白色,耳着宝珰,其项上着七宝璎珞,立氎毺上。”
(经名)二十卷,无罗叉译。与大般若第二分同本,常加啼法上之二品与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同本。放光之义,光赞经之下释之。
(经名)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之略名。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opades/a 。凡三卷。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为无著所造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之注释书,与唐代义净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系同本异译。然无着别造有隋代达磨笈多所译之金刚般若论(又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二卷或三卷),故本书所注释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传为无著所造,恐系二者混淆之误传。[开元释教录卷六、卷七、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
(书名)有二部:一为二卷,无着菩萨造,隋达磨崛多译。一为三卷,天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皆为解释本经之弥勒菩萨偈颂者。
梵名Pravara -deva-ra^ja-paripr!ccha^ 。凡七卷。陈代月婆首那译于天嘉六年(565)。又称胜天王经、胜天王问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五七三等之第六会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
沙门法藏述
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
凡二卷。略称心经幽赞。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般若心经最早之注疏,全书系依法相唯识之义旨而随文解释心经之内容。初引解深密经之三时教判,与辩中边论辩相品之颂以赞中道之义,次则释经题,并拈出五种般若与七最胜之义。其后则为经文之义解。本书之注疏本有崆峒记三卷(守千)、解节记六卷(护命)等。
摄论三卷十一页云: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说、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盘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盘界处故。世亲释九卷五页云:无分别智、卽是般若波罗蜜多。由彼经中、说诸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为欲令知如是义故;显示彼文。远离外道我执处者:谓如外道、住般若中,执我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菩萨不尔。远离如是诸外道辈我执处故;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如未见真如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中,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远离如是分别;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生死涅盘二边处者:谓如世间、诸声闻等、安住涅盘。菩萨不尔。远离二边;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者:如声闻等、唯断烦恼障,便生喜足。菩萨不尔。由此意趣,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盘界处者:谓如声闻等,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于无余依般涅盘界而般涅盘。菩萨不尔。不住声闻所住之处。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 朱芾煌
述曰: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生。故曰: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当知一切佛法,无非般若所流出,无非般若所统摄也。然初成顿演,则称华严,渐诱钝根,则名阿含,对半明满,则属方等,开权显实,则让法华,扶律谈常,则推涅盘,故唯显示二空,破情立法,或共不共,以般若题名者,乃别成第四部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略称帝释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系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对帝释天等宣说般若波罗蜜,及其真言。
(经名)一卷,赵宋旋护译。佛在鹫峰为帝释说般若之义无边,又说颂说咒。与通行之般若心经别本同。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祖因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 宋·普济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他化自在天,为金刚手菩萨说诸字义门,并说神咒。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