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以金剛喻最勝之上味也。
(術語)真言行者,寢息時,應想入金剛叁昧,起時,應想自金剛叁昧起。其起時之真言曰:唵拔折羅底悉吒。金剛頂義訣曰:“修習瑜伽者,常想自身常爲普賢金剛身。若寢息時想入金剛叁昧,謂心寂靜如入涅槃,當想自身爲五智印相,而有光焰圍繞。然後隨意寢息也,是名身叁昧相應。若起時想從金剛叁昧起故,此秘密義雲金剛生起也。拔折羅者,金剛叁昧相名。底悉吒者,生起義。唵者,諸佛法界頂。”
金剛食,梵名Vajra -ma^lah! 。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之虛空天之一。位居外金剛部南方之中央。又稱金剛飲食天、金剛食持鬘、鬘毗那夜迦、嚴髻大將。種子爲軰(ma),叁昧耶形爲花鬘。其形像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于成身會,爲白肉色象頭人身,左手握拳置于腰,右手持花鬘,坐于荷葉座上;于微細會,右手持花鬘,左手持劍;于供養會,兩手持鬘。真言爲“唵 縛日啰麼邏 娑縛賀”。此尊即大教王經卷十所列虛空行諸天中之作甘露(梵Madhu -k ara ),號爲金剛鬘(梵Vajra -ma^la )者。[賢劫十六尊、秘藏記、金剛界七集卷下]
(天名)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手持華鬘。稱曰華鬘毗那耶伽。毗那耶伽爲歡喜天之梵名。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二。
(天名)與金剛童子同。奉使于執金剛部諸尊之童子。如不動之八大童子是也。
(術語)胎藏界曼陀羅十叁大院中之第四院,在中臺大日之左方(大日西面),即第一重之南方。列金剛部諸尊叁十叁。其中主尊二十一,使者十二。又曰薩埵院。以金剛薩埵爲金剛部之上首故也。大日經一曰:“複次華臺表大日之左方,能滿一切願持金剛慧者。”疏五曰:“次于大日如來左方安置金剛部明王,所謂執金剛能滿一切願者。”又曰:“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叁障,故名金剛部也。”
解讀爲「由像鑽石般堅硬不壞之物所組成」,「金剛」即「鑽石」,無相當的南傳經文。 - 莊春江居士編
(修法)金剛鎖菩薩之修法也。陀羅尼經八有金剛商迦羅法,具明其法。商迦羅,譯曰鎖。
梵名Kani -krodha 。又作金剛兒。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第叁行上方第五位之尊。或謂系阿彌陀佛之化身,或謂與烏刍沙摩明王爲同體之尊。呈忿怒形,身爲肉色,高舉左腳,伸展兩臂,左手持金剛杵,右手向下結施無畏印,右足踏于蓮花上,頭部有圓光,發呈上揚之火焰狀;密號事業金剛;種子爲傆(hu^m!);叁昧耶形爲叁股杵或獨股杵;真言爲“吽 縛日羅 俱摩羅 迦尼 度尼 吽 吽泮吒”。此尊于諸儀軌中有多種形像,身爲黃色者稱爲黃童子;身爲青色者,稱爲青童子。
另有自大海中湧出之形像,身爲吠琉璃色,六臂叁目,頭戴寶冠,左足踏寶山上之蓮花,右足沒于海中,即所謂青童子,然未見于大日經及胎藏界諸儀軌中。由于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卷上謂金剛童子爲金剛薩埵之化身,後代之阿阇梨或依其說而添加此尊于金剛薩埵之曼荼羅中。
以此尊爲本尊所修之息災、調伏等法,稱爲金剛童子法,修之可得末法利益、現悉地相、現金剛兒身、見諸佛、得財寶、除怖畏、得聞持等諸功德。[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卷中、金剛童子持念經、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法]
(天名)Vajrakum&amacron;ra,西方無量壽佛化身,現忿怒之童子形,手執金剛杵,故謂之金剛童子。
梵名Cakrava^d!aparvata ,巴利名Cakkava^l!a- pabbata。又作鐵圍山、輪圍山、金剛山。即圍繞于須彌四洲之外海,由鐵所成之山。以鐵性堅固,故稱金剛。(參閱“鐵圍山”6878)
(雜名)即鐵圍山也。鐵性堅固,故雲金剛。無量壽經下曰:“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
金剛界開示大日如來智德之部門也。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勝用,故譬以金剛。大日經疏曰:“金剛喻如來秘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破壞萬相,此智慧亦爾。此界分五部金剛界爲始覺上轉之法門,轉在迷之九識,成五種之果智,故分類爲五部。
一、蓮華部 衆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蓮華部。
二、金剛部 衆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經無數劫,不朽不壞,能破煩惱,如金剛之久埋沒泥中,不朽不壞,故名金剛部。
叁、佛部 此理智在凡位未顯,入果位則理智顯現,覺道圓滿,故名佛部。
四、寶部 佛之萬德圓滿中,福德無邊,故名寶部。
五、羯磨部 羯磨譯曰作業,佛爲衆生而垂悲愍,成辦一切之事業,名羯磨部。
此中前二者爲在纏之因德,第叁者爲理智具足出纏之果位,是即胎藏界之叁部也。後二者于佛部中別開之,佛爲二利圓滿之稱,其自證之邊雲寶部,其化他之邊雲羯磨部。如是于佛部中開二部,原爲胎藏界曼荼羅之意。胎藏界曼荼羅上中下中之通者,總曰佛部,此中下方有虛空藏院,是寶部也。上方有釋迦院,是羯磨部也。由此論之,胎金之叁五,僅開合之異耳,今配之五方五智五佛則如下:
中 法界體性智 大日 佛部
東 大圓鏡智 阿閦 金剛部
南 平等性智 寶生 寶部
西 妙觀察智 阿彌陀 蓮華部
北 成所作智 不空成就(釋迦) 羯磨部
“五部部主” 諸部要目,以大日如來等五佛爲部主,秘藏記依之。日本安然之瑜祗經疏,名之爲部王,以五方之五大明王爲部主。主有二義:一因主之義,二如執權,有管領之義。諸部要目,則據初義,安然則據後義。
“五部母” 金剛界五部之部母,主各生當部功德之德之尊也,如典藏主。
一、佛部 佛眼尊也。但秘藏記謂此部之部主爲大日如來,是乃究竟之本源,故更無部母。秘藏記鈔八會之不依能生之義立之,由養育之義而立之。
二、金剛部 金剛波羅密菩薩也。
叁、寶部 寶波羅密菩薩也。
四、蓮華部 法波羅密菩薩也。
五、羯磨部 羯磨波羅密菩薩也。
是則爲四波羅密,據出生四佛之義而立之。
“五部忿怒” 是五部之教令輪身也。
“五部念珠” 佛部爲菩提子,金剛部爲金剛子,寶部爲寶珠,蓮華部爲蓮子,羯磨部爲雜寶。
“五部色” 佛部爲白,金剛部爲青,寶部爲黃,蓮華部爲赤,羯磨部爲雜。
“五佛座” 金剛界五佛之寶座也。一、大日師子座,師子獸王,遊行無畏,毗盧遮那法王,不變無礙。二、阿閦象座,象之力用無過,金剛部之堅力無礙叁、寶生馬座,輪王馬寶,速疾神通,南方修行,叁密速疾也。四、阿彌陀孔雀座,孔雀瑞禽,明慧應時,彌陀轉法輪王,幖幟相應,不空成就迦樓羅座,此鳥威力,能降諸龍,不空智用隨方,攝引人天,歸隨無違。
胎藏界曼荼羅
東
┌──────┬─┬──────┐
│ │門│ (十二)│
│ ┌────┴─┴────┐外│
│ │ 文 殊 院(七)│金│
│ │ ┌───────┐ │剛│
│ │ │ 釋迦院(六)│ │部│
│ │ │ ┌───┐ │ │院│
│ │地│觀│遍知院│金│除│ │
├─┤藏│音├(二)┤剛│蓋├─┤
├─┤院│院│中 臺│手│障├─┤
│ │ │ │八葉院│院│院│ │
│ │九│叁├───┤ │ │ │
│ │ │ │持明院│四│八│ │
│ │ │ └(五)┘ │ │ │
│ │ │虛空藏院(十)│ │ │
│ │ └───────┘ │ │
│ │ 蘇悉地院(十一)│ │
│ └────┬─┬────┘ │
│ │門│ │
└──────┴─┴──────┘
西
金剛界曼荼羅
┌────────────────┐
│ 一 印 會 │
│ ┌───────────┐ │
│降│ 叁 昧 耶 會 │ │
│叁│ (羯 磨 會) │理︵│
│世│︵口┌─────┐︵微│ 普│
│叁│五 │ 成身會 │叁 │趣 │
│昧│智印│(根本會)│昧細│ 賢│
│耶│會 │(羯磨會)│耶 │會 │
│會│︶會│ │會會│ 會│
│ │ └─────┘︶ │ ︶│
│ │ 大 供 養 會 │ │
│ └───────────┘ │
│ 降 叁 世 羯 磨 會 │
└────────────────┘ - 明·楊卓
凡十卷。北魏菩提流(留)支譯。又稱金剛仙記、仙記。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冊。本書系注解天親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關于本書之作者,據本書卷末載(大二五·八七四下):“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複尋此經論之意,更作偈論,廣興疑問,以釋此經,凡有八十偈。及作長行論釋,複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複轉教聖濟,聖濟轉教菩提留支,疊相傳授,以至于今,始(疑作殆)二百年許,未曾斷絕故。”知金剛般若經之義釋,自彌勒以來,經無著(無障礙)、天親、金剛仙、無盡意、聖濟、菩提流支等次第轉教,其中,金剛仙、無盡意、聖濟等之事迹雖不詳,惟既題寪金剛仙論,即可視同金剛仙所造。然此書處處引用我國譯經家之說,顯然非梵本之翻譯。或謂系菩提流支所作,如吉藏之金剛般若經義疏卷一、圓測之仁王經疏卷上末、開元釋教錄卷十二等均以本書爲菩提流支所造。然窺基之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則謂本論中所述定性二乘回心之義、真識緣起之說均非天親門下所好,而認爲金剛仙乃我國南方吳人。[東域傳燈目錄卷上]
(書名)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卷,天親菩薩之弟子金剛仙菩薩著。釋天親之金剛般若論。于藏外行之。玄義私記五本曰:“諸師不用此論,慈恩雲:非真聖教。”
(術語)具名不壞金剛光明心殿。金剛界大日如來所住之名。瑜只經曰:“一時,薄伽梵遍照金剛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于本有金剛界壞,自在大叁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顯密二教論下略抄之曰:“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于本有金剛界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秘密心地超照十地身語心金剛。”二教論下(自注)曰:“金剛不壞者,總歎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德,總殿者,明身心通爲能住所住。”
(明王)金剛夜叉之舊稱。
(明王)Vajrayak&sdotblw;a,新稱金剛藥叉。五大明王之一。爲住于北方叁面六臂,或一面四臂之忿怒尊。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之忿怒身也。就菩薩而言,則或爲金剛藥叉菩薩(仁王經),或爲牙菩薩(補陀落海會軌)之教令輪身。不空成就如來與釋迦如來,有一體異名之義,故此尊又謂爲釋迦如來所化現。密號護法金剛。以鈴爲叁昧耶形。金剛藥叉嗔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曰:“金剛手虛空庫菩薩摩诃薩,白釋迦牟尼佛言:往昔無量俱胝大劫爲求法故,流轉器世間,多有波旬王等令我多退佛法。唯願薄伽梵,聽示現權身,說大威神驗真言。佛言:欲現何權身?答曰:願現大聖藥叉金剛形。過去佛既現,現在佛今現,未來佛當現。我今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現我自心叁昧忿怒守護佛法,愍念有情。佛言:善哉!大聖欲護持佛法,愍念有情,仁者善可權現,說大靈驗真言,我與仁者加持護念,俱共說真言慈護持者。即時未起座,現叁面六臂大威忿怒,爲毒形,以七寶璎珞莊身,其身長大無量,遍身火焰燃,如劫焰煙威猛,顧視四方如獸王象勇猛。”新譯仁王經下曰:“北方金剛藥叉菩薩摩诃薩,手持金剛鈴,放琉璃色光。”同儀軌上曰:“梵曰藥叉,此雲威德,又翻爲盡,能盡諸怨故。(中略)手持金剛鈴者,鈴音振擊覺悟有情,表以般若警群迷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淨身金剛,示現四臂,摧伏一切可畏藥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