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993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4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707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安定 八定 必定 壁定 不定 差定 禅定 超定 彻定 痴定 出定 大定 得定 定宾 定琛 定答 定法 定妃 定根 定弓 定光 定慧 定戒 定聚 定空 定窟 定力 定潋 定侣 定论 定满 定门 定名 定命 定判 定散 定善 定身 定寿 定水 定西 定相 定香 定心 定性 定学 定业 定异 定意 定印 定蕴 定障 定者 定智 定钟 法定 风定 观定 光定 广定 赫定 慧定 火定 寂定 见定 戒定 净定 具定 决定 开定 楷定 空定 口定 枯定 灭定 念定 起定 人定 如定 入定 三定 善定 十定 水定 四定 味定 邪定 心定 修定 意定 印定 正定 住定 边际定 不定地 不定观 不定教 不定聚 不定名 不定心 不定性 不定业 不定因 不动定 不决定 不系定 禅定藏 禅定境 禅定窟 禅定门 禅定寺 出定相 初禅定 从定寤 大悲定 大寂定 调直定 定别因 定额寺 定共戒 定光佛 定国寺 定果色 定慧寺 定静虑 定觉分 定觉支 定量论 定林寺 定盘星 定善义 定上座 定胜行 定受业 定无表 定无色 定心所 定异因 定资粮 法光定 法界定 非定法 缚定印 根本定 共不定 光明定 海印定 恒沙定 火光定 健行定 戒定慧 金刚定 近分定 九次定 决定地 决定思 决定心 决定信 决定性 决定业 决定智 决定住 楷定记 楷定疏 刊定记 空处定 六决定 马定波 灭尽定 明得定 明增定 那伽定 女人定 七定具 如不定 入定佛 入定瑞 入定相 入定印 三定聚 三种定 刹那定 深禅定 生不定 生得定 识处定 世间定 水火定 四不定 四禅定 四定记 四净定 四空定 四修定 四种定 托定寺 威德定 未到定 未至定 我慢定 无碍定 无间定 无漏定 无想定 无心定 无诤定 贤守定 邪定聚 邪性定 性决定 修禅定 一向定 印顺定 有动定 有漏定 有喜定 欲界定 正定聚 正定业 中间定 住定相 住定异 拙火定 八定根本 悲无量定 必定菩萨 不定地法 不定法聚 不定受业 不定心等 不定心所 不定性聚 不定有六 不定止观 不定种性 不定主义 不共不定 禅定法界 禅定坚固 常盘大定 出定善巧 出世间定 慈无量定 大定智悲 大印身定 道定二戒 谛顺忍定 定别能作 定不定业 定不四业 定道品法 定等觉支 定共俱定 定光佛手 定光如来 定慧等持 定慧二乘 定聚所摄 定趣正觉 定散二善 定散二心 定散自力 定散自心 定生喜乐 定所行色 定所引色 定为上首 定心念佛 定心三昧 定性二乘 定性菩萨 定性声闻 定性缘觉 定学有四 定障麤重 多闻决定 多诸定乐 堕决定记 二决定义 二无心定 法法自定 法界定印 分位决定 佛部定印 父母不定 共不定过 共乐生定 共舍生定 共喜生定 会者定离 集福王定 迦叶入定 金刚灭定 金刚喩定 金刚喻定 净定四种 境本定身 九次第定 决定藏论 决定而得 决定发心 决定三业 决定声闻 决定胜满 决定受业 决定行地 决定修作 决定义经 决定于齐 堪任决定 苦乐不定 老少不定 乐共俱定 乐受定有 领受定异 六不定过 六种决定 弥陀定印 灭受想定 念为定依 女子出定 七种定名 入定次第 入定善巧 入定作论 三决定业 舍共俱定 舍无量定 摄止正定 身定喜忘 深禅定乐 生处不定 生死定量 十遍处定 十种决定 首楞严定 寿量不定 寿量决定 受身不定 顺不定业 顺定受业 顺胜分定 顺退分定 顺住分定 四禅八定 四根本定 四空处定 四无色定 四种定学 随类不定 退定多种 外缚定印 往生一定 唯识心定 闻声起定 问事不定 无不定心 无色界定 无上想定 无想心定 无学定蕴 无学正定 喜共俱定 喜无量定 贤善定相 相违决定 想知灭定 邪性定聚 形量定异 修定三障 修定寺塔 修治定道 虚空处定 学定坚固 有待不定 有顶定想 有法之定 有上想定 遇声出定 再三审定 正定法迹 正定为八 正性定聚 住定菩萨 尊亲不定 佐伯定胤 作业决定 不共不定过 不决定发心 不虚行决定 禅定波罗蜜 处无心定证 大乘光明定 定慧相资歌 定慧云禅师 定门十六尊 定散自利心 定无所从来 定性喜乐地 定业不定业 定业亦能转 定有法三种 堕决定加行 二定有别证 发心堕决定 古今楷定释 广显定意经 护养定资粮 即时入必定 见天定趣生 决定安住心 决定成佛集 决定往生集 决定以遮遮 决定总持经 空无边处定 莲华部定印 灭尽定无为 入定意三昧 入决定方便 入如其像定 入正定聚益 入正性决定 三种定业轮 色无边处定 沙门今定非 识无边处定 受异熟决定 顺不定受业 顺决择分定 四报定不定 四种检行定 太子习定处 同品定有性 闻名得定愿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所有处定 无相界定想 系念定生愿 现生正定聚 邪性定法聚 一切法定异 一切如来定 有觉有观定 正性定法聚 种姓堕决定 住定供佛愿 住定见佛愿 住正定聚愿 自性戒定慧 作重业决定 不定不制不息 不定心及定心 禅定十种利益 初静虑定建立 定分相续转变 定慧超信禅师 定慧法本禅师 定林惠琛禅师 定山神英禅师 定山惟素山主 定心别时念佛 定心与不定心 定中独头意识 定州善崔禅师 定自在所生色 洞溪戒定禅师 二无心定同异 二缘入无相定 佛说决定义经 虎跑定慧寺志 华严经刊定记 决定成就真言 乐因非不决定 流转还灭定异 妙观察智定印 轻安唯在定有 清净静虑等定 入定不定印经 三种堕决定位 三种堕于决定 善制善定善息 十二种不定地 十二种非定地 四种心定心住 未堕决定菩萨 无漏静虑等定 五处定所应作 五处决定应作 五种定相违法 五种任持定法 西川定慧禅师 襄州定慧禅师 修定为得智见 修定为尽诸漏 业有五种决定 已堕决定菩萨 诸行空性决定 诸行苦性决定 诸行无常决定 诸行无我决定 不定性聚有二种 禅定力不可思议 成具光明定意经 第二静虑定建立 第三静虑定建立 第四静虑定建立 定异差别有多种 繁兴永处那伽定 非定受现法果业 非想非非想处定 非有想非无想定 佛说决定总持经 极微细定所生色 戒定慧解脱知见 金刚喩定解脱道 俱品一分转不定 决定正向三菩提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现观依定分别 妙法决定业障经 灭尽定独名解脱 普贤菩萨定意经 七种行令心得定 入金刚问定意经 三种住定不定因 识无边处定建立 释金刚经刊定记 四不定假实分别 四不定三断分别 四不定三界分别 四不定三性分别 四不定三学分别 四不定受俱分别 四不定下上相起 四不定下上相缘 同分异全不定过 文定胡安国居士 无色界决定无色 无所有处定建立 相违决定不定过 邪性定聚有二种 一切如来必定印 在心在缘在决定 正念正定为定蕴 正性定聚有二种 重定授菩萨戒法 诸教决定名义论 阿赖耶识定有八证 爱味相应静虑等定 安住种姓堕于决定 八识自性非定一异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不虚修行堕于决定 常定一境修习不净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 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定受业与不定受业 定中取声有二种取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无心定无想异熟 二无心定由三缘生 发菩提心堕于决定 金刚喩定说有多种 俱品一分转不定过 决定藏论(三卷)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 菩萨不能入灭尽定 入灭定时灭三种行 入灭尽定出灭尽定 入灭尽定识不离身 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上界心所几定俱生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四不定相应不相应 四种入定退定差别 退定入定四种差别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无相心定出离舍根 无想天没定生欲界 心心所法于三事定 心与心所必定俱生 修定能证胜分别慧 修定能证殊胜智见 修定能证现法乐住 修定能证诸漏永尽 修定为得现法乐住 虚空无边处定建立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一切如来必定法印 异生不能入灭尽定 因依诸定蠲除四轭 永断一法定得不还 于诸行中有四决定 欲界心所几定俱生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超定加行与超定成满 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法性法住法定法如性 非想非非想处定建立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静虑定与无色定差别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证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三学(戒、定、慧) 四不定识俱不俱分别 四不定与五别境容俱 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 无想定与无想事差别 习定苾刍自害证果处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依他起自性非定有无 欲定其心不求教授戒 地等定与地等遍处差别 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光明定定难差别十一种 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三位定异熟业极作障碍 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 施从灭定起者必得现果 四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 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 意不与四不定心所相应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中有色生因缘及定有理 诸行非定苦染非定乐净 住定极久不能过七昼夜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卷) 定 (samadhi) 佛说决定毗尼经(一卷) 回向菩提声闻是不定种姓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灭尽定与地想定四义不同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八随烦恼定与诸染污心相应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一卷) 佛转法轮有四处定二处不定 静虑中间及未至定可依尽漏 三业能引增上生决定胜分别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无余涅盘定不定姓所证有别 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 入灭尽定时有二种法多有所作 四智心品见分等定有相分不定 决定,决意,受持,依处,摄持 能于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 入出息念能治缘三世境障定寻伺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上中下合卷) 流转苦中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 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有序) 诸业时分定不定与异熟定不定四句分别 法通(梁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僧镜(宋下定林寺)[《高僧传》卷七] 僧柔(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僧远(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超辩(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道嵩(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法献(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三]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慧弥(梁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道慎(齐邺下定国寺)[《续高僧传》卷八] 普化(唐真定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僧副(梁钟定林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昙摩密多(宋上定林寺)[《高僧传》卷三] 德富(保定兴圣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法称(隋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法令(梁钟山上定林寺)[《续高僧传》卷五] 明浚(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入定不定印经(一卷 有武周新翻三藏圣教序) 僧凤(唐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十三]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凯(唐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定(唐京师大庄严寺)[《续高僧传》卷十九]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贞辩(后唐定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七]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定光(唐成都福感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怀空(唐安陆定安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悟(唐京兆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明准(唐长安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四卷)(一名入金刚问定意)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义玄(唐真定府临济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祖儞(苏州嘉定净信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定兰(唐成都府福感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石藏(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宋高僧传》卷第十] 惟忠(唐成都郫县法定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贤劫经(十卷 亦名绠陀劫三昧经。晋曰贤劫定意。)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235】国寺

(一)位于河南彰德(安阳)。东魏时高欢为纪念战胜尔朱荣而创建。北齐时道慎、隋代之灵裕等师均曾住于此,灵裕并于此造塔。

  (二)位于河北灵寿之朱山。北魏末年定州之僧檦禅师开基,初仅为禅室,并未命名。其后,高欢之甥高睿于天保八年(557)加建,取名为定国寺。

佛学大词典 【236】果色

指唯识宗所说“法处所摄色”中之自在所生色。乃“业果色”之对称。即以前世之异熟因为因,所招感之果报色。亦即凡圣由八解脱、四静虑等胜定自在力所变现之五尘境。(参阅“法处所摄色”3389)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37】果色

法处所摄色之一。又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谓菩萨入定,所现光明,乃见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光定,则有火光发现。定所引色者,以果从定起,名定所引色。这是依于威德殊胜的定力,而变现的五尘境也。此色通于假实,一者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变之色,为无实用之假色;二者八地以上菩萨,为摄化有情,以威德定力而变之色,则为有实用之色法,能变土砂为金、银、鱼、米等,给众生享用,此即法处所摄之实色。参阅“法处所摄色”条。 - 于凌波居士著

佛学大词典 【238】慧寺

(一)位于浙江杭县。俗称虎跑寺。为唐代古刹。杭州西湖名泉甚多,其中最著名者,当推本寺之虎跑泉。传说唐时寺中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世称虎跑泉。泉水甘冽清醇,满而不溢,亦有天下第三泉之美誉。



  (二)位于江苏镇江之焦山。与金山寺同以风景秀丽而闻名。焦山又称浮玉山,以东汉处士焦先(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寺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或谓建于唐代),称为普济寺,宋代嘉定年间(1208~1209)重建,又易名焦山寺。圜悟克勤、枯木法

成、佛印了元等禅师曾住此寺。元代时烧毁,直至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始重修。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或谓四十二年)颁赐匾额,改名定慧寺,并重整寺院。[大明一统志卷十一、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三、焦山志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39】慧寺

  (寺名)在江苏丹徒县焦山。汉名普济寺。宋改焦山寺。清改今名。寺有古鼎。王士祯属程邃释文。定为周宣王时物。

佛学大词典 【240】静虑

为“生静虑”之对称。乃生静虑之因。此定寂静而有慧,能审虑,故称静虑。盖此定为发得之定,虽身于欲界散地等之下地,然已断下地之惑。此外,生静虑即依定静虑之因,而生于色界天之静虑地;故四禅称为定静虑,色界四禅天则称为生静虑。(参阅“四禅”1843)

阿含辞典 【241】觉分

另译作「定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定」。 - 庄春江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242】觉支

梵语sama^dhi-sam!bodhy-an%ga。乃七觉支之第六。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七觉支乃顺趣菩提之七种法,属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参阅“七觉支”125)

法相辞典 【243】觉支

  法蕴足论八卷二页云:云何定觉支?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苾刍当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谓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盘。如善射师,或彼弟子,先学近射泥团草人,后能远射大坚固物,亦令破坏;苾刍亦尔。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盘。彼如是知,如是见故;便从欲漏,心得解脱,亦从有漏,及无明漏,心得解脱。既解脱已;能自知见我得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依此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随所应亦尔。谓第二静虑,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乃至广说。乃至无所有处,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受想行识,乃至广说。苾刍当知,乃至想定,能办如是所应作事。复有非想非非想处,及灭尽定,我说于彼修定苾刍,应数入出。彼修如是七依定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觉支。亦名正定。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盘,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觉支。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244】量论

又作量决定论。为因明七论之一。印度法称著。共分三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本书阐述此三种量之性质、差别、作用等。在古印度有智福善等之注释,在西藏则有达尔麻仁钦之注释。

佛学大词典 【245】林寺

(一)位于南京市钟山下之蒋陵里。系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慧觉所建。十年,昙摩蜜多驻锡于此,因性好静雅,乃于山之西侧别建一寺,称为上定林寺,原则称为下定林寺。高德硕学来住者颇多,而为梁三大法师(法云、智藏、僧旻)所栖止。南齐末年之义学泰斗僧柔,亦止住此处。又梁初,法通入上定林寺三十余年,专教导弟子坐禅、礼忏。大通二年(528)达磨示寂,葬于熊耳山,而建塔于定林寺。中大通元年(529)法云示寂,梁武帝哀惜之余,敕葬定林寺。其后,寺渐荒废。今之建筑乃明代弘治五年(1492)所重建,有昭明读书台、石龙池等胜景。

  (二)位于山东莒县城西之浮来山。相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所重修,分前中后三院,主要建筑物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校经楼原名毗卢阁,据传刘勰曾于阁上校阅藏经。刘勰(465~532),字彦和,原籍东莞(山东莒县)人,所撰“文心雕龙”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晚年出家,法号慧地,住定林寺以终。寺前巨石上镌刻“象山树”三篆字,落款书“隐士慧地题”,传为刘勰所书。大佛殿前有古银杏,果实累累,蔚为奇观,相传春秋时鲁公与莒子曾会盟树下。寺周尚有卧龙泉、经石峪、清泉峪、朝阳观、仙书石及莒子陵等古迹。

  (三)位于山西高平县大粮山。峰峦重叠,松柏苍翠,寺侧有定林泉,寺因此得名。寺址在山之阳,美景宝刹交相辉映。主要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雷音殿斗栱支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其手法之精巧秀丽,气势之古朴雄伟,堪称中外佛殿建筑之杰作。后门枕石刻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四月二十日之刻造记。殿前月台上竖有石雕八角形经幢两座,均高四公尺,刻有经文、仰莲、覆盆、宝珠顶。一为弥勒出生宝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造;一为雍熙二年(985)造。其经幢后之善法、罗汉二堂内,建有止涓、问津二洞。堂西有定林泉,水从石洞流出,涓涓有声,清澈甘美,终年不涸。

  (四)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邑东南里。百济灭亡之际,历经七日夜之劫火

,全寺亦于此时烧毁殆尽。现今依所发现之瓦铭,得知系百济时代定林寺之遗址;据遗迹状态推察,其受中国伽蓝建筑之影响颇深,而为百济时代平地伽蓝之代表寺院。今仅余一座高十公尺之五层石塔,及一座累经补修之毗卢遮那佛之座像。据传五层塔造于高丽时代。

佛学大词典 【246】盘星

又作定盘子。定盘,即秤;星,即秤之刻度,刻度之基点即称定盘星,一般以之比喻一事之准则。于禅宗,转指执着于有心或无心等任何一方,并以之为一定之标准,而不得自在之情况。[碧岩录第二则评唱、第十八则评唱、嘉泰普灯录卷十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47】盘星

  (术语)与定盘子同。定盘为秤,星为衡上之目。定盘星为秤起点之星,于物之轻重无关系。故于执着之意味与超越之意味用之也。碧岩第二则评唱曰:“识取钩头意,莫认定盘星。”(钩头挂物之处)。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48】善义

  (书名)唐善导撰。四帖疏之第三。释观无量寿经正宗分十六观中之定善十三观者。

五灯会元 【249】上座

  定上座,初参临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济下禅床擒住,师拟议。济与一掌,师伫思。傍僧曰:「定上座何不礼拜?」师方作礼,忽然大悟。后南游,路逢岩头、雪峰、钦山三人。岩头问:「上座甚处来?」师曰:「临济来。」岩曰:「和尚万福。」师曰:「和尚已顺世也。」岩曰:「某甲三人特去礼拜,薄福不遇,不知和尚在日有何言句,请上座举一两则。」师遂举临济上堂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济下禅床搊住曰:「道!道!」僧拟议,济拓开曰:「无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岩头不觉吐舌。雪峰曰:「临济大似白拈贼。」钦山曰:「何不道赤肉团上非无位真人?」师便擒住曰:「无位真人与非无位真人,相去多少?速道!速道!」钦山被擒,直得面黄面青,语之不得。岩头、雪峰曰:「这新戒不识好恶,触忤上座,且望慈悲。」师曰:「若不是这两个老汉,筑杀这尿床鬼子。」师在镇府斋,回到桥上坐次,逢三人座主,一人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到底?」师擒住,拟抛向桥下。二座主近前谏曰:「莫怪触忤上座,且望慈悲。」师曰:「若不是这两个座主,直教他穷到底。」
  [大/岁]上座
  [大/岁]上座,离临济参德山,山才见,下禅床作抽坐具势。师曰:「这个且置,或遇心境一如底人来,向伊道个甚么,免被诸方检责。」山曰:「犹较昔日三步在,别作个主人公来。」师便喝,山默然。师曰:「塞却这老汉咽喉也。」拂袖便出。﹝沩山闻举云:「[大/岁]上座虽得便宜,争柰掩耳偷铃。」﹞又参百丈,茶罢,丈曰:「有事相借问得么?」师曰:「幸自非言,何须呼譗?」师曰:「更请一瓯茶。」丈曰:「与么则许借问。」丈曰:「收得安南,又忧塞北。」师擘开胸曰:「与么不与么?」丈曰:「要且难构,要且难构。」师曰:「知即得,知即得。」﹝仰山云:「若有人知得此二人落处,不妨奇特。若辨不得,大似日中迷路。」﹞ - 宋·普济

法相辞典 【250】胜行

  瑜伽十四卷十六页云:又有五种修定修智二胜行者,正心解脱生长之门。定胜行者: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如因听闻,因广大音读诵经典,因为他人开阐妙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当知亦尔。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51】受业

  俱舍论十五卷十七页云:诸定受业,其相云何?颂曰:由重惑净心,及是恒所造,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论曰:若所造业,由重烦恼,或淳净心,或常所作,或于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谓佛法僧,或胜补特伽罗。谓得胜果胜定,于此田所,虽无重惑,及淳净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诸业;或于父母,随轻重心,行损害事。如是一切,皆定业摄。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252】无表

为“散无表”之对称。定,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精神状态。无表,为“无表色”之略称,指依于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而生于身内之一种无形色法;说一切有部以之为身内地、水、火、风等四大所造,故列入色法,又因其乃未能表现于外以令他人感知者(如伸屈取舍等之“表色”即可表之于外而令他人感知),故称无表。属于“定”性之无表色有定共戒、道共戒两种,定共戒之无表色系经由入定所得者,道共戒之无表色系起于无漏道所得者,两者并称为定无表。此定无表色如入于无想定、灭尽定、无心等状态时,亦相续不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