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589 條與「差別」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14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差別 差別事 得差別 見差別 界差別 老差別 趣差別 生差別 識差別 死差別 位差別 無差別 相差別 行差別 業差別 愛敬差別 愛名差別 愛支差別 差別分別 差別極成 差別建立 差別理趣 差別涅盤 差別散動 差別邪執 差別增益 差別真實 成熟差別 出離差別 處所差別 觸名差別 觸支差別 顛倒差別 二種差別 煩惱差別 方所差別 非得差別 分別差別 分位差別 佛無差別 根義差別 觀察差別 貫穿差別 卽此差別 見慢差別 憍慢差別 界地差別 九種差別 句诠差別 空差別相 空性差別 苦憂差別 老位差別 老相差別 樂喜差別 六處差別 名色差別 名義差別 內差別苦 品分差別 取支差別 如此差別 叁寶差別 叁藏差別 叁無差別 色名差別 善法差別 善根差別 身差別苦 生相差別 生支差別 聲名差別 勝生差別 施財差別 施田差別 施主差別 十力差別 時差別苦 時差別名 時分差別 識住差別 受生差別 受相差別 受蘊差別 受支差別 死位差別 死相差別 所緣差別 他差別苦 味名差別 無明差別 五事差別 息相差別 喜貪差別 相續差別 香名差別 想差別教 心差別生 心差別通 心差別相 心差別智 心無差別 修治差別 尋伺差別 厭怖差別 業類差別 因等差別 因緣差別 由此差別 有支差別 于此差別 緣起差別 智見差別 諸受差別 諸蘊差別 著縛差別 自性差別 作業差別 變與壞差別 遍計差別相 表無表差別 差別遍計執 差別相有性 差別尋思觀 觸差別多種 得非得差別 煩惱差別相 煩惱斷差別 慧差別多種 憍與慢差別 解了果差別 界差別所緣 句差別決擇 名句文差別 暖頂忍差別 色差別多種 舍與退差別 身受差別證 生與起差別 聲差別多種 十叁住差別 識安住差別 識所依差別 識雜染差別 受品類差別 思與慮差別 四靜慮差別 四善根差別 所成立差別 他類差別性 味差別多種 無常義差別 無顛倒差別 相差別四種 香多種差別 心意識差別 眼差別多種 業報差別經 業用差別證 業雜染差別 依根差別道 意差別多種 又複差別者 衆生無差別 自類差別性 自他差別識 愛身差別多種 八種差別增益 悲與大悲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 不還差別多種 不善諸法差別 差別功能依處 差別假立尋思 纏及隨眠差別 出世諸法差別 得與成就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地界與地差別 段食粗細差別 斷離伏背差別 二業四相差別 二種界差別性 二種所學差別 法差別相違過 法差別相違因 法界差別多種 法界無差別論 法無差別真如 煩惱差別五種 觀人二時差別 化身差別有八 極遠損減差別 假有實有差別 戒自性及差別 境事差別十相 空性差別二種 老差別有多種 力與無畏差別 利益安樂差別 六根取境差別 六種成熟差別 六種死差別相 名言熏習差別 命行壽行差別 難滿難養差別 忍無智見差別 任持諸法差別 薩迦耶見差別 叁慧斷惑差別 叁明六通差別 叁叁摩地差別 叁身叁土差別 叁學所有差別 叁種大罪差別 色蘊差別六種 善與無記差別 生差別有多種 生差別有五種 生出死殁差別 時差別有多種 識蘊差別五種 識蘊異相差別 世出世行差別 世間諸法差別 受蘊差別五種 死與無常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所緣諸法差別 所知諸法差別 聞等叁慧差別 我見熏習差別 無慚無愧差別 無記諸法差別 無漏諸法差別 五根五力差別 五種拔濟差別 五種識生差別 五種學生差別 相續無差別義 想蘊差別五種 信差別有叁種 行蘊差別五相 依及所依差別 義門差別五相 異類差別造色 易滿易養差別 意及意識差別 意有叁種差別 有對無對差別 有見無見差別 有漏諸法差別 有情名想差別 有染無染差別 有支熏習差別 于斷迷失差別 于心迷失差別 余果差別十種 緣起差別四種 蘊與取蘊差別 蘊種種差別性 增上戒學差別 真如差別多種 正智邪智差別 知心差別智通 諸法差別道理 諸法得舍差別 諸識俱有差別 諸識染淨差別 諸受差別十相 住差別有多種 自類差別造色 自身世間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體 病行差別有七種 不淨觀六事差別 不律儀名之差別 差別無差別正行 出離差別有叁種 慈愍觀六事差別 次第差別有多種 道差別有十一種 第八識舍時差別 掉舉與心亂差別 定異差別有多種 二種施八相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疏 法智與類智差別 煩惱義差別五種 梵住與無量差別 方便差別有二種 和合差別有多種 嫉結與悭結差別 見智能叁門差別 教授與教誡差別 界差別有十二種 境界與所緣差別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樂斷與樂修差別 流轉差別有多種 六事差別所緣觀 命根差別有多種 內道與外道差別 內外法差別有叁 七地中相好差別 清淨品十種差別 任持差別有叁種 叁界有五種差別 少欲與喜足差別 舍與不成就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勢速差別有多種 四靜慮諸受差別 四念住斷惑差別 四食差別有四種 四種得自體差別 無常差別有多種 無瞋與不害差別 現觀與辦事差別 心心所名義差別 心意識叁種差別 修行差別有五種 虛空與空界差別 業差別有十叁種 意趣與秘密差別 因緣由叁義差別 有法差別相違過 有法差別相違因 有學與無學差別 圓覺經五性差別 緣起觀六事差別 蘊界處差別六種 蘊界處差別叁種 蘊界處差別四種 造作與增長差別 種種法無差別義 諸受有八種差別 阿賴耶識叁種差別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二十二根差別分別 法身與解脫身差別 煩惱差別有十五種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煩惱自性差別十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種 極微差別有十五種 解脫身與法身差別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 界差別觀六事差別 盡智與無生智差別 靜盧無色四相差別 輪王與佛相好差別 妙行清淨寂默差別 命終冷觸生起差別 菩薩二乘斷障差別 菩薩修行九種差別 七種作意功能差別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 叁不善根現起差別 叁相建立緣起差別 叁種無分別智差別 叁種諸行流轉差別 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聲聞獨覺成熟差別 聲聞菩薩五相差別 聲聞菩薩轉依差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施因施果差別叁種 十不善業伏斷差別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十善業道界趣差別 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死想與無常想差別 四種入定退定差別 所緣差別二十九種 天眼與生得眼差別 退定入定四種差別 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心王心所了相差別 心與心所取相差別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學無學位名滿差別 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一切生身差別緣起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有诤無诤諸法差別 欲界二界分齋差別 欲界諸天化生差別 欲色二界實色差別 緣起及緣已生差別 增上慧學差別分別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增上心學差別分別 正見差別略有十一 執受及非執受差別 種姓差別五種道理 諸識所依能依差別 諸隨煩惱四相差別 諸心差別由五相轉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最勝長尊上妙差別 阿賴耶識與轉依差別 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 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非擇滅與無常滅差別 分別記與反诘記差別 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見清淨及善清淨差別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菩薩諸位中所作差別 叁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 善心死及惡心死差別 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聖非聖二神境通差別 十不善業道五趣差別 十煩惱俱生分別差別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受緣愛與愛緣取差別 四靜慮四支五支差別 四識住與七識住差別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隨信行與隨法行差別 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無間道與解脫道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無想事差別 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厭食想與不淨想差別 異生性與異生法差別 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 有尋有伺等叁種差別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真見道與相見道差別 智見明覺及現觀差別 衆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 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差別 初二靜慮諸天光明差別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 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四種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光明定定難差別十一種 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加行根本後起建立差別 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遍計所執相與依他起相差別 二十八種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 聲聞獨覺菩薩諸根差別五種 十惡業道作及增長四句差別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十五種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 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叁種差別 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界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般若與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差別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 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寬狹差別 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有十一種差別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叁種差別 一心剎那緣起與多心相續緣起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內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聲聞入正性離生與菩薩入正性離生差別 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不修習諸義差別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 收起
法相辭典 【235】生出死殁差別

大毗婆沙論叁十九卷十叁頁雲:如契經說:佛告苾刍:汝等有生有老有死有沒有出。所以者何?汝等諸行,猶如幻事陽焰等故。問:此中所說生、出、死、沒、有何差別?有作是說:無有差別。生卽是出,死卽是沒。一切皆是剎那性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入母胎時名生;出母胎時名出。諸蘊熟時名沒;舍諸蘊時名死。脅尊者曰:中有諸蘊得時名出;舍時名沒。生分諸蘊得時名生;舍時名死。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胎卵濕生諸蘊起時名生。諸根漸生故。壞時名死。有余屍骸故。化生諸蘊起時名出。諸根頓出故。壞時名沒。無余屍骸故。大德說曰:于諸趣中初受生時名生;命根盡時名死。中間諸蘊剎那生時名出;剎那滅時名沒。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有色有情生時名生;死時名死。無色有情生時名出;死時名沒。是謂生出死沒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36】差別有多種

  瑜伽五十二卷十五頁雲:此時差別、複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37】識蘊差別五種

瑜伽五十四卷一頁雲:複次雲何識蘊差別?此亦五種應知。一、由安住故。二、由雜染故。叁、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異相故。如彼卷一頁至五頁廣釋。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38】識蘊異相差別

瑜伽五十四卷四頁雲:雲何異相差別?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等。如經廣說。乃至不解脫心,極解脫心。是名一門異相差別。複有約界異相差別。謂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叁心。除不善。無色界有叁心。亦除不善。無漏有二心。有學,及無學。又欲界善心有二種。謂加行、及生得。無覆無記心有四種。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心,及變化心。此唯是生得。謂天龍藥叉等。然無修果心。于色界中,無工巧處心。無色界、亦爾。當知善心、如下,上亦爾。一切處有。又有約種異相差別。謂欲界有五心。一、見苦所斷心,二、見集所斷心,叁、見滅所斷心,四、見道所斷心,五、修道所斷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五心。幷無漏心,總爲十六。初異相心差別義,我當分別。一切有情,略有叁品。一、未發趣定品;二、雖已發趣,未得定品;叁、已得定品。此複二種。一、不清淨,二、極清淨。于初品中,或時起染汙心。由貪等纏,繞彼心故。或時起善無記心。由貪等纏,暫遠離故。第二品中,或時令心,于內靜息。或時失念,于五妙欲,其心馳散。或時極靜息故;便爲惛沈睡眠、纏覆其心。或時爲斷彼故,于淨妙境,安處其心。或時于彼不正安處,心便掉舉。若正安處,便不掉舉。由沈掉蓋,未斷滅故;于彼二品,俱不寂靜。由斷滅故,心得寂靜。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靜慮;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與此相違,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脫心。從定心已來,當知是第叁品。是名識蘊異相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39】世出世行差別

雜集論十卷十六頁雲:問:于諸谛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間及出世間。世出世行,有何差別?答: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別故;有障無障性差別故;有分別無分別性差別故。所以者何?于諸谛中無常苦等十六世間行,于所知境界,不通達真如性故;煩惱所隨眠故;依名言門,起戲論故;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礙,有分別。出世間行,與此相違。善悟入,無障礙,無分別。由此道理,世出世行,互有差別。雲何出世行無有分別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諸行現在前時,雖複現證見無常義;然不依名言戲論門,見此是無常義。如無常行于無常義,余行于余義,隨其所應,亦如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0】世間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五卷十四頁雲:複次由五相故;建立世間諸法差別。何等爲五?一、一切清淨色,及清淨所取色世間。二、一切染汙心心所世間。叁、一切無記心心所世間。四、一切善心心所、若當斷、若已斷、世間。五、一切世間叁摩地所行、無見無對色、世間。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1】受蘊差別五種

  瑜伽五十叁卷十七頁雲:複次雲何受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叁、由生故,四、由觀察故,五、由出離故。事者:謂領納、及順領納法。相者:謂自相、及共相。自相有叁。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緣,諸所有受,皆說名苦。是名受共相。生者:謂一切受,十六觸所生。何等十六?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有對觸、增語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愛觸、恚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觸,及有對觸。由分別境故;建立增語觸。由領納境故;建立順樂受等觸。由染淨故;建立愛恚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是名受生差別。觀察差別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于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爲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誰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如是觀時,如實了知受有叁種。觸集故受集。應知如經分別廣說。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因觀,及清淨觀。是名觀察差別。出離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叁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于無想界,出離舍根。是名出離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2】死與無常差別

  大毗婆沙論叁十八卷十七頁雲:死,無常,何差別?答:諸死,是無常;有無常,非死。謂除死,余行滅。問:何故複作此論?答:世說無常與死無異;欲顯差別,故作斯論。謂死,唯內唯有情數,唯有根心;無常,通內外有情無情數,有根無根,有心無心。是謂差別。問:雲何死亦無常?雲何無常非死耶?答:最後命根滅,名死,亦無常。余時命根滅,名無常,非死。複次最後諸蘊滅,名死,亦無常。余時諸蘊滅,名無常非死。複次內諸蘊滅,名死,亦無常。外諸蘊滅,名無常,非死。如內外;有情數,無情數,有根,無根,有心,無心,應知亦爾。
  二解  發智論二卷十叁頁雲:死無常何差別?答:諸死是無常;有無常非死。謂除死,余行。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3】隨眠及纏差別

俱以論十九卷二頁雲:然隨眠體,非心相應,非不相應。無別物故。煩惱睡位,說名隨眠。于覺位中,卽名纏故。何名爲睡?謂不現行,種子隨逐。何名爲覺?謂諸煩惱,現起纏心。何等名爲煩惱種子?謂自體上差別功能,從煩惱生,能生煩惱。如念種子,是證智生,能生當念功能差別。又如芽等,有前果生,能生後果功能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4】所緣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五卷十五頁雲:複次由五相故;建立所緣諸法差別。何等爲五?一、有善作意所緣法,二、有不善作意所緣法,叁、有無記作意所緣法,四、有墮界作意所緣法,五、有系屬瑜伽作意所緣法。此中若善作意,緣善不善無記諸法。如善作意,如是不善無記作意,當知亦爾。欲界系善染汙無記作意,緣一切叁界諸法。色界系善作意,亦緣一切叁界諸法。無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異生無色界系善作意,唯緣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若毗缽舍那行菩薩,未得自在,及有廣慧聲聞乘等,若諸有學,若阿羅漢,彼無色界系善作意;亦緣下地一切法。若諸菩薩,已得自在;決定不于無色界生。由觀于彼不能現起利衆生事,因此成熟廣大佛法,及能成熟利益有情行故。當知是名墮界作意所緣諸法。系屬瑜伽作意,略有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淨行所緣,叁、善巧所緣,四、淨煩惱所緣。是諸所緣,如聲聞地,廣辯應知。此中淨煩惱所緣者:謂世尊說四聖谛及真如。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5】所知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九卷八頁雲:複次由五種相,建立所知諸法差別,何等爲五?一、由事故,二、由品業差別故,叁、由智依處差別故,四、由智差別故,五、由攝余智差別故。雲何由事故?謂略說一切有爲、無爲、名所知事。雲何由品業差別故?謂卽此事,複有五品所知差別,及此五品所知作業。何等爲五?謂此所知,或有假立故名所知,或有勝義故名所知,或有所作究竟故名所知,或有他心淨不淨行故名所知,或有一切種別故名所知。若世俗智,能知假立所知。知假立故;如實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緣生法等,一分應遠離,一分應修習。又能了知世俗言說,遊行世間。隨因隨緣而起衆行。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能知勝義所知。知勝義故;能證見修所斷法斷。盡智、無生智、能知所作究竟所知。知所作究竟故;心得決定,無有疑惑。于自斷中,離增上慢。他心智,能知他心淨不淨行所知。由知此故;如實知他所有意樂、界、及隨眠。十力智,能知一切種別所知。由知此故;能正于他起一切種教誡教授。能斷一切有情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于善趣果,及解脫中。有大勢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樂事。如是名爲五品所知及五種業。雲何由智依處差別故?謂有二種。一、自利行,二、利他行。若隨順斷世俗智,若正能斷勝義智,若于斷所作究竟智,如是諸智,應知依自利行依處。若于他意樂界及隨眠所有他心智,若于一切種別所知中所有十力智,如是二智,應知依利他行依處。如是名爲智依處差別。雲何由智差別故?謂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有漏、或無漏,唯是世間。無漏者,謂于已斷一切無學身中可得。此及所余,總名俗智,亦唯世間。當知所余法,類智等,是出世間,亦唯無漏。盡無生智,當知唯于漏盡中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盡,我未來苦不當複生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漢相續中生。他心智,唯是世間。若在異生,及有學相續中者;是有漏。若無學相續中者;是無漏。問:何因緣故,清淨身中諸世俗智,說名無漏?答:由彼身中諸漏隨眠,已永斷故。又此諸智,是他心智現所行境。此他心智,非染汙性;非余染汙現所行境。又彼自性,不與一切煩惱相應。是故此智,由隨眠故,由所緣故,由相應故;皆成無漏。十力智、在如來相續中,是未曾得,唯是無漏,世間智攝。何以故?由此一切種智,皆帶戲論而現行故。雲何由攝余智差別故?謂神通智、解脫門智、無礙解智、無诤智、願智、力無畏念住一切種不共佛法等智,隨其所應,當知皆爲如前所說諸智所攝。謂五神通,皆世俗智攝。若諸異生,及諸有學,相續中者;皆是有漏。若在無學相續中者;皆是無漏。第六神通,盡及無生二智所攝。盡無生智,如前應知。空解脫門智,八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出世間盡無生智。無願解脫門智,六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盡智、無生智。無相解脫門智,五智所攝。謂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無礙解智、無诤智、願智十力等一切不共佛法智,皆世俗智攝。皆是無漏。在阿羅漢,及如來相續中,如其所應,盡當知。諸解脫門建立相,如本地分已說。不共佛法,及無礙解等,如菩薩地已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6】聞等叁慧差別

瑜伽七十七卷十一頁雲: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于文,但知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叁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叁種知義差別。
二解  辯中邊論下卷五頁雲: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能趣入修治地故。
叁解  俱舍論二十二卷十一頁雲:此叁慧相、差別雲何?毗婆沙師、謂叁慧相、緣名俱義,如次有別。聞所成慧、唯緣名境。未能舍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舍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已能舍文。唯觀義故。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舍所依。曾學未成,或舍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叁慧亦爾。有言:若爾;思慧不成。謂此既通緣名緣義;如次應是聞修所成。今詳叁相無過別者。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說所成言,顯叁勝慧,是聞思等叁因所成。猶如世間,于命牛等,如次說是食草所成。
四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二卷七頁雲:若于叁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盤。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複次依聞生者,名聞所成慧。依思生者,名思所成慧。依修生者,名修所成慧。複次聞所引者,名聞所成慧。思所引者,名思所成慧。修所引者,名修所成慧。複次緣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因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複次他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複次資糧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複次外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複次教力起者,名聞所成慧。義力起者,名思所成慧。定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問:如是叁慧,有何差別?答:聞所成慧、于一切時,依名了義。彼作是念: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有何義耶?親教、軌範、同梵行者、所說,有何義耶?諸余論等所說,有何義耶?隨其所念,皆能解了。思所成慧、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依名而了義。修所成慧、于一切時,不依名而了義。如有叁人、入池洗浴;一、未學浮,二、學未善,叁、學已善。未學浮者、于一切時,攀岸草等,然後洗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學未善者、或攀不攀,而能洗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學已善者、于一切時,無所攀附,自在洗浴。修所成慧、應知亦爾。複次聞所成慧、爲叁慧因。思所成慧、唯思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非修慧因。彼異界故。修所成慧、唯修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非思慧因。彼亦劣故;及異界故。複次聞所成慧、唯聞慧果;非余二果。彼是勝故。思所成慧、是二慧果;非修慧果。彼是勝故,及異界故。修所成慧、是二慧果;非思慧果。彼異界故。複次聞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聞慧。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思慧。修所成慧、現在前時,能修叁慧。如彼卷七頁至十叁頁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7】我見熏習差別

  世親釋叁卷十九頁雲:我見熏習差別者:由染汙意,薩迦耶見力故;于阿賴耶識中,我執熏習生。由此爲因,謂自爲我。異我,爲他。各有差別。無性釋叁卷二十頁雲:我見熏習差別者:謂四煩惱所染汙意,薩迦耶見力故;于阿賴耶識中,有能執我熏習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8】無慚無愧差別

俱舍論四卷十頁雲:論曰:此中無慚無愧別者,于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卽是恭敬所敵對法,爲諸善士所诃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怖畏;說名無愧。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名曰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若爾;此二所觀不同,雲何俱起?不說此二、一時俱起,別觀自他。然有無恥、觀自時勝,說名無慚。複有無恥、觀他時增,說爲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爲慚。于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于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爲愧。
二解  大毗婆沙論叁十四卷十七頁雲: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于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于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如是差別。問:何故複作此論?答:阿毗達磨、說此二法,展轉相應,其相相似;今欲分別無慚無愧性相差別,故作此論。謂于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于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複次不恭敬、是無慚;不怖畏、是無愧。複次不厭賤煩惱、是無慚;不厭賤惡行、是無愧。複次作惡不自顧,是無慚;作惡不顧他,是無愧。複次作惡不自羞,是無慚;作惡不恥他,是無愧。複次作惡不羞恥,是無慚;作惡而傲逸,是無愧。複次獨一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對他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對少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衆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對惡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對愚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智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對卑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對非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複次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複次于諸惡因不能诃毀,是無慚;于諸惡果不能厭怖,是無愧。複次貪等流,是無慚;癡等流,是無愧。是謂無慚無愧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49】無記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六卷十七頁雲:又由五相、建立無記諸法差別。何等爲五?一、異熟生無記。二、威儀路無記。叁、工巧處無記。四、變化無記。五、自性無記。此中自性無記,謂諸色根、是長養者,及外諸有色處等、非異熟等所攝者。除善染汙色處聲處。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50】無漏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五卷十二頁雲:複次由五相故;建立無漏諸法差別。何等爲五?一、有諸法、離諸纏故;說名無漏。謂一切善無記心心所,所依所緣諸色、及善無記、諸心心所?二、有諸法、隨眠斷故;說名無漏。謂已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所有諸善、及一分無記造色,若諸無記、若世間善、諸心心所。叁、有諸法、由斷滅故;說名無漏。謂一切染汙心心所。彼不轉故;說名無漏。由彼不轉,顯了涅盤。卽此涅盤、說名無漏。四、有諸法、是見所斷斷對治故;自性解脫故;說名無漏。謂一切見道。五、有諸法、是修所斷斷對治故;自性相續解脫故;說名無漏。謂出世間一切修道,及無學道。當知是名由五相故;建立無漏諸法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51】五根五力差別

辯中邊論中卷十四頁雲:如前所說順解脫分,既圓滿已;複修五根。何位修習順決擇分?爲五根位,五力位耶?頌曰:順決擇二二,在五根五力。論曰:順決擇分中暖頂二種,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52】五種拔濟差別

雜集論十叁卷十七頁雲:五種拔濟差別者:謂拔濟災橫等五事。一、拔濟災橫。謂如來入城邑等時,令盲聾等、得眼耳等。二、拔濟非方便。謂令得世間正見,遠離一切邪惡見故。叁、拔濟惡趣。謂令生見道,越諸惡趣故。四、拔濟薩迦耶。謂令證阿羅漢果、永脫叁界故。五、拔濟乘。謂令諸菩薩、不樂下乘故。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