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4本字典中找到 286 條與「涅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14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5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涅槃 般涅槃 大涅槃 二涅槃 涅槃部 涅槃城 涅槃點 涅槃飯 涅槃分 涅槃風 涅槃佛 涅槃縛 涅槃宮 涅槃會 涅槃忌 涅槃際 涅槃界 涅槃經 涅槃樂 涅槃論 涅槃門 涅槃那 涅槃色 涅槃僧 涅槃山 涅槃聲 涅槃聖 涅槃食 涅槃臺 涅槃堂 涅槃頭 涅槃相 涅槃像 涅槃印 涅槃洲 涅槃宗 入涅槃 叁涅槃 般涅槃那 本涅槃妙 不趣涅槃 大般涅槃 二種涅槃 佛涅槃忌 甘露涅槃 後分涅槃 後住涅槃 寂靜涅槃 見法涅槃 究竟涅槃 流注涅槃 涅槃八昧 涅槃八味 涅槃疊那 涅槃寂靜 涅槃寂滅 涅槃四柱 涅槃學派 涅槃月日 涅槃字義 清淨涅槃 入般涅槃 叁涅槃門 叁種涅槃 生般涅槃 實相涅槃 贖命涅槃 四種涅槃 無上涅槃 無依涅槃 無余涅槃 無住涅槃 五種涅槃 現般涅槃 現法涅槃 驗入涅槃 有滅涅槃 有爲涅槃 有余涅槃 欲入涅槃 正向涅槃 中般涅槃 轉趣涅槃 自覺涅槃 自性涅槃 北本涅槃經 不住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 大乘涅槃經 法華涅槃時 方便乘涅槃 方便現涅槃 後教涅槃經 南本涅槃經 涅槃寂靜印 涅槃經後分 涅槃經義記 涅槃經義疏 涅槃經遊意 涅槃曼荼羅 上流般涅槃 生死即涅槃 生死與涅槃 十法見涅槃 文殊涅槃經 烏波提涅槃 無爲涅槃界 無余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 現法涅槃論 有余依涅槃 百丈涅槃和尚 大愛道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論 大般涅槃經疏 佛臨般涅槃經 拘屍那城涅槃 摩诃般涅槃那 末代贖命涅槃 涅槃四種大樂 涅槃像曼陀羅 涅槃宗五時教 文殊般涅槃經 下乘般涅槃障 小乘二家涅槃 轉生死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般涅槃後灌臘經 不斷煩惱得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集解 大般涅槃經玄義 二種涅槃(二) 淨飯王般涅槃經 外道小乘涅槃論 無余(依)涅槃 無余依妙涅槃界 修大涅槃得五事 有余(依)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涅槃夜阿阇世王夢 菩薩修十法見涅槃 釋外道小乘涅槃論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大海八不思議喻涅槃 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涅槃(Nirvana)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 收起
翻譯名義集 【235】摩诃般涅槃

  此雲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大經雲: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楞伽經雲: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爲涅槃。肇師涅槃論曰:秦言無爲,亦名滅度。無爲者,取其虛無寂寞,妙絕于有爲;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絕稱謂之幽宅也。法華、金剛,皆雲滅度。奘叁藏翻爲圓寂。賢首雲: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稱寂。圭峰正名寂滅。准肇公雲:泥洹盡谛者,豈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寂滅,故謂之盡矣。或翻安樂。凡聖大小,皆有涅槃。或名彼岸。肇師雲: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岸,豈崖岸之有。以我異于彼,故借我謂之耳。智論雲:槃名爲趣,涅名爲出。永出諸趣,故名涅槃。或名泥曰,如嚴佛調雲:佛既泥曰,微言永絕。新雲:梵本正名波利昵縛喃,此雲滅度。二教論雲:涅槃者,常恒清涼,無複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莫知其所以名,強謂之寂。其爲至也,亦以極哉!縱其雙林息照,而靈智常存;體示阇維,而法身恒在。然涅槃法,若辨其義,應分有余無余之殊,當揀少分究竟之異。言有余無余者,光明玄義雲:若叁界煩惱盡,證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無余涅槃。言少分者,勝鬘經雲: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究竟涅槃者,大法鼓經雲:乃至得一切種功德,一切種智,大乘涅槃,然後究竟。法華經雲: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初發大心,當期究竟。故輔行雲:菩薩初心常觀涅槃,自行初修也。亦令衆生常觀涅槃,化他初修也。安置諸子秘密藏中,化他後入也。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自行後入也。故知自他初心,無不皆修;自他後心,無不皆入。若欲修入,當依四法。故涅槃雲:有四法爲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叁、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若言勤修苦行,是涅槃近因緣者,無有是處。一、近善知識者,止觀釋曰:大品雲:佛菩薩羅漢,是善知識。六波羅蜜、叁十七品,是善知識。法性實際,是善知識。佛菩薩等威光覆育,即外護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門,即同行也。法性實際,諸佛所師,即教授也。二、聽聞正法等叁句,即叁慧也。華嚴雲:我或爲衆生說聞慧法,或爲衆生說思慧法,或爲衆生說修慧法。故楞嚴雲:從聞思修,入叁摩地。真谛雲:散心名覆器,無聞慧故。忘心名漏器,雖得而失,無思慧故。倒心名穢器,非而謂是,無修慧故。淨名疏雲:聞若不聽,無受潤因;聽而不思,無深旨趣;思而不修,終無證理。叁慧若備,入道不疑。荊溪釋雲:念前聞思所依之境,當如聞思而修行之。應知叁慧有橫有豎,橫則名字已上,位位有之;豎則名字爲聞,觀行爲思,相似爲修,叁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秘藏。 - 宋·普潤法雲

佛識慧集 【236】摩诃般涅槃

華譯爲大滅度,或大圓寂入。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237】末代贖命涅槃

  即指涅槃經。又作贖命涅槃、對治無常涅槃。天臺宗主張:佛憫念末代鈍根之機易于毀破戒法、生起惡見(謂如來爲無常)、亡失法身慧命,故于涅槃經之中講說戒律,以扶助戒門(戒律),又談佛性常住之理,以扶助乘門(教乘)。如是戒、乘二門並說,天臺宗稱之爲“扶律談常”;而涅槃經即爲此扶律談常之教,又以其乃救贖末代法身慧命之重寶,故稱末代贖命涅槃。[法華經文句卷十上、法華經玄義卷十上、法華玄義釋簽卷二下、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參閱“扶律談常”  2946)

佛學大詞典 【238】涅槃四種大樂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叁載,涅槃有四種大樂,即:(一)無苦樂,謂世間之樂即是苦因,若斷世間之苦樂,則無苦無樂。(二)大寂靜樂,謂涅槃之性遠離一切愦鬧之法,故爲大寂靜。(叁)大知樂,謂諸佛如來具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見。(四)不壞樂,謂如來之身,猶如金剛之不能毀壞,而非爲煩惱無常之身,以身不壞之故,稱爲大樂。

叁藏法數 【239】涅槃四種大樂

  [出大涅槃經]  一無苦樂無苦樂者。謂無世間之苦樂也。世間之樂。即是苦因。故經雲。不斷樂者。則名爲苦。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二大寂靜樂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以其遠離一切愦鬧法故。以大寂靜名爲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也。叁大知樂謂諸佛如來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見。名爲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也。四不壞樂謂如來之身。非煩惱無常之身。猶如金剛。不能毀壞。身不壞故。名爲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大詞典 【240】涅槃像曼陀羅

  乃取材自諸經,有關釋尊涅槃時種種情狀之曼陀羅。其上畫有:  (一)釋尊橫臥寶床,五十二衆圍繞哀恸之相。(二)虛空雲中有一僧攜錫杖立于前,無數天人從其後而降臨之相,此僧乃尊者阿那律;摩诃摩耶經卷下載,于如來涅槃後,阿那律尊者升至忉利天,以世尊入滅之事告摩耶夫人,夫人聞而思慕,自天下趣于雙樹間。(叁)佛陀北首下娑羅樹之枝,遙懸錦囊及錫杖,此乃佛陀之缽盂及錫杖;此缽盂及錫杖乃佛陀入滅前手付阿難者。(四)佛足之下,有二老妪撫如來足而泣者;乃悲身貧不能供養佛陀。(五)佛陀前有一比丘昏迷,其余衆僧垂手而慰之;乃阿難哀恸欲絕,投如來前暈厥,阿那律安慰之。(六)大力士悲哽嗚咽之相;此尊乃金剛力士。[菩薩處胎經卷一、大涅槃經卷下、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1】涅槃像曼陀羅

  (圖像)畫釋尊橫臥寶床,五十二類異衆圍繞之而哀恸之相也。畫虛空雲中有一僧,攜錫杖立于前,無數天人從于後而降臨之相者,是尊者阿那律(又曰阿泥樓馱),于如來身入棺後,升忉利天,以世尊入滅之事,告摩耶夫人,摩耶聞之哀慕,自天下趣于雙樹間也。見摩诃摩耶經下。佛北首下娑羅樹之枝,遙懸錦囊及錫杖者,是爲佛之缽盂及錫杖。佛入滅時手付阿難者也。見菩薩處胎經一。佛之足下有二老婆撫如來之足而涕泣者,悲身貧不能如余人爲前後之供養也。見小乘大般涅槃經下。佛前一比丘迷倒,余僧垂手而慰之者,阿難深沒憂海,投如來前如死人,阿那律安慰之,使于如來致四問之狀也。見智度論二。大力士之悲哽鳴咽相,是金剛力士也。見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2】涅槃宗五時教

  (術語)叁論玄義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場等沙門慧觀,仍製經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即華嚴之流,但爲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鹄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于漸教內開爲五時:一、叁乘別教,于阿含經等,別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投聲聞緣覺菩薩之叁機者。二、叁乘通教,專說般若經通化叁乘者。叁、抑揚教,說維摩思益之諸經,而贊揚菩薩挫折聲聞者。四、同歸教,說法華經,使彼叁乘歸于一極者。五、常住教,說涅槃經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爲有相、無相、抑揚、會叁歸一、圓常。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3】文殊般涅槃

  (經名)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之略名。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244】下乘般涅槃

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五種。這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厭離生死,樂趣涅槃,就像小乘聲聞、緣覺二乘一樣,厭苦欣滅。下乘般涅槃障四地猶有,能障五地無差別道,進入五地時緣真實如理,生死涅槃都無差別,便能永斷這下般涅槃障。所以說第五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二種愚爲: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就是這裏所說的厭惡生死。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就是這裏所說的對涅槃感到欣樂。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5】小乘二家涅槃

  (術語)有部宗謂涅槃爲本來實有。斷煩惱時,起所謂離系得之繩屬之于行者之身也,成實宗謂涅槃爲無法,生死因果之無,是涅槃也。大乘玄論叁曰:“小乘二師者,毗昙計無爲爲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煩惱外,斷煩惱起得得之屬于行者,成論明涅槃但是無法。”

佛學次第統編 【246】轉生死依涅槃

  衆生虛妄生滅,是爲生死。諸聖涅槃境界,不爲生死之所流轉。涅槃梵語,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舊譯諸師,譯作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爲、安樂、解脫等;新譯作圓寂。滅者爲滅生死因果之義,滅度者爲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爲無爲空寂安隱之義,滅爲滅除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爲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無爲者,爲無惑業之因緣造作也。安樂者,爲安穩快樂也。解脫者,爲離衆苦也。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247】自性清淨涅槃

唯識宗所立的四種涅槃之一。《成唯識論》卷十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指一切法之實性即爲真如之理,一切法雖爲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參閱“四種涅槃”條。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8】涅槃後灌臘經

  (經名)般泥洹灌臘經之異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佛滅後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陳供之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9】不斷煩惱得涅槃

  (術語)此爲天臺,真言,及淨土門所立。而各異其義。見即條。

佛學大詞典 【250】大般涅槃經後分

  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羅譯。又作大般涅槃經荼毗分、大涅槃經後譯荼毗分、涅槃經後分、阇維分、後分。敘述佛入滅前後之事迹。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西藏藏經則將本經附于大般涅槃經末尾。系自漢譯本中轉譯者。分爲四品半,即憍陳如品余、遺教品、應盡還源品、機感荼毗品、聖軀廓潤品。

  關于本經之傳譯,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會甯傳、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二載,本經乃唐麟德年中(664~665),南天竺僧若那跋陀羅與唐僧會甯于南海波陵國所共譯,于儀鳳年初送至長安。本經世稱爲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後分。憍陳如品余即補續大般涅槃經之憍陳如品,然本經所記,多同于長阿含遊行經等之說,即小乘涅槃之文,與昙無谶所譯大乘涅槃之意不同,故義淨認爲本經與大乘涅槃頗不相涉;然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則以經中所說(大五五·五九一上):“常樂我淨,佛菩薩境界,非二乘所知。”及經初所題之“憍陳如品末”,而認爲本經與大涅槃義理相涉、文勢相接。

  據灌頂之大般涅槃經疏卷叁十叁引居士請僧經,可知在唐代以前,大般涅槃經即有燒身品、起塔品、囑累品等叁品後分經之說。然出叁藏記集卷五之疑經僞撰雜錄,將居士請僧經編入疑錄。又宋代智圓之涅槃經疏叁德指歸卷二十,謂本經之遺教、還源二品相當于囑累品,荼毗、廓潤二品相當于燒身品,起塔品則尚未傳至中土。另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叁載,涅槃後分本在僞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經。依此推之,居士請僧經若屬僞經,則本經或爲會甯等人僞撰亦未可知。[宋高僧傳卷二智賢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二、大藏綱目指要錄卷叁、閱藏知津卷二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51】大般涅槃經後分

  (經名)又曰後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羅譯。說涅槃之後佛現神變,及荼毗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經後分也。

佛學大詞典 【252】大般涅槃經集解

  凡七十一卷。梁代寶亮等撰。又作大般涅槃經義疏、大般涅槃疏、涅槃經集解。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七冊。內容集錄諸家有關南本涅槃經之說,且隨處揭舉撰者之解說以闡釋經文,爲現存涅槃經注疏中之最古者。本書系梁天監八年(509),奉武帝之敕命撰集者。撰注者有寶亮、道生、僧亮、法瑤、昙濟、僧宗、智秀、法智、法安、昙准、昙愛、慧朗、昙忏、明駿、慧誕等十余師。[梁高僧傳卷八、佛祖統紀卷叁十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