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14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744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安禅 暗禅 伴禅 參禅 禅板 禅版 禅病 禅波 禅帶 禅道 禅德 禅定 禅法 禅房 禅閣 禅供 禅關 禅觀 禅規 禅和 禅河 禅化 禅會 禅慧 禅偈 禅寂 禅家 禅間 禅教 禅戒 禅巾 禅襟 禅經 禅靜 禅居 禅鞠 禅铠 禅客 禅窟 禅樂 禅禮 禅林 禅錄 禅侶 禅律 禅門 禅那 禅尼 禅念 禅毬 禅拳 禅人 禅僧 禅舍 禅師 禅食 禅史 禅室 禅思 禅伺 禅肆 禅髓 禅榻 禅堂 禅天 禅頭 禅徒 禅味 禅屋 禅習 禅心 禅行 禅學 禅要 禅衣 禅余 禅愉 禅苑 禅院 禅月 禅悅 禅齋 禅杖 禅者 禅鎮 禅支 禅枝 禅宗 禅鑽 禅坐 癡禅 初禅 頂禅 二禅 放禅 觀禅 鬼禅 教禅 九禅 枯禅 理禅 練禅 煉禅 律禅 魔禅 墨禅 難禅 陪禅 片禅 叁禅 十禅 事禅 思禅 厮禅 四禅 逃禅 味禅 問禅 悟禅 修禅 熏禅 薰禅 一禅 真禅 坐禅 蚌蛤禅 北禅寺 北宗禅 不廢禅 不妄禅 不忘禅 禅定藏 禅定境 禅定窟 禅定門 禅定寺 禅梵天 禅和者 禅和子 禅籍志 禅林寺 禅門戒 禅那觀 禅叁昧 禅叁宗 禅天魔 禅陀迦 禅要經 禅源诠 禅源寺 禅月集 禅悅食 禅雲寺 刬子禅 鏟子禅 稠禅師 出世禅 初禅定 初禅天 從禅覺 大禅佛 大禅師 大乘禅 待悟禅 第二禅 第叁禅 第四禅 東禅寺 二禅天 凡夫禅 方寸禅 封禅寺 葛藤禅 根本禅 盡漏禅 九帶禅 覺禅鈔 看話禅 口頭禅 枯木禅 老婆禅 默照禅 南禅寺 南宗禅 尼連禅 念佛禅 牛頭禅 強良禅 日本禅 如來禅 叁禅樂 叁禅天 叁種禅 叁字禅 沙禅裏 善人禅 上乘禅 上上禅 上座禅 深禅定 十禅支 世間禅 思禅師 四禅定 四禅天 四種禅 通明禅 外道禅 文字禅 無事禅 五門禅 五味禅 五種禅 西禅寺 熙連禅 蝦蟆禅 小乘禅 行禅法 行禅經 修禅定 修禅寺 野狐禅 一擔禅 一切禅 一味禅 一指禅 一字禅 鹦鹉禅 有分禅 有漏禅 再請禅 真實禅 中間禅 自性禅 宗門禅 祖師禅 坐禅板 坐禅豆 坐禅牌 坐禅堂 坐禅儀 坐禅箴 暗證禅師 八卦禅寺 跋陀禅師 班禅喇嘛 寶覺禅寺 北禅烹牛 本生禅師 本童禅師 鼻隔禅師 不壞四禅 草堂禅派 茶禅一味 禅 宗 禅波羅密 禅波羅蜜 禅燈世譜 禅定法界 禅定堅固 禅法要解 禅關策進 禅海十珍 禅家龜鑒 禅林寶訓 禅林類聚 禅林職位 禅門撮要 禅門九山 禅門口決 禅門日誦 禅門五宗 禅陀迦王 禅學大系 禅苑清規 禅宗六祖 禅宗七祖 禅宗藝術 禅宗語錄 禅宗正脈 禅宗直指 朝元禅寺 徹夜坐禅 出世間禅 初禅梵天 慈德禅寺 次第禅門 大禅叫悟 大佛禅寺 德源禅寺 東和禅寺 杜撰禅和 法喜禅悅 法興禅寺 法雨禅寺 佛陀禅師 伏虎禅師 根本四禅 古德禅寺 觀察義禅 黃楊木禅 教禅二宗 錦江禅燈 靜修禅院 九咱大禅 九種大禅 理禅事禅 靈泉禅寺 淩雲禅寺 六欲四禅 龍泉禅寺 渌清禅師 滅喜禅派 尼連禅河 鳥窠禅師 甯福禅寺 毗盧禅寺 普濟禅寺 齊聳禅師 千光禅寺 青山禅院 叁時坐禅 善德禅院 善世禅師 上座禅住 少許禅分 深禅定樂 十二門禅 事相禅師 死禅和子 四禅八定 四禅比丘 四禅變化 四時坐禅 萬佛禅寺 烏窠禅師 五部禅經 西雲禅寺 仙天禅師 心越禅師 興隆禅寺 一切門禅 一切行禅 一指頭禅 優禅伽摩 圓密禅戒 昭明禅寺 中和禅寺 周易禅解 晝日坐禅 竹林禅派 竹林禅院 最上乘禅 坐禅法要 坐禅方法 坐禅四息 白馬辯禅師 白雲福禅師 白雲聞禅師 白兆圭禅師 百丈安禅師 百丈超禅師 褒親谕禅師 寶藏本禅師 寶華顯禅師 寶壽沼禅師 寶相元禅師 保福殊禅師 報慈淳禅師 報慈嵩禅師 報恩成禅師 北禅寂禅師 北蘭讓禅師 北院通禅師 不禅婆羅門 布衲如禅師 滄溪璘禅師 禅定波羅蜜 禅林僧寶傳 禅林象器箋 禅門寶藏錄 禅門鍛煉說 禅門秘要訣 禅門拈頌集 禅秘要法經 禅那波羅蜜 禅思不樂斷 禅行法想經 禅行斂意經 禅要诃欲經 禅源諸诠集 禅宗決疑集 禅宗雜毒海 長樂政禅師 長蘆琳禅師 長興滿禅師 長髭曠禅師 超化淨禅師 超化藻禅師 崇梵余禅師 崇福燈禅師 崇覺空禅師 崇勝珙禅師 崇勝禦禅師 崇壽江禅師 初禅有五支 慈濟聰禅師 慈雲深禅師 大安能禅師 大安省禅師 大梵圓禅師 大容諲禅師 大同濟禅師 大同旺禅師 大沩鑒禅師 大沩行禅師 大沩智禅師 大陽慧禅師 道林淵禅師 德山瓊禅師 定慧雲禅師 東禅秀禅師 東明遷禅師 東坡禅喜集 東山慧禅師 東山吉禅師 東山覺禅師 洞山辯禅師 洞山瑞禅師 洞山微禅師 洞山雲禅師 法海立禅師 法雲杲禅師 方廣深禅師 奉先深禅師 佛說禅門經 佛陀遠禅師 福昌信禅師 福化充禅師 福嚴置禅師 福應文禅師 高亭簡禅師 古賢謹禅師 谷山藏禅師 谷山豐禅師 谷山海禅師 觀音啓禅師 光孝深禅師 光孝元禅師 廣德延禅師 廣德義禅師 廣德周禅師 廣法源禅師 廣慧真禅師 廣濟方禅師 廣濟同禅師 廣利容禅師 海會通禅師 衡嶽振禅師 胡適禅學案 護國欽禅師 護國壽禅師 華光範禅師 華嚴慧禅師 化城鑒禅師 黃檗慧禅師 黃龍觀禅師 黃龍海禅師 黃龍贊禅師 黃雲元禅師 惠力悟禅師 慧海儀禅師 慧明雲禅師 慧日明禅師 慧日堯禅師 嵇山章禅師 建隆原禅師 建山澄禅師 薦福思禅師 薦福休禅師 姜山方禅師 金繩文禅師 金州操禅師 淨慈象禅師 淨法章禅師 淨源真禅師 九峰勤禅師 鹫嶺通禅師 覺報清禅師 君山覺禅師 開聖棲禅師 開先照禅師 開先宗禅師 康國耀禅師 梁山歡禅師 梁山簡禅師 梁山岩禅師 靈鹫閑禅師 靈岩徽禅師 龍光諲禅師 龍華本禅師 龍華高禅師 龍境倫禅師 龍鳴賢禅師 龍泉夔禅師 龍雲臺禅師 魯祖教禅師 鹿門譚禅師 鹿苑圭禅師 羅山崇禅師 梅山己禅師 妙勝臻禅師 南禅聰禅師 南禅甯禅師 南臺誠禅師 南臺勤禅師 南修造禅師 南岩勝禅師 尼佛通禅師 尼慧光禅師 蓬萊卿禅師 蓬萊圓禅師 皮殼漏子禅 普安道禅師 普勸坐禅儀 普通封禅師 乾明廣禅師 乾明睦禅師 乾明普禅師 青城乘禅師 青原齊禅師 青原如禅師 清居升禅師 清涼坦禅師 清溪清禅師 仁王欽禅師 瑞光月禅師 叁峰印禅師 叁根坐禅說 善權徹禅師 上藍慶禅師 詩禅一致說 石佛益禅師 石門聰禅師 石門文字禅 疏山證禅師 雙峰古禅師 雙嶺化禅師 雙泉郁禅師 四面津禅師 四祖端禅師 太平安禅師 唐朝因禅師 天封覺禅師 天甯明禅師 天王徽禅師 天章樞禅師 鐵佛因禅師 鐵幢覺禅師 同安丕禅師 同安威禅師 同安志禅師 投子通禅師 萬壽念禅師 望仙宗禅師 溫門滿禅師 無記化化禅 五峰本禅師 五峰紹禅師 五峰遇禅師 五雲悟禅師 五祖秀禅師 西禅欽禅師 西川存禅師 西蜀銮禅師 先淨照禅師 香林信禅師 新婦子禅師 新興齊禅師 興禅護國論 興教坦禅師 興陽遜禅師 熊耳慈禅師 修禅六妙門 宣秘禮禅師 雪窦持禅師 雪峰隆禅師 延慶叔禅師 穎橋安禅師 永安朗禅師 永福朗禅師 永光真禅師 優禅伽摩鳥 愚夫所行禅 嶽林真禅師 嶽麓海禅師 雲頂鑒禅師 雲門爽禅師 雲門煦禅師 雲門永禅師 昭覺辯禅師 真如方禅師 正法灏禅師 正法建禅師 正勤蘊禅師 治平湡禅師 朱溪謙禅師 資福诠禅師 資聖南禅師 資壽灌禅師 資壽岩禅師 紫陵微禅師 坐禅叁昧經 坐禅十種行 坐禅用心記 安國從貴禅師 安國慧球禅師 安國玄挺禅師 安國院祥禅師 安化聞一禅師 安州九嵕禅師 巴陵颢鑒禅師 芭蕉谷泉禅師 芭蕉弘義禅師 芭蕉慧清禅師 芭蕉繼徹禅師 芭蕉令遵禅師 芭蕉山閑禅師 芭蕉山遇禅師 芭蕉山圓禅師 白虎守升禅師 白龍道希禅師 白龍清慕禅師 白鹿師貴禅師 白鹿顯端禅師 白馬遁儒禅師 白馬歸喜禅師 白馬昙照禅師 白馬行霭禅師 白馬智倫禅師 白水本仁禅師 白楊法順禅師 白雲令弇禅師 白雲山約禅師 白雲善藏禅師 白雲守端禅師 白雲無休禅師 白雲院乃禅師 白雲智作禅師 白雲子祥禅師 白藻清俨禅師 白兆懷楚禅師 白兆志圓禅師 百岩明哲禅師 百丈道恒禅師 百丈懷海禅師 百丈淨悟禅師 百丈惟政禅師 百丈維古禅師 百丈以棲禅師 百丈智映禅師 班禅額爾德尼 般若從進禅師 般若敬遵禅師 般若啓柔禅師 般若善端禅師 般若友蟾禅師 褒親有瑞禅師 寶峰克文禅師 寶峰惟照禅師 寶蓋山約禅師 寶華普鑒禅師 寶積宗映禅師 寶覺禅師語錄 寶林果昌禅師 寶林懷吉禅師 寶壽行德禅師 寶壽最樂禅師 寶塔紹岩禅師 寶相蘊觀禅師 寶嚴叔芝禅師 寶應法昭禅師 寶應清進禅師 保安可封禅師 保安師密禅師 保安院連禅師 保福本權禅師 保福超悟禅師 保福從展禅師 保福可俦禅師 保福清豁禅師 保明道誠禅師 保甯仁勇禅師 保甯興譽禅師 保甯子英禅師 保清遇甯禅師 保壽匡祐禅師 保唐無住禅師 報本法存禅師 報本慧元禅師 報慈藏嶼禅師 報慈從瑰禅師 報慈光雲禅師 報慈慧朗禅師 報慈進英禅師 報慈文欽禅師 報恩寶資禅師 報恩道熙禅師 報恩法安禅師 報恩法端禅師 報恩法演禅師 報恩懷嶽禅師 報恩慧明禅師 報恩覺然禅師 報恩匡逸禅師 報恩契從禅師 報恩清護禅師 報恩紹安禅師 報恩師智禅師 報恩守真禅師 報恩行崇禅師 報恩玄則禅師 報恩永安禅師 報恩宗顯禅師 報國院照禅師 報劬玄應禅師 北禅懷感禅師 北禅契念禅師 北禅智賢禅師 北山法通禅師 北塔恩廣禅師 北宗神秀禅師 本寂文觀禅師 本覺若珠禅師 本覺守一禅師 匾擔曉了禅師 博山子經禅師 曹山本寂禅師 曹山光慧禅師 曹山慧霞禅師 曹山智炬禅師 草庵法義禅師 禅定十種利益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235】

  (一)梵語catva^ri  dhya^na^ni,巴利語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作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四定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謂自修證過程而言,前叁禅乃方便之階梯,僅第四禅爲真實之禅(真禅)。

  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蓋四禅之差別,乃由所攝靜慮不同而分爲四種。據俱舍論卷二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等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如下表所示。



“對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則系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上記四種靜慮,以其自體而言,乃發起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諸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稱爲根本定(梵maula  -sama^dhi  );對此而言,其加行(即入門前之准備階段)稱爲近分定(梵sa^mantaka  -sama^dhi  )。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稱爲未至定(梵ana^gamya  -sama^dhi  ),故四禅有一未至定、叁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尋、伺之作用,故稱有尋有伺定。初禅之根本定與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間有中間定,稱爲無尋唯伺定(無尋而僅存伺)。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則總稱無尋無伺定。至于入第四禅時,因已脫離八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禅定之災患),故稱第四禅爲不動定。相對于此,四禅以下則稱有動定。

  又色界之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處,此四禅稱爲定靜慮;相對于此,彼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稱爲生靜慮。此外,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于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爲四禅比丘。

  蓋禅定通見于印度宗教史中,爲各時代重要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禅定爲最主要之行法,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際,皆依四禅法而成之。又一般亦將此四禅與四無色定合稱爲四禅八定。[雜阿含經卷十七、長阿含卷八衆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二、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集異門足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八十至卷八十六](參閱“四無色定”1772)

  (二)依法界次第卷下之說,禅可分爲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兩種,出世間禅又有出世間與出世間上上禅兩種之別,前者乃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後者爲菩薩所修之禅。據法華經玄義卷四載,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間禅可分爲觀禅、練禅、薰禅、修禅等四種階段,亦稱爲四禅。(參閱“觀練薰修”697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6】

  (術語)分貫練薰修之四種爲四禅也。見觀練薰修條。[囗@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囗@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叁代實錄曰:“四禅不壞于叁災。”見四禅天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7】

  (名數)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也。見四禅定條。

佛學常見辭彙 【238】

  見四禅天條。 - 陳義孝編

法界次第初門 【239】

  一初禅  二二禅  叁叁禅  四四禅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雖複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屍羅皎潔。志在禅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禅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舍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禅叁昧。悉從四禅中出。故稱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叁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爲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爲觀。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叁喜支  欣慶之心名爲喜。行者初發禅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爲樂。行者發初禅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禅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叁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爲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爲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爲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爲一心支

叁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叁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叁禅之樂。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叁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禅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禅覺觀動。二禅喜所動。叁禅樂所動。是四禅中先離憂喜。今複除苦樂。故名真定也。叁界勝定。無複過此若叁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爲涅槃。是爲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 隋·智顗 撰

法門名義集 【240】

愚癡凡夫所行禅。觀察義想禅。[袖-由+舉]緣真如禅。諸佛如來禅 - 唐·李師政 撰

佛學次第統編 【241】

  次四禅者,若于第叁禅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禅。心無散動,得未到地,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叁念清淨,四一心)。
  一、不苦不樂支  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複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禅之定,複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
  名爲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叁天中,是爲四禅天因也。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242】

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爲禅那的略稱,意譯爲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四禅的差別,乃由所攝靜慮的不同而分爲四種。《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謂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對治支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者,則爲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 于淩波居士著

佛學大詞典 【243】

  謂學佛。西廂記中崔莺莺夜聽琴雜劇雲:“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禅也懶去參。”杜甫飲中八仙歌詩雲:“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或謂逃禅一詞猶如逃墨、逃楊,系逃而出,非逃而入,然一般多以逃禅爲學佛之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4】

  (雜語)逃禅。猶雲逃墨逃楊。杜甫詩曰:“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王嗣奭雲:醉酒而悖其教,故曰逃禅。後人以學佛者爲逃禅,誤。見訂訛雜錄。

佛學次第統編 【245】

  大毗婆娑論,具明四禅之中,各有叁種差別:若與出世智慧相應,名無漏初禅等。若與五支四支等功德相應,名爲淨初禅等。若與各各自地煩惱相應,名爲味初禅等。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246】

  即參禅問答之意。又作問話。宋代以後之禅院,逢檀越及官人來向住持求升座說法時,有選派一特定僧人向住持質問之慣例,此質問僧稱爲禅客。禅林象器箋職位門:“蓋官人入寺,屢請升座說法,及時禅客出衆問答,名之曰問禅。”此外,一般問者以對句之韻語求問,有時亦有用頌叩問之通例。爾後,此種問禅漸次傾向口頭之形式,而脫離本來禅問答之領域。[楊岐方會禅師語錄、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二、黃海東山演和尚語錄、禅林寶訓卷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7】

  (雜語)住持升座說法時,名客出衆與住持問答:是曰問禅。

佛學大詞典 【248】

  參悟禅理,稱爲悟禅。禅理之參悟,或修習實際之坐禅工夫,或從古則公案中參究佛法之玄旨,總之,皆以身心脫落、明心見性爲參禅悟道之要務。[禅林類聚卷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9】

  (術語)參悟禅理也。苑鹹詩:“蓮花梵宇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禅。”

佛學次第統編 【250】

  “超越叁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叁昧,逆順出入超越叁昧。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從初禅起,超入非非想處。從非非想處起,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禅。從初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叁禅。叁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定。滅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叁禅。第叁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叁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經文所說,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種。
  一、入超  一順入超,二逆入超,叁順逆入超,四逆順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叁、傍超  複有傍超,亦論四種。
  譬如師子,有四種超:一者前擲四十裏,譬順超相。二卻擲四十裏,譬逆超相。叁右傍擲四十裏,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擲四十裏,譬傍超入觀禅之相。
  複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薩,如上所說。不具足超,即是聲聞,不能自在遠超入故,但能從初禅超入叁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叁?如黃師子,超則不遠,若白師子,則能遠擲,可譬菩薩也。
  若叁乘行人,此入叁昧,具足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複出生百千叁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
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叁、叁禅………四、四禅
  ┌一、世間禅┤四等……一、慈……二、悲……叁、喜…………四、舍
  │  └四空處…一、空處…二、識處…叁、無所有處…四、非非想處
  │  ┌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
  │二、亦世間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間禅┤  │  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勝…┤  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
  │  │  │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
  │  │  └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  └通明觀……一、觀息…二、觀色…叁、觀心…四、叁事俱無
  │  ┌九┌一、胖脹……二、青瘀……叁、壞
  │  │想┤四、血塗漫…五、膿爛……六、蟲啖
  │  壞│  └七、散………八、骨………九、燒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
  │  │觀│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無常………二、苦………………叁、無我
乘│  │  │十┤四、食不淨……五、世間不可樂……六、死
禅┤  │  └想└七、不淨……八、斷……九、離……十、盡
定│  ┌觀┤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  │  │  ┌八│叁、淨背舍身作證…………四、處空處背舍
  │  │  │  │背┤五、識處背舍………………六、無所有處背舍
  │叁│  │不│舍└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八、滅受想背舍
  │  │  │壞│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五、青勝處
  │出│  └法┤八│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六、黃勝處
  │世│  觀│勝┤叁、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七、赤勝處
  │間│  │處└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八、白勝處
  │禅│  │  ┌一、青……二、黃……叁、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處┴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
  │亦│  ┌一、初禅………二、二禅………叁、叁禅
  │名│煉………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處………六、識處
  │不│  └七、無所有……八、非非想……九、滅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叁直至滅受想
  │禅│薰………師子奮迅叁昧┤
  └︶│  └從滅想起次第還入非非想無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順入超…逆入超…順逆入超…逆順入超
  │  │二、超出……順出超…逆出超…順逆出超…逆順出超
  └修………超越叁昧┤叁、旁超……順旁超…逆旁超…順逆旁超…逆順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 明·楊卓

法相辭典 【251】

卽熏修靜慮。如彼中說。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 【252】

  “師子奮迅叁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叁昧。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從滅定起,還入非非想定。從非非想定起,還入無所有定。如是次第,還入識處、空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譬如師子奮迅之時,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亦能卻行奮迅而歸。一切諸獸,所不能爾。行者入此法門,亦複如是,上來諸禅所不能爾。住此法門,即能複卻遍入一切諸禅,熏諸觀定,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出生諸深叁昧,種種功德神智轉勝,故此名爲薰禅。譬如牛皮熏熟,隨意作諸世物也。此唯利根聲聞,乃能修之。” - 明·楊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