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catva^ri dhya^na^ni,巴利語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作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四定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謂自修證過程而言,前叁禅乃方便之階梯,僅第四禅爲真實之禅(真禅)。
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蓋四禅之差別,乃由所攝靜慮不同而分爲四種。據俱舍論卷二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等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如下表所示。
“對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則系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上記四種靜慮,以其自體而言,乃發起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諸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稱爲根本定(梵maula -sama^dhi );對此而言,其加行(即入門前之准備階段)稱爲近分定(梵sa^mantaka -sama^dhi )。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稱爲未至定(梵ana^gamya -sama^dhi ),故四禅有一未至定、叁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尋、伺之作用,故稱有尋有伺定。初禅之根本定與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間有中間定,稱爲無尋唯伺定(無尋而僅存伺)。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則總稱無尋無伺定。至于入第四禅時,因已脫離八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禅定之災患),故稱第四禅爲不動定。相對于此,四禅以下則稱有動定。
又色界之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處,此四禅稱爲定靜慮;相對于此,彼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稱爲生靜慮。此外,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于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爲四禅比丘。
蓋禅定通見于印度宗教史中,爲各時代重要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禅定爲最主要之行法,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際,皆依四禅法而成之。又一般亦將此四禅與四無色定合稱爲四禅八定。[雜阿含經卷十七、長阿含卷八衆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二、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集異門足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八十至卷八十六](參閱“四無色定”1772)
(二)依法界次第卷下之說,禅可分爲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兩種,出世間禅又有出世間與出世間上上禅兩種之別,前者乃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後者爲菩薩所修之禅。據法華經玄義卷四載,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間禅可分爲觀禅、練禅、薰禅、修禅等四種階段,亦稱爲四禅。(參閱“觀練薰修”6971)
(術語)分貫練薰修之四種爲四禅也。見觀練薰修條。[囗@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囗@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叁代實錄曰:“四禅不壞于叁災。”見四禅天條。
(名數)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也。見四禅定條。
見四禅天條。 - 陳義孝編
一初禅 二二禅 叁叁禅 四四禅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雖複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屍羅皎潔。志在禅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禅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舍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禅叁昧。悉從四禅中出。故稱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叁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爲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爲觀。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叁喜支 欣慶之心名爲喜。行者初發禅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爲樂。行者發初禅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禅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叁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爲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爲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爲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爲一心支
叁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叁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叁禅之樂。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叁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禅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禅覺觀動。二禅喜所動。叁禅樂所動。是四禅中先離憂喜。今複除苦樂。故名真定也。叁界勝定。無複過此若叁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爲涅槃。是爲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 隋·智顗 撰
愚癡凡夫所行禅。觀察義想禅。[袖-由+舉]緣真如禅。諸佛如來禅 - 唐·李師政 撰
次四禅者,若于第叁禅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禅。心無散動,得未到地,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叁念清淨,四一心)。
一、不苦不樂支 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複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禅之定,複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
名爲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叁天中,是爲四禅天因也。 - 明·楊卓
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爲禅那的略稱,意譯爲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四禅的差別,乃由所攝靜慮的不同而分爲四種。《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謂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對治支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者,則爲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 于淩波居士著
謂學佛。西廂記中崔莺莺夜聽琴雜劇雲:“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禅也懶去參。”杜甫飲中八仙歌詩雲:“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或謂逃禅一詞猶如逃墨、逃楊,系逃而出,非逃而入,然一般多以逃禅爲學佛之意。
(雜語)逃禅。猶雲逃墨逃楊。杜甫詩曰:“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王嗣奭雲:醉酒而悖其教,故曰逃禅。後人以學佛者爲逃禅,誤。見訂訛雜錄。
大毗婆娑論,具明四禅之中,各有叁種差別:若與出世智慧相應,名無漏初禅等。若與五支四支等功德相應,名爲淨初禅等。若與各各自地煩惱相應,名爲味初禅等。 - 明·楊卓
即參禅問答之意。又作問話。宋代以後之禅院,逢檀越及官人來向住持求升座說法時,有選派一特定僧人向住持質問之慣例,此質問僧稱爲禅客。禅林象器箋職位門:“蓋官人入寺,屢請升座說法,及時禅客出衆問答,名之曰問禅。”此外,一般問者以對句之韻語求問,有時亦有用頌叩問之通例。爾後,此種問禅漸次傾向口頭之形式,而脫離本來禅問答之領域。[楊岐方會禅師語錄、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二、黃海東山演和尚語錄、禅林寶訓卷叁]
(雜語)住持升座說法時,名客出衆與住持問答:是曰問禅。
參悟禅理,稱爲悟禅。禅理之參悟,或修習實際之坐禅工夫,或從古則公案中參究佛法之玄旨,總之,皆以身心脫落、明心見性爲參禅悟道之要務。[禅林類聚卷五]
(術語)參悟禅理也。苑鹹詩:“蓮花梵宇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禅。”
“超越叁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叁昧,逆順出入超越叁昧。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從初禅起,超入非非想處。從非非想處起,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禅。從初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叁禅。叁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定。滅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叁禅。第叁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叁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經文所說,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種。
一、入超 一順入超,二逆入超,叁順逆入超,四逆順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叁、傍超 複有傍超,亦論四種。
譬如師子,有四種超:一者前擲四十裏,譬順超相。二卻擲四十裏,譬逆超相。叁右傍擲四十裏,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擲四十裏,譬傍超入觀禅之相。
複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薩,如上所說。不具足超,即是聲聞,不能自在遠超入故,但能從初禅超入叁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叁?如黃師子,超則不遠,若白師子,則能遠擲,可譬菩薩也。
若叁乘行人,此入叁昧,具足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複出生百千叁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
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叁、叁禅………四、四禅
┌一、世間禅┤四等……一、慈……二、悲……叁、喜…………四、舍
│ └四空處…一、空處…二、識處…叁、無所有處…四、非非想處
│ ┌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
│二、亦世間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間禅┤ │ 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勝…┤ 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
│ │ │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
│ │ └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 └通明觀……一、觀息…二、觀色…叁、觀心…四、叁事俱無
│ ┌九┌一、胖脹……二、青瘀……叁、壞
│ │想┤四、血塗漫…五、膿爛……六、蟲啖
│ 壞│ └七、散………八、骨………九、燒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
│ │觀│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無常………二、苦………………叁、無我
乘│ │ │十┤四、食不淨……五、世間不可樂……六、死
禅┤ │ └想└七、不淨……八、斷……九、離……十、盡
定│ ┌觀┤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 │ │ ┌八│叁、淨背舍身作證…………四、處空處背舍
│ │ │ │背┤五、識處背舍………………六、無所有處背舍
│叁│ │不│舍└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八、滅受想背舍
│ │ │壞│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五、青勝處
│出│ └法┤八│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六、黃勝處
│世│ 觀│勝┤叁、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七、赤勝處
│間│ │處└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八、白勝處
│禅│ │ ┌一、青……二、黃……叁、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處┴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
│亦│ ┌一、初禅………二、二禅………叁、叁禅
│名│煉………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處………六、識處
│不│ └七、無所有……八、非非想……九、滅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叁直至滅受想
│禅│薰………師子奮迅叁昧┤
└︶│ └從滅想起次第還入非非想無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順入超…逆入超…順逆入超…逆順入超
│ │二、超出……順出超…逆出超…順逆出超…逆順出超
└修………超越叁昧┤叁、旁超……順旁超…逆旁超…順逆旁超…逆順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 明·楊卓
卽熏修靜慮。如彼中說。 - 朱芾煌
“師子奮迅叁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叁昧。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從滅定起,還入非非想定。從非非想定起,還入無所有定。如是次第,還入識處、空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譬如師子奮迅之時,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亦能卻行奮迅而歸。一切諸獸,所不能爾。行者入此法門,亦複如是,上來諸禅所不能爾。住此法門,即能複卻遍入一切諸禅,熏諸觀定,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出生諸深叁昧,種種功德神智轉勝,故此名爲薰禅。譬如牛皮熏熟,隨意作諸世物也。此唯利根聲聞,乃能修之。”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