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小乘所说之空理也。是灭有之空,索然但为偏空,故名小空。
(术语)斥方广道人之大虚空曰邪空。三论玄义曰:“学大乘者名方广道人,执邪空不知假有。”
(一)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大虚空,故称心空。吽字义(大七七·四○六上):“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二)谓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八·八二七下):“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术语)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于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囗@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
(1146~1228)日本净土宗僧。字法莲房,号称辨。京都人,俗姓藤原。十二岁登比睿山出家,师事睿空。睿空示寂后,入源空门下承习圆顿戒,后又习净土法门,为念佛行者。安贞二年九月,于胸前安奉源空遗骨,唱诵名号而示寂,享年八十三。门弟子有信瑞、善空等。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 陈义孝编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 梵心居士编
梵语a^ka^s/a。音译阿迦舍。(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亦为“无为法”之一,即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所说三无为之一,大众部、化地部所说九无为之一,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卷二所举六无为之一,大乘五蕴论所举四无为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等所举八无为之一。经论中多以之作为譬喻用,其义有五:(一)横遍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德王品、净土论(世亲),皆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二)恒常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三)无碍之义,据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载,世间之中,无障碍处,名为虚空。(四)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五)容受之义,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又宗镜录卷六举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此外,印度外道中,口力论师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由虚空生风,乃至生万物,其后还没虚空,称为涅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卷六、外道小乘涅槃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参阅“虚空无为”5263)
(二)空界之别称。六界之一。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然于说一切有部中,虚空与空界则有所分别,以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吾人所见之空为空界,非为虚空。但诸经中多将此两者互用,不作分别。又说一切有部主张空界之色以明暗为体,即为实有,其他诸部则持否定之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二、瑜伽论记卷十四下]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见虚空无为条。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 陈义孝编
瑜伽五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虚空云何?谓唯诸色非有所显;是名虚空。所以者何?若处所行都无所得;是处方有虚空想转。是故当知此唯假有;非实物有。
二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虚空者:谓诸心心法所缘外色对治境界性。
三解 显扬二卷八页云: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
四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离诸障碍,故名虚空。
五解 杂集论二卷十页云: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无色性者:谓唯违于色,无性相法,意识境界;是名虚空。意识境界者:谓法界摄故。唯违色言、为别受等共有真如、择灭非择灭无常性等。虽兔角等、亦是无性;然彼不与诸法相违。以彼唯是毕竟无故。又兔角等、非唯违色。由与受等诸法共故。是故唯说与色相违。无性相言、为别受等无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体、是有性相;非无性相故。
六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
七解 俱舍论一卷三页云: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
八解 俱舍论六卷十五页云:经部师说:唯无所触、说名虚空。谓于暗中无所触对,便作是说:此是虚空。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虚空云何?谓体空虚、宽旷无碍,不障色行。
十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容有碍物,是虚空相。此增上力、彼得生故。能有所容受,是虚空性故。此若无者:诸有碍物、应不得生。无容者故。如世尊说:梵志当知;风依虚空。婆罗门曰:虚空依何?佛复告言:汝问非理。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有光明,虚空可了。故知实有虚空无为。此体若无;风何依住。说无色等言、何所依因。有光明、何所了别。了龟毛等不因此故。 - 朱芾煌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 梵心居士编
(1927~ )广东五华人,俗姓邹。初名悟西,后改甘如,号玄空。幼依母礼佛,因亲友于台广间经商贸易,遂随亲来台。民国四十四年春,依煮云法师出家,受具足戒于基隆灵泉寺。专宗净土法门。曾于彰化白云寺掩关,并于新竹北埔金刚寺阅藏。历年住持金刚寺、石观音寺,又于苗栗创建宏法社。著有脱离苦海之要道、人生苦乐之由来等书。
乃万法皆归一空之意。“一”虽为数字,然在此表示超越对立之数,为绝对唯一之状态。空,意为本性空寂。三藏法数卷四:“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有种种不同,但求其体性,毕竟皆空。”[摩诃止观卷七上]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空之中。”
[出寂调音所问经]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 明·一如等 撰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