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谓佛之究竟觉悟。以其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称真觉。
(二)(665~713)唐代禅僧。浙江永嘉人。字明道。初习天台止观,后修禅观。尝与左溪玄朗、东阳玄策共谒六祖,相见问答数回即受印可,其日并留止一宿,时人称为“一宿觉”。后返温州,大阐禅风,学者辐凑,时人尊称为“真觉大师”。(参阅“玄觉”2035)
(三)(1265~1334)元代临济宗虎丘派僧。浙江天台人,俗姓叶。字无见,法名先睹。从天宁古田垕公剃发受戒,后投瑞岩方山文宝,大悟而为其法嗣。结茅于天台华顶高庵善悟之故址,道化大行,时称高庵再世。元统二年示寂,世寿七十。塔号寂光。有无见睹禅师语录二卷行世。[续灯存稿卷七、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一]
(术语)佛之究竟觉悟也。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云真觉。唯识论七曰:“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真正究竟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 陈义孝编
真正究竟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 梵心居士编
(一)梵语samyak-sam!bodhi,巴利语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以上系就正觉之广义而言。若狭义言之,则特指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五下):“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又于华严宗所判之五教中,释尊之初成正觉,在“小乘教”系指释迦生身之实成,在“始教”则指八相化身之示现,在“终教”则谓十地行满之报身,在“顿教”则称法身之初成,在“圆教”乃意味遍满因陀罗网无边世界念念初初之成正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往生论注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阅“正遍知”200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隰州(山西)人。俗姓李。十一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出游参学。一日,闻僧诵法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文,瞥然有省。既而闻丹霞子淳之道誉,遂往参礼咨询,言下释然,时年二十三。及丹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随之。宣和二年(1120),迁住大洪寺,亦相随掌理笺记。翌年,迁首座之职,复于圆通寺照阐提席下任分座。未久,应长芦寺真歇之请而住寺开法。当时有众一千七百,见师秉拂提唱,悉皆叹服。留居六年,转至泗洲普照寺弘法,并承嗣丹霞衣钵。
建炎元年(1127),移住舒州太平寺,后转江州之圆通、能仁两寺。又游云居山,参谒圆悟克勤,勤与安定郡王,共请师住持长芦寺。建炎三年,渡浙江而至明州,礼拜普陀山,过天童山时,郡守恳请住持天童寺。九月,受敕命住持灵隐寺。十月,再还天童。住于天童,前后垂三十年,整备伽蓝,严饬清规,世称天童和尚,誉为天童中兴之祖。时值北宋末年之乱世,宗风不振,流弊百端;师乃特为举扬正传之禅宗宗风,并提倡“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示寂,享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所著天童百则颂古为元代万松行秀“从容录”之依据,另有宏智广录九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和尚语要一卷等[续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大明高僧传卷五]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 - 陈义孝编
成业论二页云:卽于和合诸聚色中,见面齐平,起于正觉。 - 朱芾煌
真正的觉悟,成佛叫做正确。
- 梵心居士编
(杂语)证得佛道,觉悟真理也。
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 - 陈义孝编
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
- 梵心居士编
(术语)佛证一切种智而大觉圆满,故曰种觉。法华文句七曰:“求至种觉,故言至珍宝所也。”观经疏曰:“边际智满,种觉顿圆。”同妙宗钞上曰:“于种种法证本圆觉。”观音玄钞上曰:“既成种觉,号正法明。”
佛证一切种智之后,便能大觉圆满,故名种觉。 - 陈义孝编
佛证一切种智之后,便能大觉圆满,故名种觉。
- 梵心居士编
(一)觉悟自我本具之佛性。三觉之一。(参阅“自觉觉他”2537)
(二)(?~1117)宋代曹洞宗僧。青州(山东益都)人,俗姓王。绍圣年间(1094~1098),从芙蓉道楷出家,得蒙印可。崇宁四年(1105),住南阳府(河南南阳)大乘山普严寺,并兼任十方净因禅院住持。政和五年(1115),迁于鹿门山。政和七年示寂,世寿不详。建塔于鹿门山,谥号“定慧禅师”。然据五灯会元续略卷一载,鹿门自觉出于天童如净门下,复传法于普照一办(希辨)。[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五]
(术语)三觉之一。见三觉条。
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佛具“三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佛,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即具备以上三觉,对迷者而得名。“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佛则朗然大觉。“觉他”异二乘:二乘自求出世,无兼利心,不能觉他;佛则大悲普度。“觉满”异菩萨:菩萨无明未尽,法性未圆,佛乃道穷妙觉。佛又称“智者”,智即觉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如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这个军队,历来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强调自觉遵守革命纪律。”又以自己感觉到为“自觉”,如:肺结核的初期,病症不很显著,病人每不自觉。(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