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265 条与“比丘”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5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3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比丘 呗比丘 比丘尼 大比丘 闹比丘 尼比丘 四比丘 五比丘 胁比丘 异比丘 住比丘 阿练比丘 宝手比丘 宝天比丘 比丘律仪 比丘尼传 比丘尼戒 比丘三义 比丘五德 草系比丘 差摩比丘 丑陋比丘 慈地比丘 灯指比丘 二种比丘 法藏比丘 海云比丘 海幢比丘 诃比丘诃 和轮比丘 黑比丘经 迦丁比丘 迦罗比丘 金财比丘 金钱比丘 铃声比丘 六群比丘 漏尽比丘 鹿头比丘 罗汉比丘 面王比丘 名德比丘 名字比丘 命过比丘 牛迹比丘 菩萨比丘 清净比丘 人间比丘 善来比丘 善现比丘 师比丘经 守寺比丘 守塔比丘 死苦比丘 四禅比丘 四恶比丘 四种比丘 无事比丘 无闻比丘 香口比丘 象力比丘 行来比丘 贼缚比丘 跋阇子比丘 宝珠比丘尼 比丘化为蛇 比丘尼阿姨 比丘尼大戒 比丘尼戒本 比丘尼律仪 比丘尼御所 比丘听施经 波多迦比丘 初度五比丘 二百亿比丘 诃比丘发露 诃比丘轻慢 劫宾那比丘 金毗罗比丘 六群比丘尼 那先比丘经 施房舍比丘 十七群比丘 为小比丘诃 熊野比丘尼 须曼耳比丘 瞻婆比丘经 比丘边际究竟 比丘尼所说偈 比丘入众五法 十诵比丘要用 雁为比丘落命 优钵罗比丘尼 贼缚比丘因缘 宗重知识比丘 比丘尼八归敬戒 大爱道比丘尼经 大比丘三千威仪 佛说比丘听施经 佛说瞻婆比丘经 沙曷比丘功德经 十诵律比丘戒本 四分律比丘尼钞 随顺被举比丘戒 郁盋罗华比丘尼 比丘尼僧祇律戒经 犯重比丘不堕地狱 佛为年少比丘说经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十诵律比丘尼大戒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 跋阇子比丘十事非法 比丘尼戒本(一卷)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华色比丘尼欲先见佛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那先比丘经(三卷)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 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十诵比丘尼戒本(一卷)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比丘尼传(四卷或作二卷)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十诵律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十诵律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令宗(司州)[《比丘尼传》卷一]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 道容(新林寺)[《比丘尼传》卷一] 道仪(何后寺)[《比丘尼传》卷一] 慧湛(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一] 僧基(延兴寺)[《比丘尼传》卷一] 净捡(晋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一] 妙相(弘农北岳)[《比丘尼传》卷一] 明感(康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一] 昙备(北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一] 支妙音(简静寺)[《比丘尼传》卷一] 智贤(司州西寺)[《比丘尼传》卷一] 安令首(伪赵建贤寺[《比丘尼传》卷一] 道馨(洛阳城东寺)[《比丘尼传》卷一] 那先比丘经(Milindapanha) 僧果(﹝宋﹞(广陵)[《比丘尼传》卷二] 善妙(﹝宋﹞(蜀郡)[《比丘尼传》卷二] 宝贤(﹝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道贵(﹝梁﹞(邸山寺)[《比丘尼传》卷四] 道琼(﹝宋﹞(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辩(﹝宋﹞(景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净(﹝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盛(﹝宋﹞(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惠晖(﹝梁﹞(乐安寺)[《比丘尼传》卷四] 慧果(﹝宋﹞(景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浚(﹝宋﹞(竹园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琼(﹝宋﹞(南安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绪(﹝齐﹞(集善寺)[《比丘尼传》卷三] 净珪(﹝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净晖(﹝齐﹞(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三] 净行(﹝梁﹞(竹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净秀(﹝梁﹞(禅林寺)[《比丘尼传》卷四] 净渊(﹝梁﹞(竹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妙智(﹝齐﹞(华严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端(﹝宋﹞(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二] 僧盖(﹝齐﹞(禅基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敬(﹝齐﹞(崇圣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念(﹝梁﹞(禅林寺)[《比丘尼传》卷四] 僧述(﹝梁﹞(闲居寺)[《比丘尼传》卷四] 昙简(﹝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昙勇(﹝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智胜(﹝齐﹞(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三] 德乐(﹝齐﹞(剡齐兴寺)[《比丘尼传》卷三] 法全(﹝齐﹞(青园东寺)[《比丘尼传》卷三] 法胜(﹝宋﹞(吴县南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缘(﹝齐﹞(东官曾成)[《比丘尼传》卷三] 光静(﹝宋﹞(广陵中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胜(﹝梁﹞(梁闲居寺)[《比丘尼传》卷四] 净贤(﹝梁﹞(东青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令玉(﹝梁﹞(南晋陵寺)[《比丘尼传》卷四] 妙祎(﹝梁﹞(西青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昙彻(﹝齐﹞(南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三] 业首(﹝宋﹞(东青园寺)[《比丘尼传》卷二] 超明(﹝齐﹞(钱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道寿(﹝宋﹞(江陵祇洹寺)[《比丘尼传》卷二] 道综(﹝宋﹞(江陵三层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相(﹝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宣(﹝梁﹞(山阴招明寺)[《比丘尼传》卷四] 慧耀(﹝宋﹞(蜀郡永康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玉(﹝宋﹞(江陵牛牧寺)[《比丘尼传》卷二] 普照(﹝宋﹞(南皮张国寺)[《比丘尼传》卷二] 僧猛(﹝齐﹞(盐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昙晖(﹝梁﹞(成都长乐寺)[《比丘尼传》卷四] 玄藻(﹝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冯尼﹝梁﹞(伪高昌都郎中寺)[《比丘尼传》卷四] 慧木(﹝宋﹞(梁郡筑戈村寺)[《比丘尼传》卷二]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静称(﹝宋﹞(山阳东乡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二] ▲ 收起
历代名僧辞典 【253】道综(﹝宋﹞(江陵三层寺)[《比丘尼传》卷二]

道综。未详何许人也。住江陵三层寺。少不以出众居心。长不以同物为污。贤愚之际从通而已。迹虽混成所度潜广。以宋大明七年三日十五日夜。自练油火。关颡既然。耳目就毁。诵咏不辍。道俗咨嗟魔正同骇。率土闻风皆发菩提心。宋征士刘虬雅相宗敬。为制偈赞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54】法相(﹝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相。本姓侯。炖煌人也。履操清贞才识英拔。笃志好学不以屡空废业。清安贫窭。不以荣达移心。出适傅氏。家道多故。符坚败绩眷属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弥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谏曰。慧宿质野言不出口。佛法经律曾未厝心。欲学禅定又无师范。专顽拙讷是下愚人耳。何不种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胜负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宁立取舍。遇有如施何关作意耶。慧宿后建禅斋七日。至第三夜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众方异之。始悟法相深相领照矣。其如此类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弥笃。年九十余。元嘉末卒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55】法宣(﹝梁﹞(山阴招明寺)[《比丘尼传》卷四]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离俗之志。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及至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四。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改服从禁。即于是日帐盖自消。博览经书深入理味。成戒以后乡邑时人望昭义道莫不服其精致。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师。周游东夏讲宣经论。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灵隐。或往姑苏。僧柔数论之趣。惠其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及齐永明中。又从惠熙法师谘受十诵。所餐日优所见月赜。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经律递讲声高于越。不立私财。以嚫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工。写经铸像靡不必备。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皆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齐巴陵王萧照胄出守会稽。厚加供待。梁衡阳王元简到郡请为母师。春秋八十有三。梁天监十五年而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56】慧耀(﹝宋﹞(蜀郡永康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烧身供养三宝。泰始末言于刺史刘亮。亮初许之。有赵处思妾王氏甓塔。耀请塔上烧身。王氏许诺。正月十五日夜将诸弟子。赍持油布往至塔所。装束未讫。刘亮遣信语诸尼云。若耀尼果烧身者。永康一寺并与重罪。耀不得已于此便停。王氏大瞋云。尼要名利诈现奇特。密货内人作如此事。不尔夜半城内那知。耀曰。新妇勿横生烦恼。舍身关我傍人岂知。于是还寺断谷服香油。至升明元年于寺烧身。火来至面诵经不辍。语诸尼云。收我遗骨正得二升。及至火灭果如其言。未烧之前一月日许。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长六七寸。极细软。人问之。译语答云。从来不覆是故生毛耳。谓耀曰。我住波罗奈国。至来数日。闻姊欲舍身。故送银罂相与。耀即顶受。未及委悉匆匆辞去。遣人追留出门便失。以此罂盛其舍利。不满二合。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57】慧玉(﹝宋﹞(江陵牛牧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常游行教化历履邦邑。每属机缘不避寒暑。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诵法华首楞严等经。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归敬之。观览经论未曾废息。元嘉十四年十月为苦行斋七日。乃立誓言。若诚斋有感。舍身之后必见佛者。愿于七日之内见佛光明。五日中宵寺东林树灵光赫然。即以告众。众皆欣敬加悦服焉。寺主法弘后于光处起立禅室。初玉在长安。于薛尚书寺见红白色光。烛曜左右十日小歇。后六重寺沙门。四月八日于光处得金弥勒像。高一尺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58】普照(﹝宋﹞(南皮张国寺)[《比丘尼传》卷二]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悟。后七日而卒。时年二十五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59】僧猛(﹝齐﹞(盐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猛。本姓岑。南阳人也。迁居盐官县。至猛五世矣。曾祖率晋正员郎余抗令。世事黄老加信敬邪神。猛幼而慨然有拔俗之志。年十二父亡。号哭吐血绝而复苏。三年告终。示不灭性。辞母出家。行已清洁奉师恭肃。蔬粝之食止存支命。行道礼忏未尝疲怠。说悔先罪精恳流泪。能行人所不能行。益州刺史吴郡张岱闻风贵敬。请为门师。宋元徽元年净度尼入吴。携出京城。仍住建福寺。历观众经以日系夜。随逐讲说心无厌倦。多闻强记经耳必忆。由是经律皆悉研明。澄情宴坐泊然不测。齐建元四年母病。乃舍东宅为寺。名曰齐明。缔构殿宇列植竹树。内外清靖状若仙居。饥者撤膳以施之。寒者解衣而与之。尝有猎者近于寺南。飞禽走兽竞来投猛。而鹰犬驰逐相去咫尺。猛以身手遮遏。虽体被啄啮。而投者获免。同止数十人。三十余载未尝见其愠怒之色。年七十二。永明七年卒。时又有僧瑗尼。猛之从弟女也。亦以孝闻。业行高邈慧悟凝深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60】昙晖(﹝梁﹞(成都长乐寺)[《比丘尼传》卷四]

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父母不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观。晖年十一。启母求请禅师欲谘禅法。母从之。耶舍一见。叹此人有分令其修习。嘱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出门有曰。不展余计。育尼密迎还寺。晖深立誓愿。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当以火自焚耳。刺史甄法崇闻之。遣使迎晖。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请诸僧尼穷相难尽。法崇问曰。汝审能出家不。答曰。微愿久发特乞救济。法崇曰善。遣使语姑。姑即奉教。从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从昱学修观行。裁得禀受。即于座末便得入定。见东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云。白者必是菩萨道。青者声闻法。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即应此念。青光遂灭。白光炽满。及至起定为昱尼说。昱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时同坐四十余人莫不见叹其希有也。后婿心疑以为姧诈。相率抄取将归其家。昙晖时年十六矣。以婢使营卫不受侵逼。婿无如之何。复以诉州。刺史赏异。问畺良耶舍曰。此人根利慎勿违之。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贫道有一苍头即为随喜。于是解释。后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宋元嘉十九年。临川王临南兖延之至镇。时年二十一。骠骑牧陕复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拥帚者千二百人。岁月稍淹思母转至。固请还乡。德行既高门徒日众。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殿堂厢廊倏忽而成。复营三寺皆悉神速。莫不叹服。称有神力焉。年八十三。天监三年而卒。初张峻随父母益州。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时珍。刺史刘悛后尝率往亦复如之。梁宣武王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本言不出临中自往。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将欲行道。遣婢来倩人下食。即遣人。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无杂手力。王弥复叹之。不可量也。或有问晖者。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云。贫道常自无居贮。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随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于。深禅妙观洞其幽微。遍览三藏傍兼百氏。尤能属文。述晖赞颂。词旨有则。不乖风雅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61】玄藻(﹝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余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贫道按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沈疴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不测所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62】冯尼﹝梁﹞(伪高昌都郎中寺)[《比丘尼传》卷四]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皆悉至掌。诵大般涅盘经。三日一遍。时有法慧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未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月。直月欢喜以蒲萄酒一升与之令饮。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饮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捶其身悔责所行欲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已得耶。答曰。然。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63】慧木(﹝宋﹞(梁郡筑戈村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师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筑戈村寺。始读大品日诵两卷。兼通杂经。木母老病口中无齿。木嚼脯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忽见戒坛与天皆黄金色。举头仰视。南见一人。着襈衣衣色悉黄。去木或近或远。语木曰。我已授汝戒。寻复不见。木不以语人。多诸感异皆类此也。木兄闻欲知。乃诈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便可养发当为访婿。木闻心愁。因述所见。即受具戒。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览便诵。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众云。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264】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元大中祥符寺华亭念常集
  目录一卷,七佛偈,及彰所知论,一卷,从第二卷至二十二卷,载盘古乃至元朝至正年间一切三教事迹,今分为三十四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265】静称(﹝宋﹞(山阳东乡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二]

静称。本姓刘。名胜。谯郡人也。戒业精苦。诵经四十五万言。寺傍山林无诸嚣杂。游心禅默永绝尘劳。曾有人失牛推寻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炽盛。及至都无。常有一虎随称去来。称若坐禅蹲踞左右。寺内诸尼若犯罪失不时忏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悦。称后暂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问访欣然若旧。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性好佛法闻南国富道关开托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节。二人不资粮米。饵麻朮而已。声达虏都。虏谓圣人。远遣迎接二人不乐边境。故秽声迹危行言逊。虏主为设肴馔皆悉进啖。因此轻之不复拘留。称与文姜复还本寺。称年九十三。无疾而卒也。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