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88~1567)韓國李朝時代僧。慶尚南道蔚山人,俗姓張。號休翁、禅和子。弱年入斷石山出家,二十四歲至妙香山苦修。後參于智異山智嚴,遊曆諸方。中宗王叁十一年(1536),垂教化導于楞伽山,旋爲官方嫌惡而遭拘禁,赦免後晦迹于西山九年。叁十九年複入妙香山普賢寺講說經論,大振玄風。朝鮮宣祖元年入寂,享年八十一。[清虛堂集卷叁、朝鮮寺刹史料卷下、朝鮮佛教通史(李能和)]
(二)(1533~1608)韓國李朝時代僧。俗姓郭。號靜觀。十五歲出家,博學精修,通曉諸乘。後參訪西山休靜,傳其心印,學徒達數百人。晚年,自俗離山移至德裕之白蓮社。宣祖四十一年秋以疾終,享年七十六。著有靜觀集一卷。嗣其法者有任性沖彥等人。其法系稱靜觀派,與松雲、鞭羊、逍遙叁派,爲西山休靜門下之四大法系。[李朝佛教(高橋亨)、朝鮮禅教史(忽滑谷快天)]
(一)四禅定中之第四禅,意謂真實之禅。(參閱“四禅”1843)
(二)(1916~ )江蘇東臺人。字妙悟,別號昌悟。六歲從淨修法師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先後就讀于東臺叁昧、焦山定慧、鎮江竹林等寺之佛學院、及南京華嚴師範學院。曆任竹林寺、上海玉佛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等。多次應邀至海外弘法,足迹遍及香港、西藏、印度、泰國、日本,美國等。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靜慮。結跏趺坐,不起思慮分別,系心于某一對象,稱爲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來所行之內省法,佛教亦采用之。釋尊成道時,于菩提樹下端坐靜思,其後又在阿踰波羅樹(梵ajapa^la )下七天、目真鄰陀樹(梵mucilinda )下七天、羅阇耶恒那樹(梵ra^ja^vatana )下七天端坐思惟,是乃佛教坐禅之始。據叁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載,出家法系以坐禅爲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習坐禅,其類別有作數息、不淨、慈心、因緣、念佛、四無量等種種之禅法,因而産生般舟叁昧、首楞嚴叁昧等多種叁昧。
我國自菩提達摩東渡之後,禅宗漸興,專以修禅爲悟道之要法,將禅與叁昧,廣稱爲禅法。僧睿、慧遠、智顗等禅師皆勸人坐禅。根據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所載,坐禅之規儀有當隨時、當得安床、當得端坐、當得閑處、當得善知識、當得好善檀越、當有善意、當有善藥、當能服藥、當得善助等諸事。智顗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特立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等十科,以闡說修習止觀之法則。其中,具緣指持戒清淨、衣食具足、得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呵欲指呵責世間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棄蓋指棄絕貪欲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等五蓋;調和指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方便指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關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諸清規中多有詳細之規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坐禅儀條,謂坐禅應息心靜慮,節製飲食,于閑靜處結跏趺坐,或半結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與肩、鼻與臍相對,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微微張開,並說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又智顗于六妙法門一書中,謂坐禅時可能生起報障、煩惱障及業障等叁種障,並說明對治各障之法。日本永平清規之辨道法提示出黃昏(日沒後)、後夜(午前二時)、早晨(早餐後)、晡時(晝食後)之四時坐禅法。或省略後夜坐禅,而稱叁時坐禅。蓋坐禅,從精神、身體、醫學等方面觀之,皆甚受重視;高僧在坐禅中之腦波與熟睡者相同,然卻不等于睡眠,是其特征。
此外,在禅林中,上堂前暫時于僧堂坐禅,稱爲坐堂;小參及每日晚參前于僧堂坐禅,稱之坐參。又定式坐禅之後再行禅坐,稱爲再請禅;得法之住持陪伴大衆坐禅,稱爲伴禅,或稱陪禅;用以報知坐禅之時刻,而挂于衆寮前之板,稱爲坐禅板。[達摩多羅禅經卷上、坐禅叁昧經、分別功德論卷二、大乘起信論、摩诃止觀卷八下、五門禅經要用法、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起信論義記卷下、敕修百丈清規卷七月分須知條、景德傳燈錄卷叁十、禅林象器箋叢軌門](參閱“坐堂”2837、“參”4394、“禅”6451)
(術語)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語禅那Dhyana之略,譯曰思惟、靜慮,以息慮凝心究明心性之術也。達磨來,此道始盛于支那。天臺出,此法方見,與教相應。而以此爲唯一之法,規矩最備者,無過于禅宗。增一阿含經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彌陀經上曰:“念經者,思道者;坐禅者,經行者。”天臺之四種叁昧中,其常坐叁昧,即坐禅也。止觀二曰:“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諸喧鬧,安一繩床,傍無余座。九十日爲一期,結跏正坐,頂脊端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脅不拄床,況複屍臥,遊戲住立。”
靜坐修禅。禅者,梵語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 陳義孝編
梵語dhyana,音譯“禅那”,簡稱“禅”,意謂思維修或靜慮。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發慧。《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說:“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臺宗講四種叁昧(Samadhi),其中“常坐叁昧”,即是坐禅。有人說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達摩來華之後,始盛行于中國,其實早在東漢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譯經典,大多爲禅數之學,即坐禅的方法。不過菩提達摩來華以後,尤重此道。幾代相傳,形成中國佛教一個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稱“教外別傳”,以坐禅爲唯一的修持方法,息慮凝心,究明心性,達到了悟自心,本來清淨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說:“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在詩文中的運用,如續範亭《修養與學習》:“早晚兩次太極拳,卻病無妨學坐禅。”(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慮凝心,究明真理,故須坐禅也。 - 明·楊卓
靜坐禅修,另作「宴坐、燕坐、禅思、獨一靜處,禅思思惟、獨靜禅思」。 - 莊春江居士編
禅林用語。蚌開口始見內髒,比喻呈露宗師家真面目之禅。無門關第十八則(大四八·二九五中):“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禅。”
位于江蘇吳縣。又稱北禅院。相傳叁國時孫權之母于赤烏年中(238~2 51)舍自宅建立此寺,原名通玄寺。于陳隋盛唐之世,昌大無匹。玄宗開元年間(71 3~741)改稱開元寺。五代吳越于同光叁年(925)又改稱報恩寺。宋則易名萬壽報恩光孝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改稱今名,別稱北寺。明清以來,爲大禅林,巨匠輩出,領袖東南。此外,梁天監年中,正慧禅師于其中築佛舍利塔,塔高百尺,可瞰江湖阖巷之狀。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胡騎渡江,以爲寺塔不利己,俱焚之。事定重修,止複九成。今雖存,然已非舊日景觀。[蘇州府志卷叁十九、大明一統志卷八、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五]
又作北禅、北宗。爲“南宗禅”之對稱。禅宗五祖弘忍之門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稱北宗。五祖入寂後,神秀遷至江陵當陽山(湖北),力主漸悟之說,其教說盛行于長安、洛陽等北地;而于南方,六祖慧能則于韶州(廣東)曹溪山說法教化,主張頓悟之思想,蔚成南宗禅,中國禅宗史上乃有所謂南宗北宗、南頓北漸等名稱。然“北宗”之稱,並非神秀派之自稱,而系慧能之弟子神會所加者。神會以自宗爲禅宗正統法系,稱自宗爲南宗,而視北地所傳漸悟法門爲劣下,以“北宗”呼之,蓋含貶蔑之意。
受神秀付囑者,有普寂、敬賢、義福、玉山惠福等四人。于武則天、中宗、睿宗之時,神秀皆被尊爲國師。普寂亦被稱爲叁帝之國師。義福、敬賢、惠福等人則以長安、洛陽爲中心,大振北宗門風。普寂之弟子爲道璇,受日僧之招請赴日弘法,乃禅法傳入日本之初期重要人物。此宗雖曾盛行于北方,然以會昌法難、南宗隆盛,與神會排斥等原因而漸告衰頹,至唐末遂斷其傳承。有關此宗派傳承之史書有淨覺之楞伽師資記、杜朏所撰之傳法寶紀。
本宗教旨,依宗密之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下所敘之七家,北宗爲第一家,其文雲(卍續一四·二七七上):“此宗秀大師爲宗源,弟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塵者,即彼本偈雲:“時時須拂拭,莫遣有塵埃”是也。意雲:衆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如鏡之塵。息滅妄念,念盡即本性圓明,如磨拂塵盡鏡明,即物無不極。”神秀曾撰“觀心論”,並提出“五方便門”之說,以之爲修道階段之次第法門,此一論點,成爲神會攻擊北宗之目標。然若從禅宗思想史之觀點而言,則神秀之“觀心”說實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東山法門之忠實繼承者。[禅門師資承襲圖、大乘無生方便門、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國禅宗史(印順)、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壽)](參閱“禅宗”6455)
即「不荒廢禅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輕視禅定;不放棄禅定」。 - 莊春江居士編
(術語)練習記憶之禅定也。維摩經天臺疏一曰:“舍利弗問經雲:阿難修不忘禅,得佛覺叁昧。”
禅定之一種。即練習記憶之禅定。舍利弗問經記載阿難修不忘禅,得佛覺叁昧。
(術語)禅定之庫藏。千手陀羅尼經曰:“誦持此陀羅尼者,(中略)當知此人是禅定藏,百千叁昧常現前故。”
(術語)見十境條。
比丘修禅定之洞窟。佛與弟子多于山林岩窟中坐禅,故有此稱。又禅者之居所,亦可稱禅定窟。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大一二·七九二上):““如來今于此拘屍那城入大叁昧深禅定窟,衆不見故,名大涅槃。”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爲欲度脫諸衆生故。(中略)爲令衆生尊重所聞禅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禅定窟。””
(雜名)禅定之窟宅,比丘多于山林岩窟坐禅。故有此名。涅槃經叁十曰:“如來今住于拘屍那城入大叁昧深禅定窟,衆不見故,名入涅槃。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爲欲度脫諸衆生故,(中略)爲令衆生尊重所聞禅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禅定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