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名)后来出世之佛谓弥勒佛也。
后来出世的佛,指弥勒佛。 - 陈义孝编
梵语nirma^n!a-buddha。(一)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
(二)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观无量寿经云(大一二·三四三中):“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手之一手中所持之佛即为化佛,故称化佛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大乘义章卷十九](参阅“化应身四句”1328)
(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 陈义孝编
西藏语 h!pbrulsku,蒙古语 khutuktu, khutukutu, hobilghan。西藏喇嘛旧教(红教)准许娶妻,故以生子为法位继承者,自宗喀巴创立黄教之后,乃改为独身之规定,故于法位继承过程中,产生重大之转变,此即“喇嘛之转生”。宗喀巴之高足达赖喇嘛一世根敦珠巴(藏Dge-h!dun-grub-pa )在西元一四七五年示寂后,一般人都相信他转生为根敦嘉穆错,此即活佛转生制度之初例。未久,班禅喇嘛亦承袭此一制度,因此,这种教风便渐渐形成喇嘛教中高僧地位之继承方法。
此种现世活佛化身之思想,遂使各地出现了大小活佛,以致于各宗派势力互相抗衡。因此,为维护教团之发展,高僧在临死之际,便预告下一代转生之方向。其弟子即就所言地点寻出一年之内所生出之神童,经正式试验之后,推举为继承者,此即呼毕勒罕(hoblighan, khubilghan)。呼毕勒罕,即蒙古语“自在转生”、“再来人”等意,为藏语珠孤(sprul-sku,化身)之意。凡夫之人,妄念未除,随业转生,不能自在;大乘圣者已除净妄念,证实法性,不为业转而能自主生死,自在转生,随缘度众。此一自在转生之思想,系源于轮回受生与佛陀三身之信仰。
经由呼毕勒罕转生方式而接替其前生所遗职位之职称,称为呼图克图,其蒙古语为 khutuktu,意即“明心见性,生死自主”,此语于藏语亦为珠孤(化身)与圣者之意。或谓西藏之转化圣者为呼毕勒罕,而泛称印度及西藏圣僧之转化身为呼图克图。然一般而言,呼图克图乃受政府册封的一种行政上之职称,呼毕勒罕则为转生而仍不昧本性之修行者,故凡是呼图克图必为呼毕勒罕,而成为呼毕勒罕之行者则未必皆受册封为呼图克图。
今日,在西藏、外蒙、内蒙、甘肃、青海、西康等地,驻京之活佛计有一百六十人。西藏之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外蒙古之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Rje btsun dam pa khutuktu),以及漠南蒙古之章嘉,均为历史上着名之活佛。[明史卷三三一乌斯藏大宝法王条、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下、大清会典事例、蒙藏佛教史(妙舟)、近代西藏史研究及び近代蒙古史研究(矢野仁一)、蒙古喇嘛教史(桥本光宝)]
(杂名)即呼图克图大喇嘛之名号。一作胡土克图,蒙藏青海皆有之。凡为呼图克图者,皆能世世转生,永掌其职位,俗称活佛。元韩邦靖诗曰:“更宠番僧取活佛,似欲清净超西天。”按二字入诗仅见。
我国藏传佛教名词。藏语称为“朱古”,意思是化佛示现的肉身。通常称大喇嘛圆寂后根据转世制度取得寺庙首领地位的继承人为活佛。始于十三世纪的噶举派噶玛噶举的噶玛拔希。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称叫做“东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当了热振寺的活佛后,他的名字便是“热振·多吉才仁”。对于有僧职的大喇嘛,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时,再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院称号了。如“东嘎活佛”、“热振活佛”等。凡活佛圆寂后,寺院上层通过占卜等仪式,寻觅活佛圆寂的同时出生的若干婴童,从中选定一个“灵童”作为他的转世,迎入寺中继承其宗教地位。(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指诸佛垂迹之应化身。佛由自己之法身变现许多应化身,以化导众生,其法身为本地,应化身为垂迹,故称为迹佛。
(术语)谓迹门之佛也。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关于所见之佛身,据大乘起信论所载,二乘及凡夫依分别事识,见佛之应身;诸菩萨依业识,见佛之报身。八十华严经卷五十八更列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愿佛出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槃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受见等十种见佛。见佛,多指感见佛之色身,然领解佛心、证悟佛法亦可称为见佛。得见佛之益,必能灭罪生善,证得妙果。[般舟三昧经卷上行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观无量寿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释摩诃衍论卷五、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观念法门]
(术语)见报应之佛身也。以凡夫二乘分别之识所见者为应身,以菩萨无分别之心所见者为报身。无宿缘者亦不能见应身也。起信论曰:“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中略)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智度论九曰:“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观佛三昧海经三曰:“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毁犯佛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炭人。释子众中五百释子,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如赤土人。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二十四人,见佛色身犹如聚墨。如是四众各各异见。”
(图像)以金属造之佛像也。
究竟之真佛,称为净佛。此系大日经疏所说。大日经疏卷八(大三九·六六一中):“言净佛者,声闻法中,阿罗汉亦名为佛。诸余大乘未了义经,亦有成佛义,然不得名为遮净。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净字甄之。”另如天台家斥法相之成佛,乃有为之报佛、梦中之权果。
(术语)佛有浅深胜劣之别,究竟之真佛云净佛。大日经疏八曰:“言净佛者,声闻法中,阿罗汉亦名为佛。诸余大乘未了义经亦有成佛义,然不得名为遮净。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净字甄之。”是台宗斥法相之成佛,谓为有为之报佛,梦中之权果是也。
究竟的真佛。 - 陈义孝编
究竟的真佛。
- 梵心居士编
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夏安居最后之日),设百味饮食献供于佛者,称为腊佛。当日供养佛、菩萨之糕饼,即称腊饼。(参阅“盂兰盆”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