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多如恒河沙数之禅定。乃地藏菩萨每日晨朝所入观众机之禅定也。玄奘记十轮经一曰:“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往生要集上末曰:“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恒沙定,周遍法界拔苦众生。”
多如恒河沙数的禅定,为地藏菩萨每日晨朝所入观察众机的禅定。 - 陈义孝编
(术语)出火之禅定。西域记三记阿难之入灭曰:“即升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 朱芾煌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参阅“三学”683)
(术语)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槃,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 陈义孝编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又曰金刚喻定,金刚三昧。菩萨于最后位断最极微细烦恼之禅定名也。其智用坚利,譬如金刚。新译仁王经中曰:“动相灭时名金刚定。”同青龙疏三曰:“金刚定者,谓诸菩萨至此位中。所依胜定,犹如金刚,悉能断微细障。”
又名金刚三昧,即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 - 陈义孝编
梵语sa^mantaka-sama^dhi。略称近分。为“根本定”之对称。指舍离下地之染污,作艰辛之修功,以得上地之禅定。近分,即指近于根本定之领域。盖于欲、色、无色等三界之中,色界天有四种禅定,无色界天亦有四种禅定,并称为四禅八定,即实际共有八种禅定,每一禅定之自体各皆称为根本定;相对于此,即将进入根本定前的方便加行(入门前之准备阶段)之定,称为近分定。根本定共有八种,故自色界初禅至无色界第四天亦共有八近分定,其中,色界初禅之近分定又称未至定。又凡一切之近分定皆作功用而转,尚未舍离下地之染污而心怀畏怖,故与舍受相应,而不与喜、乐等相应。又于味、净、无漏等三等至之中,八近分定皆摄于净等至(净定),即不贪着、不爱味不舍之禅定,唯初禅之近分定不仅摄于净等至,亦通于无漏等至(无漏定)。依据顺正理论卷七十八之说,其余七种近分定由于在自地之时并无厌背之心,故不通于无漏等至;唯有未至定尚邻近多灾多患之界,故于自地之时能起厌背之心,由是遂通于无漏等至。又八种近分定皆已舍离染污之道,故皆无味等至(味定)。然另一说谓未至定亦与味等至相应,此因未曾起根本定,故犹贪着此味定。又因各种欲贪系由寻、伺等心所引起,故初禅之近分定与寻、伺相应,其余之七近分定则均无寻、伺。[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卷一四○、卷一六四、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九、卷一○○、显扬圣教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八]
(术语)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上地禅定也。由色界初禅至无色界第四天,有八近分定。
律典中也译作「九次第定」,「次」(次第)为「依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不能跳越」的意思,即九个依序进、出的定,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另译为「空定」或简为「空」)→识无边处(简为「识」)→无所有处(另译为「无有欲」)→非想非非想处(另译为「无有思想」)→灭尽定(简为「灭」)」。(经文「意止初禅为一定。从一次二禅竟为二定。从二次三禅竟为三定。从三次四禅竟为四定。从四次禅竟空定为五定。从空次竟度识为六定。从识次竟度无有欲为七定。从无有欲次竟度无有思想为八定。从无有思想次竟度灭为九定。」其中「意止」的「意」指「心」,「止」音译为「舍摩他」,参看「止」,「次竟度」的「次」是「次第;依照顺序」的意思,「竟」为「结束」,「度」为「超越;出来」的意思。) - 庄春江居士编
如七地中说。 - 朱芾煌
(术语)三思之一。作事而决定思想也。
三思之一,见“三思”条。 - 于凌波居士著
指决断安定而不动摇之心。综结诸经论所说,略有如下四义:(一)据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之说,安于教命而不动摇之心,称为决定心。(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以“所愿不倦”称为决定心;即谓其心不动,则倦怠之心不生,是为“决定”之义。(三)法华论卷下谓,已生恐怖者,令断其恐怖,即是决定心;此系就决定心之作用而言。(四) 日本净土真宗主张信仰弥陀本愿之信心即是决定心。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三五中):“信心不一,是无决定之故。”反之,信心专一,则系由于有决定心之故。
(术语)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金刚经曰:“生决定信。”往生论注下曰:“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