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4本字典中找到 286 條與「涅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1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5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涅槃 般涅槃 大涅槃 二涅槃 涅槃部 涅槃城 涅槃點 涅槃飯 涅槃分 涅槃風 涅槃佛 涅槃縛 涅槃宮 涅槃會 涅槃忌 涅槃際 涅槃界 涅槃經 涅槃樂 涅槃論 涅槃門 涅槃那 涅槃色 涅槃僧 涅槃山 涅槃聲 涅槃聖 涅槃食 涅槃臺 涅槃堂 涅槃頭 涅槃相 涅槃像 涅槃印 涅槃洲 涅槃宗 入涅槃 叁涅槃 般涅槃那 本涅槃妙 不趣涅槃 大般涅槃 二種涅槃 佛涅槃忌 甘露涅槃 後分涅槃 後住涅槃 寂靜涅槃 見法涅槃 究竟涅槃 流注涅槃 涅槃八昧 涅槃八味 涅槃疊那 涅槃寂靜 涅槃寂滅 涅槃四柱 涅槃學派 涅槃月日 涅槃字義 清淨涅槃 入般涅槃 叁涅槃門 叁種涅槃 生般涅槃 實相涅槃 贖命涅槃 四種涅槃 無上涅槃 無依涅槃 無余涅槃 無住涅槃 五種涅槃 現般涅槃 現法涅槃 驗入涅槃 有滅涅槃 有爲涅槃 有余涅槃 欲入涅槃 正向涅槃 中般涅槃 轉趣涅槃 自覺涅槃 自性涅槃 北本涅槃經 不住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 大乘涅槃經 法華涅槃時 方便乘涅槃 方便現涅槃 後教涅槃經 南本涅槃經 涅槃寂靜印 涅槃經後分 涅槃經義記 涅槃經義疏 涅槃經遊意 涅槃曼荼羅 上流般涅槃 生死即涅槃 生死與涅槃 十法見涅槃 文殊涅槃經 烏波提涅槃 無爲涅槃界 無余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 現法涅槃論 有余依涅槃 百丈涅槃和尚 大愛道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論 大般涅槃經疏 佛臨般涅槃經 拘屍那城涅槃 摩诃般涅槃那 末代贖命涅槃 涅槃四種大樂 涅槃像曼陀羅 涅槃宗五時教 文殊般涅槃經 下乘般涅槃障 小乘二家涅槃 轉生死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般涅槃後灌臘經 不斷煩惱得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集解 大般涅槃經玄義 二種涅槃(二) 淨飯王般涅槃經 外道小乘涅槃論 無余(依)涅槃 無余依妙涅槃界 修大涅槃得五事 有余(依)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涅槃夜阿阇世王夢 菩薩修十法見涅槃 釋外道小乘涅槃論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大海八不思議喻涅槃 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涅槃(Nirvana)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 收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1】文殊師利般涅槃

  (經名)一卷,西晉聶道真譯。佛在祇園于後夜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諸化現,阿難集衆,跋陀婆羅問其始末。佛爲說文殊之生緣及觀文殊之法。

佛學大詞典 【272】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出世,離開人間;涅槃,已達超越生死,完全覺悟之境界,乃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佛典中並無“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之語,惟一般民間或通俗小說多援引“佛”、“出世”、“涅槃”等佛教名相,湊成此語,來形容人昏迷不醒之時,靈魂已出竅之情形。

叁藏法數 【273】大海八不思議喻涅槃

  [出涅槃經]  一漸漸轉深謂如來所說涅槃之法。隨順衆生根性。利鈍大小。無不令其各各獲益。次第修證。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經所說。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須陀洹果乃至菩薩果佛果之類。猶如大海之流。從淺而至深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梵語優婆塞。華言清淨士。梵語沙彌。華言息慈。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優婆塞戒。即五戒也。沙彌戒。即十戒也。比丘戒即二百五十戒也。菩薩戒。即十種戒也。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二深難得底謂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 【274】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

  [出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  一小乘外道論師此外道師。說諸受陰盡。如燈火滅。種壞風止。名爲涅槃。(陰即身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二外道方論師此外道師。說最初生諸方。從諸方生世間人。從人生天地。天地滅沒。還入彼處。名爲涅槃。(諸方即四方也。)叁外道風仙論師此外道師。說風能生長命物。能殺命物。風造萬物。能壞萬物。名風爲涅槃。(命物者。謂有命之物也。)四外道韋陀論師此外道師。說從那羅延天齌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無命物。從梵天 - 明·一如等 撰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5】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傳說)智度論二曰:“佛既入滅,摩诃迦葉欲結集叁藏,議言誰能結集毗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有好弟子,名憍梵波提,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尼利沙樹園中住,可遣使請來。迦葉便遣下座比丘,召憍梵波提。比丘至天上,傳迦葉意。憍梵波提語比丘言:召我日佛滅度耶?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奈何?摩诃目犍連今在何處?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衆生可憐。(中略)我失離欲大師,于是屍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爲?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複下閻浮提,住此入涅槃。說是言已,入禅定中,踴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禮,妙衆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此偈名水說偈(一本有四偈誤)。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6】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計屬于色界第四禅之無想定爲涅槃,又計爲無色界之最頂非想非非想處爲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沈沒處,謂之窮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7】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術語)大乘義章十八曰:“大小相對,則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脫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義:一有無分別,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體是無法。有無別體,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體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義相並,故得相成。二常無常分別,小乘之叁德體是無常,涅槃之體是常,常無常異,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體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義相順,故得相成。”(余叁義略)。又就常樂我淨四德,分別大小,則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義不定。據小說小。則小乘之涅槃,有常樂淨之叁,唯無我之一。何則?涅槃爲無爲,不遷于四相,故說爲常,又何斷之惑體,永滅不起,故名爲常。寂滅之體永安,故名爲樂,離垢染故稱爲淨,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滅,無自在之大用,故無可名爲我(俱舍論說滅谛之行相,謂爲滅,淨,妙,離因而可知無我德),據大說小,則某時全奪四德而悉爲無。某時與以樂淨之二,而不許我常之二。全奪之者以彼尚有變易生死故也。許淨樂之二者,就離分段生死上,有一分淨樂之義故也。法華玄論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叁義:一、本性寂滅非本性寂滅異。小乘之涅槃,滅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來涅槃也。故法華方便品言之,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二界內界外斷惑異。小乘之涅槃,唯斷界內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並斷界外變易生死也。叁、衆德具不異。小乘之涅槃,無身無智,故不具衆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華玄贊二,謂真如具叁德,以成涅盤,一真如生圓覺,名爲般若。真如之體爲覺性故也。小乘之涅槃體非覺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體,以出所知障名爲法身。彼爲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爲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叁真如之體,衆苦都盡,離分段變易二死,故名解脫。小乘之涅槃,離分段生死,未脫變易生死,故非圓滿之解脫。然就離分段之生死,謂爲叁乘同坐解脫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爲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離分段變易二生死,有無邊之身智,具法般解之叁德,常樂我淨之四義者,大乘之涅槃也。唯離分段之生死,滅無身智(身大乘言之有變易生死之身智),叁德之中,僅具解脫之一分,四義之中,唯具常樂淨之叁者,小乘之涅槃也。

佛學常見辭彙 【278】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279】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書·經籍志》:“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海錄碎事·臣職·中書舍人》:“朕聞,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親相賀,諺以爲一佛出世,豈容易哉。”涅槃,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譯爲滅度、解脫等,爲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亦泛稱釋迦或其弟子之逝世爲涅槃。“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是民間的一種戲語,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來。《水浒傳》第叁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又第五十叁回:
  “衆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真珠姬一發亂攧亂擲,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80】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經名)佛遺教經之本名。

中國百科全書 【281】涅槃(Nirvana)

  Niepan

  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譯爲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爲、不生、解脫、圓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産生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佛教用以作爲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義多種:息除煩惱業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滅,而人得度,故稱滅或滅度;衆生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業因,若息滅了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息,名爲寂滅或解脫;永不再受叁界生死輪回,故名不生;惑無不盡,德無不圓,故又稱圓寂;達到安樂無爲,解脫自在的境界,稱爲涅槃。《大乘起信論》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余涅槃。據《肇論》介紹: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爲涅槃,是爲有余涅槃;《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爲涅槃,是爲無余涅槃。大乘還分性淨涅槃和方便淨涅槃兩種。本有的法身,名性淨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稱性德涅槃;假六度緣修,本有法身顯現,名方便淨涅槃,亦稱修得涅槃。法相宗綜合了大小乘涅槃學說立四種涅槃:①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②有余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③無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無住處涅槃。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此依佛的叁身而說,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應化身故不住涅槃,名爲無住涅槃。大乘佛教認爲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性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種德性。(劉峰)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82】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金剛力士哀戀不息,帝釋慰止之。

英漢對照詞典 【283】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Three  Universal  Truths  ==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Also  known  as  the  Three  Seals.  Three  Universal  Truths  are  the  basic  teaching  of  Buddha,  so  that  they  are  commonly  used  to  attest  Buddhism.
The  Three  Universal  Truths  are:  
1.All  phenomena  are  impermanent.
2.All  dharmas  are  non-self.
3.The  eternity  is  Nirvani  and  stillness.

英漢對照詞典 【284】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Thre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The  Thre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existence.  They  are:  
1.All  phenomena  are  impermanent.
2.All  Dharma  are  not-self.
3.All  sensations  are  suffering.

英漢對照詞典 【285】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Three  Seals  ==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Also  known  as  Three  Universal  Truths.
1.All  phenomena  are  impermanent.
2.All  Dharma  are  not-self.
3.The  eternity  is  Nirvana.
It  is  called  the  seal  because  it  is  to  certify  whether  it  is  the  Buddha”s  teaching  or  not.  Also  see  Four  Seals.

中國百科全書 【286】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40卷。

  譯本  相傳在昙無谶譯出前,東漢支婁迦谶譯有《梵般泥洹經》2卷,叁國魏安法賢譯有《大般涅槃經》2卷,吳支謙譯有《大般泥洹經》2卷,均早佚。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爲《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于昙無谶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昙無谶譯本爲主,並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哀歎、長壽等4品,由如來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等10品,改爲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經》。世稱此爲“南本涅槃”,而以原昙無谶所譯爲“北本涅槃”。藏譯《大般涅槃經》全譯本是根據漢譯大本的重譯。此外,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于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爲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産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內容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衆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從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衆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經還常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經中還引用佛陀所說:“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這反映了笈多王朝複興婆羅門教、排斥佛教的曆史背景。

  影響  此經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傳,傳入中國後,影響卻甚大。自法顯譯出6卷《泥洹經》後,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引起舊學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對。昙無谶譯大本涅槃經傳至建康,經中也講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的正確,被稱爲“孤明先發”。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者甚衆,成爲中國最初的涅槃師。其同學慧觀則依《涅槃經》而主張漸悟。從此道生、慧觀並爲涅槃學派中兩大系。此後南北方均陸續出現不少涅槃師,盛行講習,競作注疏。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著《涅槃講疏》、《涅槃義疏》等,分贈扶南、百濟,並撰《斷酒肉文》,廣集僧尼于華林殿前,令光宅寺法雲宣講,爲中國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經提到半字、滿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說法的深淺、先後,遂有教相判釋之說出。首先慧觀立二教(頓教、漸教)五時(叁乘別教、叁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以《涅槃經》爲最完善的經教。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四種法輪(善淨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余法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後僧亮、僧衆等也都配合《涅槃經》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經義,立五時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和天臺四教(藏、通、別、圓),以《涅槃經》爲“第五時教”和“圓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經》的地位,講習此經之風盛極一時。

  注疏  現存的有印度世親著、北魏達磨菩提譯《涅槃論》1卷;陳真谛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等撰《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隋慧遠撰《涅槃經義記》10卷,吉藏撰《涅槃經遊意》1卷,灌頂撰《涅槃經玄義》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叁德指歸》20卷;清淨挺撰《涅槃經末後句》1卷;新羅元曉撰《涅槃經宗要》1卷等。(田光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