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世间诸法皆假有,而非本来实有。一切万有皆为现象假立而存。永嘉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下):“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术语)谓万象皆假有非本来实有也。未显法性真如也。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 - 朱芾煌
如四种空性中说。 - 朱芾煌
梵语atyanta-s/u^nyata^。又作至竟空。十八空之一。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区别毕竟空与性空,谓毕竟空为无有遗余,性空则是本来常尔;毕竟空多为诸佛所行,性空则为菩萨所行。亦即以空破诸法,毕竟不执于一物,三世清净,为毕竟空;一切诸法自性空,众缘和合似为有,若离众缘,其性不可得,是为性空。中观论疏卷一末释毕竟空谓,众生性边亦如虚空,其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无往来;既无生死之往来,生何所灭,故称为涅槃,故无解脱。所以生死涅槃毕竟皆空,故一切无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不生,故称一切不生。毕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则非毕竟空。以一切无生,称为毕竟空。[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解深密经卷三、辩中边论卷上、十八空论](参阅“十八空”353)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与无为法,毕竟为空,名为毕竟空。智度论三十一曰:“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又曰:“问曰:毕竟空无所有,则是性空。今何以重说?答曰:毕竟空者名为无有遗余。性空者名为本来常尔。”仁王经良贲疏中一曰:“毕竟空者,谓诸法究竟不可得。”法华嘉祥疏九曰:“毕竟空是诸空中之王,故智度论云:性空菩萨所行,毕竟空是佛所行。”华严经离世间品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放光照三界,心法无不现。”
一切有为诸法的体性毕竟空寂。 - 陈义孝编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 - 朱芾煌
指中道空。又作不可得空。为“但空”之对称。谓不但见但空,且兼见不空,而达中道义之空。观不但空之理,称为不但空观,即天台化法四教中,通教利根之机所观之空理。智顗之摩诃止观(会本)卷三之三分别通教三乘人所见之空理,谓二乘人体假入真,唯入但空,而未由但空入假,无化他之用;菩萨体假入但真,能由但空入假,化度众生,净佛国土;唯上根菩萨体假入真,次第入但空、不但空,故能破除无明而见佛性。[天台四教仪](参阅“但空”2771)
(术语)二乘之人,观一切法悉皆空,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菩萨不但见但空,兼见不空,故名不但空,即中道空也。天台四教中通教之空观也。
二乘人观察一切事物,只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萨不但见但空,而且也见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观。 - 陈义孝编
(术语)成住坏空之略,见四劫条。
如显扬十五卷十页至十六卷三页广说。 - 朱芾煌
(术语)依大日经所说,则托于&DF-8754;&DF-8759;&DF-875E;&DF-8763;&DF-8740;五字,以显大空之义。若此等字,连于上字则成上字大空之义。而字形以圆点表之。例如&DF-874A;&DF-87A6;等。因而约之于前字谓为闇字轮。大日经二曰:“&DF-8754;仰&DF-8759;若&DF-875E;拏&DF-8763;那&DF-8768;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同疏七曰:“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证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又吽字义显宗记下曰:“凡空点有七种:仰、让、拏、那、么、佉、也。”余详空点条。
(术语)见大空点条。
即密教大空不生之法身大觉位。法身具有无碍、包含、常恒等三德,如同世间之虚空具有无碍、包含、常恒等三德,故称为大空;又法身为诸法之所依,故加“位”之一字,称为大空位。即身成佛义(大七七·三八一下)︰“法身同大虚而无碍,含众象而常恒,故曰大空;诸法之所依住,故号位。”
(术语)见大空点项。
梵语dur-gr!hi^ta^ s/u^nyata^。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之对称。即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着于断空之见。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又据大智度论卷一载,佛法中有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以其说不契实义,不知即空无性之理,即是恶取空。[菩萨地持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瑜伽论记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华严五教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