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6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71】大圆

  (术语)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修二障。”又“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佛学常见辞汇 【272】大圆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273】大圆

广大圆满的觉悟,即佛的大智。

- 梵心居士编

佛学次第统编 【274】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证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 明·杨卓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75】等正

  (术语)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又三藐三佛陀,译曰等正觉者,遍知者。如来十号之第三(参照十号条),觉即知也。觉知遍于一切,是遍也。觉知契于理,是正也。谓遍正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离邪妄故曰等。大经净影疏曰:“等正觉者,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正是理,于理究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正者,还是余经正也。言其觉者,是彼知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等正觉者,谓三世道同。正印简异邪妄。”

阿含辞典 【276】等正

完全地;圆满地解脱,指三藐三佛陀的解脱证悟,另译为「遍正觉、正等正觉」,音译「三藐三菩提」。 - 庄春江居士编

阿含辞典 【277】

另译作「定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定」。 - 庄春江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278】

梵语sama^dhi-sam!bodhy-an%ga。乃七觉支之第六。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七觉支乃顺趣菩提之七种法,属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参阅“七觉支”125)

法相辞典 【279】

  法蕴足论八卷二页云:云何定觉支?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苾刍当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谓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盘。如善射师,或彼弟子,先学近射泥团草人,后能远射大坚固物,亦令破坏;苾刍亦尔。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盘。彼如是知,如是见故;便从欲漏,心得解脱,亦从有漏,及无明漏,心得解脱。既解脱已;能自知见我得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依此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随所应亦尔。谓第二静虑,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乃至广说。乃至无所有处,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受想行识,乃至广说。苾刍当知,乃至想定,能办如是所应作事。复有非想非非想处,及灭尽定,我说于彼修定苾刍,应数入出。彼修如是七依定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觉支。亦名正定。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盘,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觉支。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80】

显扬三卷十四页云:二、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81】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七页云:云何独觉道?谓由三相,应正了知。谓有一类,安住独觉种姓,经于百劫,值佛出世,亲近承事,成熟相续,专心求证独觉菩提。于蕴善巧,于处善巧,于界善巧,于缘起善巧,于处非处善巧,于谛善巧,勤修学故;于当来世,速能证得独觉菩提。如是名为初独觉道。复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于先所未起顺决择分善根,引发令起。谓暖顶忍。而无力能,卽于此生,证法现观得沙门果。复修蕴善巧,修处善巧,修界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谛善巧故;于当来世,能证法现观,得沙门果。是名第二独觉道。复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证法现观,得沙门果;而无力能,于一切种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复修蕴善巧,修处善巧,修界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谛善巧故;依出世道,于当来世,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是名第三独觉道。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82】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七页云:云何独觉地?当知此地,有五种相。一者、种姓,二者、道,三者、习,四者、住,五者、行。如彼二十七页至二十九页广释。
二解  瑜伽释十八页云:独觉地者: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如是独觉种姓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独觉地。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283】

  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十身之一。华严宗谓圆教之菩萨以真实之智解照见法界时,所触目者,无论万有万法,皆视为佛身,简约其类别,分为十种,总称为融三世间十身,其中,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即称为独觉身。(参阅“融三世间十身”628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84】

  (术语)见佛身条附录。

法相辞典 【285】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八页云:云何独觉习?谓有一类,依初独觉道,满足百劫,修集资粮。过百劫已;出无佛世,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证法现观,得独觉菩提果,永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复有一类,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独觉道,由彼因缘,出无佛世,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证法现观,乃至得阿罗汉果,或得沙门果,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证得最上阿罗汉果。当知此中由初习故成独觉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习故成独胜者,名部行喻。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86】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九页云:云何独觉行?谓一切独觉,随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随入彼彼村邑聚落;或为乞食,或济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济度,不以语言。何以故?唯现身相,为彼说法;不发言故。示现种种神通境界,乃至为令心诽谤者生归向故。又彼一切,应知本来一向趣寂。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287】

  观音三十二应之一。谓观音菩萨应独觉人之机类,示现独觉身而教化之,令得解脱。(参阅“三十二应”511)

法相辞典 【288】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八页云:云何独觉住?谓初所习鳞角喻独觉,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深缘起道理,乐安住最极空无愿无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习部行喻独胜,不必一向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所余住相,如麟角喻。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