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世天。爲密教金剛界、胎藏界等曼荼羅之諸天外衆。曼荼羅爲修習真言密行之壇場,爲防範魔類侵入壇場擾亂,故由諸金剛守護于佛菩薩等曼荼羅之外邊。此等諸天本爲外道所崇奉,後受佛之接引,進入佛教,且成爲佛教之守護神。金剛部原有之諸菩薩,手執金剛杵以守護佛,稱爲夜叉王,另有執持如來之叁密金剛者,稱爲內眷屬;此兩衆並稱金剛部,與之相對者,即今所稱之世天,彼等多存外道之名目與身相,守護于曼荼羅界外,故稱外金剛部。所安置之諸天尊數,若爲一尊之曼荼羅,多安置八方天或十二天。若爲兩界曼荼羅,則情況較爲複雜,一般于金剛界安置二十天,胎藏界安置二○c 尊。[大日經疏卷五](參閱“天部”1358)
(術語)金剛界曼陀羅之外衆也。有二十天。繞四方。對于叁十七尊之內衆,謂之外。
(物名)見五股條。
(天名)十九執金剛之一。參照金剛條。
(術語)見五相成身條。
(天名)又雲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手執金剛杖而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俱舍論十一曰:“頌曰:妙高頂八萬叁十叁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論曰: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于中止住。守護諸天。”五分律一曰:“諸佛常法有五百金剛神侍衛左右。”智度論叁十五曰:“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又古來于寺門兩脅安金剛力士之像,世稱爲二王。見二王條。梵Vajrap&amacron;&ndotblw;i又Vajradhara。
(人名)周金剛,更雲周金剛王。
(菩薩)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中臺五尊中西方之菩薩名,亦曰摩竭幢。左右持人頭之幢。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叁。
梵名Ra^ga -vajrin!i^ 。爲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稱愛金剛女。乃愛金剛之妻。位于金剛薩埵左邊月輪中。其形像爲身呈金色,手持箜篌。據理趣釋要略秘決集卷叁載,此菩薩以大悲滿足之天眼,徹見無余衆生界皆具足自性清淨之如來藏性,與諸佛菩薩境界無有分別,是故起勇猛之大貪大愛悲心而安樂利益一切衆生。[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
(天名)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持蠟蠋供本尊之天女名。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叁。
(菩薩)執金剛也。大日經一曰:“能滿一切願,持金剛者。”
觸金剛,梵名Kelikila -vajra ,音譯髻離吉羅金剛、髻利吉羅金剛、計裏計羅金剛。又作金剛喜悅菩薩。全稱髻利吉羅金剛菩薩、金剛髻離吉羅菩薩。爲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即安于中尊金剛薩埵右方之菩薩。種子爲塧(ha^)或傆(hu^m!),叁昧耶形爲叁钴杵。其形像,全身呈白色,頂戴五佛寶冠,交臂抱叁钴杵。所謂“觸”,雖指觸五欲境界之生存欲望,然此菩薩以五智照五境,色聲香味等五欲境界爲其本有不壞之體,觸性即菩提。據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載,此菩薩能給與無邊衆生安樂,而拯拔無邊衆生溺于貧匮之泥者,凡有所求,無論世間、出世間之希有願望,皆令滿足。[理趣釋卷上、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
(菩薩)金剛手之異名。義釋十二曰:“大吉祥金剛,歡喜,文殊等。”
(異類)夜叉王之一。見青面金剛條。
(術語)又雲那羅延身願。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六願之名。見那羅延身願條。
(術語)謂菩薩經叁只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後之等覺位,入金剛喻定也。金剛喻定者,正將成佛時所入之定,知慧堅固,故以金剛爲喻,一念打破無始無明而到達無上佛果之因位最後道心也。
金剛愛,梵名Vajra -ra^ga ,音譯縛日羅羅伽、縛日啰邏哦。西藏名 Rdo-rjeh!i,意爲金剛弓。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東方阿■四親近之一。即東方月輪中,居于阿■如來左方之菩薩。又稱金剛弓菩薩、金剛妻菩薩。別名能調伏者、魔羅諸欲菩薩、摩诃安樂菩薩。密號大悲金剛、離樂金剛、離愛金剛。
此尊之種子、形像于各會皆不同,如于成身會中,種子爲溭(hoh!),義爲生佛不二、自他歡喜;叁昧耶形爲雙立五股杵;形像爲身呈肉色,二手橫舉一箭;真言爲“唵 跋折啰 阿啰伽 護”。于叁昧耶會,種子爲傡(kha),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二跋折羅(金剛杵),真言爲“阿斛 蘇法”。于微細會,形像爲左弓右箭作射形。于供養會,印相作外縛拳而置于左胸;形像爲兩手持蓮,蓮上有叁股杵。此菩薩象征阿■如來之一德,即由于發菩提心而自在憐愛衆生。[金剛頂經卷一、瑜伽瑜只經、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菩薩)Vajrar&amacron;ga,位于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成身會中,東方月輪五尊中阿閦如來左方之菩薩也。司大悲愛染。秘藏記末曰:“左金剛愛菩薩,肉色,持箭。”聖位經曰:“毗盧遮那佛,于內心證得愛大悲箭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愛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于一切如來菩提無染淨體而生金剛愛。”大教王經曰:“金剛薩埵叁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摩羅大菩薩身。住世尊毗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喃,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