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的信心。 - 陈义孝编
“不定性”、“无性”之对称。众生所具五种天性中之菩萨定性、缘觉定性、声闻定性等三性,决定成佛果、辟支佛果、阿罗汉果,故称决定性。(参阅“五姓”1107)
(术语)见三性条。
是“不定性”、“无性”的对称。众生所具五种性中的菩萨定性、缘觉定性、声闻定性等三性,决定成佛果、辟支佛果、阿罗汉果,故称决定性。参阅“五种性”条。 - 于凌波居士著
梵语vinis/cita-karman。受异熟果决定,及受异熟果之时分决定之业。略称定业。为“不定业”之对称。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四业,除不定业外,决定业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等三种。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此生受异熟果之业。顺次生受业又称顺次业、顺生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第二生受异熟果之业。顺后次受业又称顺后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而于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多生中受异熟果之业。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载,譬喻者说一切业皆可转,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即以上举顺现等三业皆为不定;但阿毗达磨论师则主张顺现等三业皆不可转,唯有顺不定受业为可转。同论又谓有余师立五业、八业等说,前者即除三种定业之外,将不定业分为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二种业,合为五业,其中仅异熟不决定业为可转。八业即顺现、顺生、顺后、顺不定之四业各分为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二种业,其中,异熟决定业皆不可转,异熟不决定业皆可转;此八业复可分别为“时分决定异熟不定、异熟决定时分不定、时分决定异熟亦定、时分不定异熟亦不定”等四句。[瑜伽师地论卷九、卷六十、显扬圣教论卷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卷七、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俱舍论光记卷十五、俱舍论宝疏卷十五、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参阅“四业”1782)
(术语)对于不定业而言。略称为定业。见定业条。
简称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 - 陈义孝编
为“不定业”的对称。《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四业,除不定业外,决定业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等三种。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此生受异熟果之业。顺次生受业又称顺次业、顺生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第二生受异熟果之业。顺后次受业又称顺后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而于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多生中受异熟果之业。见《瑜伽师地论》卷九、卷六十。 - 于凌波居士著
1.另译作「决定智慧」,即「不退转之慧」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决定」、「智」、「慧」。2.确定地知道。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六种住之一。菩萨自八地已上,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之位。见三藏法数二十六。
六种住之一,即菩萨自八地以上,得不还不退之位。 - 陈义孝编
(书名)三十六卷。竹林寺显意着。释善导之楷定疏者。
(书名)唐善导作观经疏四卷,其第四卷之末曰:“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因而世称为楷定疏。
(书名)华严刊定记。十六卷。静法寺慧苑释新译之经,见地与贤首异。
(术语)Ak&amacron;ś&amacron;nant&amacron;yatanadhy&amacron;na,四无色定之一。厌色,缘空而入定,与定心无边之虚空相应,故曰空处定。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四无色定之一,厌色缘空而入定,此定与无边的虚空相应,所以叫做空处定。 - 陈义孝编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 明·杨卓
(一)梵语s!ad!-vidha-niyati-pa^ta。又作六种决定、六事决定。乃菩萨依修六波罗蜜之力量所获得之六种功德。即:(一)财成决定,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二)生胜决定,由持戒力而得随欲生于殊胜之所。(三)不退决定,由忍辱力而使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由精进力,常时修善,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而自然住理。[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六]。
(二)指六种善决定。地上(初地之位以上)菩萨,依圣智证真顺理有六种善决定,即:(一)观相善决定,菩萨之正智决定观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无杂之相。(二)真实善决定,菩萨之实智出世间,决定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三)胜善决定,菩萨之行广大如法界,为一切佛之根本,决定具足胜德。(四)因善决定,菩萨之行因决定能有成果之功能。(五)大善决定,菩萨利他之行决定覆护一切众生界,而无局限。(六)不怯弱善决定,菩萨证果德,入一切诸佛智地,决定而无法惧。华严孔目章卷三说大部分通于十住等之地前(入十地中的初地之前),然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则唯通于地上。[十地经论义记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卷九、大乘义章卷十二“六种决定义”、华严五教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