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一卷。译于东汉时代,译者佚名。又称禅要经诃欲品、禅要诃欲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示行者于修定时,应作不净观,以期离欲,得空清净智观;亦即观众生之六欲: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依前五欲观不净相,依人相欲观白骨人相。又本经相当于鸠摩罗什等所译禅法要解之最初部分。
(二)凡二卷。鸠摩罗什等译于姚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又称禅法要解、禅法要解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参阅“禅法要解”6471)
(三)全一卷。为中唐时代之伪经。书题禅门经,卷首慧光之序谓其又称禅要经。由于当代达磨系之禅者感于小乘禅经之缺点,故作本经,欲以大乘禅经弥补小乘禅经之不足。本经采取经典之形式,内容标榜初期禅宗之思想及立场。开元释教录将本经列入伪经之中,然历代法宝记、顿悟要门等禅录皆引用本经,由此可知本经系流行于唐代至五代之禅林间。又敦煌文献中发现本经之完本,编为史坦因第五五三二号;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据此重新校订,收于“冢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
(经名)一卷,失译。别名诃欲经。说色欲之可厌恶。
(书名)禅源诸诠集都序之略名。
位于浙江西天目山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清代康熙四年(1665),浙直宰官请玉琳国师至西天目山重修高峰之道场。雍正十一年(1733),赐额“禅源寺”。[天目山名胜志(钱文选)](参阅“天目山”1346)
凡三十卷,补遗一卷。唐代贯休述,由弟子昙域编其诗文而成。原本三十卷中,文集五卷已佚,仅存诗集二十五卷。明代毛晋作补遗一卷。内容包括:乐府古题杂言一卷、古风杂言古意五卷、五言律诗十二卷、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六卷、七言律诗一卷。[四库提要(集、别集类)]
二食之一,九食之一。入于禅定,身心适悦,能长养肉体,资益慧命,一如食物之能长养肉体,存续精神,故称禅悦食。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大九·二七下):“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卷五(大三·三一四下):“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参阅“九食”143、“二食”206)
(术语)二食之一。以禅定闲寂之乐养心身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五曰:“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见二食条。 - 陈义孝编
位于韩国全罗北道高敞郡雅山面。为修者(云水僧)云集之处,故名之为禅云寺。义云国师创建于百济威德王二十四年(577),当时
号称有分寺一九八座。后遭战火,又经重修,现存建筑物传系光海君王六年(1614)元俊再建,其中李朝所建之大雄宝殿,为韩国国宝之一。
(术语)刬子者锄也,空解之邪禅,譬之铲子之锄物也。
禅林用语。指空解一切之禅法。铲子,即锄头。谓徒然铲除一切事物之存在,胸中了无些许义理或世间各种对立之法,然亦由于空解诸法而不识佛法、不解宗要;犹如徒知以锄头铲除所有沙泥土石,不知拣择可资使用之土壤,复于净除一切之后,亦不知建立任何可资安居之舍宅。禅林中,每以“铲子禅”一词贬称此类徒然空解一切之禅法。
(480~560)北齐僧。昌黎人,俗姓孙。博通经史,二十八岁投僧寔法师出家,先后参访道房、跋陀三藏、道明禅师,修习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历住嵩岳寺、大冥山、石窟大寺。天保三年(552),齐文宣帝于邺城西南之龙山为建云门寺,屡幸寺,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有以此谗于帝,帝大怒,欲前来加害,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问之,师曰(大五○·五五五中):“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下马悔谢,躬负师还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世寿八十一,法腊五十。遗有止观法二卷行世。[续高僧传卷十六]
(人名)齐邺西龙山云门寺僧稠,能修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齐文宣帝为建云门寺。屡幸寺,稠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谗于帝,帝大怒,欲自来加害。稠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问之。曰:恐鲜血不净,污精舍。帝下马悔谢,躬负师还寺。见唐高僧传十六。
(术语)三种禅之一。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 陈义孝编
为色界四禅天之一。乃修初禅定之人命终后所生之处,或指居于此天之众生。以此天之众生已远离欲界之恶法,而生起喜、乐之感受,故此天又称为“离生喜乐地”。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顺正理论卷二十一载,此天众生又分为三:(一) 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乃初禅天之王,亦为主宰娑婆世界之大梵王。乃广善之因缘所生,系最初生而最后殁者,得“中间定”,威德殊胜。(二)梵众天(梵Brahma -pa^ris!adya ),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领之众。(三)梵辅天(梵Brahma -purohita ),即于大梵天之前行列,而为其辅翼之侍卫。又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中,除上述三天外另举出梵身天(梵Brahma -ka^yika ),共计为四。此外,有关初禅诸天之依处、身量及寿量等之果报,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三、卷七等皆详加记载。又以此天乃大梵天所住之世界,故又称梵界(梵Brahma -loka ),或梵世天。[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智度论卷九](参阅“四禅天”1846、“色界”2545)
(界名)四禅天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