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一卷。譯于東漢時代,譯者佚名。又稱禅要經诃欲品、禅要诃欲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示行者于修定時,應作不淨觀,以期離欲,得空清淨智觀;亦即觀衆生之六欲:色欲、形容欲、威儀欲、言聲欲、細滑欲、人相欲,依前五欲觀不淨相,依人相欲觀白骨人相。又本經相當于鸠摩羅什等所譯禅法要解之最初部分。
(二)凡二卷。鸠摩羅什等譯于姚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又稱禅法要解、禅法要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參閱“禅法要解”6471)
(叁)全一卷。爲中唐時代之僞經。書題禅門經,卷首慧光之序謂其又稱禅要經。由于當代達磨系之禅者感于小乘禅經之缺點,故作本經,欲以大乘禅經彌補小乘禅經之不足。本經采取經典之形式,內容標榜初期禅宗之思想及立場。開元釋教錄將本經列入僞經之中,然曆代法寶記、頓悟要門等禅錄皆引用本經,由此可知本經系流行于唐代至五代之禅林間。又敦煌文獻中發現本經之完本,編爲史坦因第五五叁二號;日本學者柳田聖山據此重新校訂,收于“冢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
(經名)一卷,失譯。別名诃欲經。說色欲之可厭惡。
(書名)禅源諸诠集都序之略名。
位于浙江西天目山昭明、旭日、翠微、陽和諸峰下。清代康熙四年(1665),浙直宰官請玉琳國師至西天目山重修高峰之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賜額“禅源寺”。[天目山名勝志(錢文選)](參閱“天目山”1346)
凡叁十卷,補遺一卷。唐代貫休述,由弟子昙域編其詩文而成。原本叁十卷中,文集五卷已佚,僅存詩集二十五卷。明代毛晉作補遺一卷。內容包括:樂府古題雜言一卷、古風雜言古意五卷、五言律詩十二卷、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六卷、七言律詩一卷。[四庫提要(集、別集類)]
二食之一,九食之一。入于禅定,身心適悅,能長養肉體,資益慧命,一如食物之能長養肉體,存續精神,故稱禅悅食。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大九·二七下):“其國衆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心地觀經卷五(大叁·叁一四下):“唯有法喜禅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參閱“九食”143、“二食”206)
(術語)二食之一。以禅定閑寂之樂養心身者。法華經弟子授記品曰:“其國衆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心地觀經五曰:“唯有法喜禅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
見二食條。 - 陳義孝編
位于韓國全羅北道高敞郡雅山面。爲修者(雲水僧)雲集之處,故名之爲禅雲寺。義雲國師創建于百濟威德王二十四年(577),當時
號稱有分寺一九八座。後遭戰火,又經重修,現存建築物傳系光海君王六年(1614)元俊再建,其中李朝所建之大雄寶殿,爲韓國國寶之一。
(術語)刬子者鋤也,空解之邪禅,譬之鏟子之鋤物也。
禅林用語。指空解一切之禅法。鏟子,即鋤頭。謂徒然鏟除一切事物之存在,胸中了無些許義理或世間各種對立之法,然亦由于空解諸法而不識佛法、不解宗要;猶如徒知以鋤頭鏟除所有沙泥土石,不知揀擇可資使用之土壤,複于淨除一切之後,亦不知建立任何可資安居之舍宅。禅林中,每以“鏟子禅”一詞貶稱此類徒然空解一切之禅法。
(480~560)北齊僧。昌黎人,俗姓孫。博通經史,二十八歲投僧寔法師出家,先後參訪道房、跋陀叁藏、道明禅師,修習禅法。嘗山行見兩虎鬥,以錫杖中解之而去。曆住嵩嶽寺、大冥山、石窟大寺。天保叁年(552),齊文宣帝于邺城西南之龍山爲建雲門寺,屢幸寺,師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有以此讒于帝,帝大怒,欲前來加害,師冥知之,避寺去二十裏,孤立道傍;帝至而問之,師曰(大五○·五五五中):“恐身血不淨,穢汙伽藍,在此候耳。”帝下馬悔謝,躬負師還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一,法臘五十。遺有止觀法二卷行世。[續高僧傳卷十六]
(人名)齊邺西龍山雲門寺僧稠,能修禅法。嘗山行見兩虎鬥,以錫杖中解之而去。齊文宣帝爲建雲門寺。屢幸寺,稠師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讒于帝,帝大怒,欲自來加害。稠師冥知之。避寺去二十裏,孤立道傍。帝至而問之。曰:恐鮮血不淨,汙精舍。帝下馬悔謝,躬負師還寺。見唐高僧傳十六。
(術語)叁種禅之一。
(術語)四禅定之第一。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 陳義孝編
爲色界四禅天之一。乃修初禅定之人命終後所生之處,或指居于此天之衆生。以此天之衆生已遠離欲界之惡法,而生起喜、樂之感受,故此天又稱爲“離生喜樂地”。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順正理論卷二十一載,此天衆生又分爲叁:(一) 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乃初禅天之王,亦爲主宰娑婆世界之大梵王。乃廣善之因緣所生,系最初生而最後殁者,得“中間定”,威德殊勝。(二)梵衆天(梵Brahma -pa^ris!adya ),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領之衆。(叁)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即于大梵天之前行列,而爲其輔翼之侍衛。又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中,除上述叁天外另舉出梵身天(梵Brahma -ka^yika ),共計爲四。此外,有關初禅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之果報,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論卷叁、卷七等皆詳加記載。又以此天乃大梵天所住之世界,故又稱梵界(梵Brahma -loka ),或梵世天。[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智度論卷九](參閱“四禅天”1846、“色界”2545)
(界名)四禅天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