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拨无因果之道理,无着于恶空见也。地持论二曰:“云何为恶取空?若沙门婆罗门,谓彼此都空,是名恶取空。”唯识论七曰:“拨无二谛,是恶取空也。诸佛说为不可治者。”止观五之六曰:“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恶取空。”
拨无因果的道理而说彼此皆空。止观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恶取空。” - 陈义孝编
瑜伽七十五卷九页云:复次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切皆无。应告彼言:长老!何者世俗?何者胜义?如是问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无自性,是名胜义。若于诸法无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无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设名言而起说故。应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可得?为唯名言世俗说有?若名言世俗、从因有者;名言世俗、从因而生,而非是有,不应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说有;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如是问已;彼若答言:颠倒事故。复应告言:汝何所欲?此颠倒事、为有为无?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 - 朱芾煌
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的对称。沙门或婆罗门,若否定因果报应,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著于断空之见。这就是恶取空。《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认为这都是不可救药之人。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 于凌波居士著
拨无因果的道理而谓彼此皆空。
- 梵心居士编
(一)思惟人、法二空而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之观法。
(二)无生观与无相观。(一)无生观,诸法无自性,为因缘生,虽生而非实有,故为空;性自不生,故称无生。此一观法相当于南山三观中之性空观。(二)无相观,诸法之体性空无虚假,凡夫妄执其相,如见空华,视为实有之相,若远离妄情,即可观诸法之相为空。相当于南山三观中之相空观。[游心法界记卷上](参阅“南山三观”3735)
(术语)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三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三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囗@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观法也。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 陈义孝编
表诸法皆空之理之二十种空,出自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即:(一)内空,内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无我,为空。(二)外空,外法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无常、无我,故空。(三)内外空,六根、六境皆空。(四)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着内外一切法为空,非常非坏,本性自尔。(五)大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皆空。(六)胜义空,胜义之涅槃亦为空。(七)有为空,有为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俱空。(八)无为空,无生、住、异、灭之无为亦要空,而不执着。(九)毕竟空,不执着诸法毕竟不可得。(十)无际空,无初、中、后际可得,亦无往来际可得,亦不执着此。(十一)散空,诸法放散弃舍,亦为空。(十二)无变异空,诸法无放散弃舍,无变异,此无变异亦空不可得。(十三)本性空,一切法本性若有为法、无为法,皆非声闻独觉等所作,本性本来为空。(十四)自相空,一切法之自相,如色变碍、受领纳、想行识等之自性皆空。(十五)共相空,共相皆为不可得之空;如苦为有漏法之共相,无常为有为法之共相,空、无我为一切法之共相。(十六)一切法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皆空,而不执其为空。(十七)不可得空,三世一切法有不可得而不执之。(十八)无性空,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此无性亦不可得,故为空。(十九)自性空,诸法和合之自性无实体,故空。(廿)无性自性空,无性与自性皆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一辩大乘品、卷四○三观照品](参阅“空”3467 )
(名数)见空条。
[出般若经]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皆空无有。故名大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竹。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小空。(亦 - 明·一如等 撰
瑜伽九十卷二十页云:复次有二种空。一者、应所证空,二者、应所修空。应所证空,略有二种。一者、外空,二者、内空。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作证。应所修空,亦有二种。一,于内外诸境界中,修无我见。二,卽于彼,修无常见。 - 朱芾煌
二空观之一。观万法为有条件、幻假之存在者,无有实体,称为法空观。法空观乃大乘菩萨之观见。(参阅“空”3467)
(术语)二空观之一。观见色心等之诸法,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也。是大乘菩萨之观见,非小乘比丘之分。
二空观之一,即观色(物质)心(精神)等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这是大乘菩萨的观慧。 - 陈义孝编
即观色(物质)、心(精神)等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自性本空,无作者,亦无受者,这是大乘菩萨的观慧。
- 梵心居士编
如贯穿法空性中说。 - 朱芾煌
观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智慧。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