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八那伽室利分。佛在给孤独园,妙吉祥菩萨,于日初分,着衣持钵,渐将入城,龙吉祥菩萨见已问答,无能胜菩萨来赞,妙吉祥菩萨,答以一切非实,皆如谷响,龙吉祥复相问答,既承教诫,入海喻定。善思菩萨,变动大千,不能令出,后从定起,雨诸香花,向佛归命。妙吉祥又为说无上法食,善现来问,何所谈论?妙吉祥诘以何法名为大士,如响,岂能有所谈论,善现入无所得三摩地门,出定,向佛皈命,妙吉祥又说诸法如幻梦等,善现又入灭定。舍利子来问答,善现出定,妙吉祥为说希有妙食,善现及舍利子,俱入灭定,次从定起,各各入城。善现化一女人,妙吉祥与诸菩萨声闻等众,各饭食已俱诣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赞印之。妙吉祥曰:「彼女所断我见,即非我见,是故如来说名我见,乃至夫法想者,即非法想,是故如来说名法想。」次叹持四句颂,福聚甚多,世尊说颂,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于一切有为,应作如是观。(一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九能断金刚分。与流通金刚般若同本。颂曰: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一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七曼殊室利分。佛在给孤独园,与百千苾刍,十千菩萨众俱。曼殊室利明相现时,诣如来所,在外而立,舍利子等亦然,佛出敷坐跏趺,曼殊答佛,为欲利乐有情,以真如相观于如来。次与舍利子互相酬唱,复答佛发明甚深般若,观一切法,皆是佛法。于是舍利子,慈氏菩萨,曼殊室利,无缘虑女,皆叹闻说不沉没惊怖者,已住不退转地,佛印成之。又与舍利子互相问答,显真法界性平等义。又与佛互相问答,明福田相不可思议,大地变动,众会得益。次明初学不思议定,如初学射,久习成就,不复作意。大迦叶问当来谁能信解修学,佛具答之。次为曼殊说一相庄严三摩地,谓不动法界。念一如来,即为普观三世诸佛,乃至佛现神力,护持般若久住世间,饶益有情。(二卷,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十般若理趣分。佛住他化自在天王宫,与八百万大菩萨俱,为诸菩萨,说一切德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理极妙乐清净句义,诸见永寂清净句义,乃至一切有记无记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世间出世间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复依遍照如来之相,说寂静法性般若理趣现等觉门。复依调伏一切恶法释迦牟尼如来之相,说调伏众恶般若理趣普胜法。复依性静如来之相,说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净法。复依一切三界胜主如来之相,说灌顶法门般若理趣智藏法。复依一切如来智印持一切佛秘密法门如来之相,说如来智印般若理趣金刚法。复依一切无戏论法如来之相,说离戏论般若理趣轮字法。复依一切如来轮摄如来之相,说入广大轮般若理趣平等性。复依一切广受供养真净器田如来之相,说真净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复依一切能善调伏如来之相,说能善调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复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来之相,说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胜法。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说有情住持甚深理趣胜藏法。复依究竟无边际如来之相,说无边无际究竟理趣金刚法。复依遍照如来之相,说三神咒,一一告金刚手受持功德。(一卷,与密部实相般若同,而咒不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书名)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
(书名)顺中论之具名。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
亦与大般若第七会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
共三十品,与大般若笫四分同,而有常啼昙无竭二菩萨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具明想诸字安布身轮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无着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经名)二卷,不空译。略名仁王仪轨,仁王般若仪轨等。说念诵仁王经之秘密作法。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辨法相第一。释觉意三昧名第二。释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观门第五。证相门第六。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共二十九品,与道行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萧梁扶南国沙门曼陀罗仙译
与大般若第七会同,又收入宝积第四十六会。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释般若。罽宾国人也。貌质魁梧执戒严整。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门深思翻译。奈何有事于蜀部。刘辟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俯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此之梵夹乃高宗朝师子国所进者。写毕进上。帝览有敕。朕愿为序。寻颂下其文。冠于经首。三藏赐帛。证义诸沙门锡赉有差。先于贞元中译华严经后分四十卷。此盖乌荼国王所进者。于时而赐紫衣。后大中中法宝大师玄畅奏请入藏焉。 - 顾伟康编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僧如卺奉 诏同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十二净戒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苾刍俱,命舍利子,宣说戒度。满慈子问:「云何应知菩萨持戒犯戒?」舍利子答:「若住二乘作意,是名非所行处,是名菩萨犯戒。」又问:「若求一切智智而修布施,岂不执着一切智智,成戒禁取,云何名为持菩萨戒?」答言:「一切智智,远离众相,非方处摄,既非有法,亦非无法,由此因缘,不可执取,是故菩萨行施,持戒,回向菩提,虽求证得一切智智,而不名为戒禁取摄,若回向二乘地,执取净戒,是失菩萨戒,名犯戒菩萨,若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见圣谛,证实际已,异见深重,难可还净。又虽经沙数大劫修行净戒令满,而不回向菩提,饶益有情,不能摄受菩萨戒度,虽经沙数大劫居家受妙五欲,而不发趣二乘地心,求一切智,增上意乐无退坏故,不名犯菩萨戒。又若见有少法名为作者,名为犯戒菩萨,若随所修六度,皆用大悲为首,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是名具戒菩萨。」次广叹初心一菩萨戒,远胜世出世间一切净戒,以其心无分限,普度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是故除佛所有净戒,于余净戒,最为第一。又宁迟证菩提,不为速求堕二乘地。又菩萨不应欲胜菩萨,不应轻慢菩萨,不应降伏菩萨,于余菩萨,供养恭敬,应如如来,乃至应普恭敬一切有情。又一切法,无少有实,皆如幻事,故诸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皆由了达诸法非实,如幻、如化、有所堪能。又菩萨于六度二十空等,乃至一切相智,虽应精勇修习,如救头然,不应味着。又明菩萨于二乘地,但应远离,不应赞毁。佛赞印之,并为广说方便善巧。又明如来皆深愍念一切有情,心无差别,不随欲行,然于菩萨,最不弃舍。(五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