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乃至观觉(受)如觉(受)」,即指四念住中的受念住。 - 庄春江居士编
(人名)宋寂音尊者清凉禅师,名慧洪,字觉范。见慧洪条。
舍觉支;宁静觉支。 - 庄春江居士编
(寺名)在今凤阳县南二里。明太祖微时。尝为寺僧。洪武初改名龙兴寺。
位于台湾苗栗福星山山腰。创建于民国四十九年(1960)冬。主要建筑有舍利塔、正殿、大悲殿、大愿堂等。住持智道为苗栗县狮潭乡人,俗姓黄。十九岁于万佛庵出家,曾亲近慈航、大醒、道源、白圣、道安等佛门大德。禅净双修,经常于寺中举办佛学讲座、念佛会等,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现任苗栗县佛教支会理事长、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等职。
另作「证诸觉想、无浊想」,即「无污浊之想」,《长部三三经》作「思无浊」,即「欲的意向已舍断,恶意的意向已舍断,加害的意向已舍断」。 - 庄春江居士编
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又以此觉之位乃断尽无明之惑,通达诸法之实相,至最上至极之位,故称究竟位,即佛果位。反之,金刚喻定以下之觉,尚未能究竟觉证心源,故称非究竟觉。此外,一切之心相终究幻灭,非指心体之灭,称为究竟灭。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八上):“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成唯识论卷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九、卷二十一]
(术语)起信论四觉之一。谓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三藏法数九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1876~1951)湖北广济人。名正,号觉生,初名之骏,别号岳崧,又号梅川居士。早年留学日本,专攻法律,并加入同盟会。民国缔造,担任司法院院长达十六年之久。氏受太夫人影响,信佛虔诚,并极力护持佛教。与戴季陶二人共被推为民国以来,公卿大夫中,护持佛法之两大干城。其佛学之主要著作有“梅川谱偈”。
阿黎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 明·杨卓
凡一二八卷。又作百卷钞、小野百卷钞、净土院钞。为日本真言宗僧觉禅所著。本书共分诸佛部、佛顶部、诸经部、观音部、文殊部、菩萨部、明王部、天等部、杂集部等九部,广涉经轨章疏及古记古图等,详细记述诸尊法及诸经法,并附有诸尊与修法坛等之图像。为研究东密事相之权威著作。与台密之阿娑缚抄同为名著。由于部帙甚钜,故历时约四十余年始告成书。[诸宗章疏录卷三、金刚顶无上正宗传灯广录续编卷五]
指七觉支与八正道支。为帮助觉悟、趣向涅槃之正确方法或途径。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八正道支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称赞净土经]
(术语)七觉支与八正道支。称赞净土经曰:“甚深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道支等,无量妙法。”
七觉支与八正道。 - 陈义孝编
七觉支与八正道。
- 梵心居士编
(杂语)智度论十七曰:“嚣尘蔽天日,大雨能淹之。觉观风散心,禅定能灭之。”
感受苦的感受,第一个「觉」为动词,也可解读为「经验」,第二个「觉」为名词。(相关词「觉乐觉时」「觉苦觉时」「觉不苦不乐觉时」) - 庄春江居士编
感受到乐受。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