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名金剛經,金剛般若經。見金剛經條。
(書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之略名。
天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凡叁卷,又作《金剛般若經論》、《金剛般若論》。本書爲無著所造之《金剛般若經論頌》的注釋書,與唐代義淨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系同本異譯。 - 于淩波居士著
金剛寶,梵名Vajra -ratna ,音譯縛日啰啰怛那。西藏名Rdo-rje-rin-chen 。又稱金剛胎菩薩。
(一)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前方。密號大寶金剛、如意金剛、庫藏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中,種子爲亴(om!),叁昧耶形爲有火焰之叁瓣寶;形像爲身呈肉色,左手與願,右手承寶;印相爲二拳之面相合,以二食指作寶形;真言爲“唵 縛日啰 啰怛那 唵”。據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載,由金剛寶菩薩之加持,能證得無染智。
(二)大日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中南方月輪內。代表四種智印中之叁昧耶智印。形像爲右手作與願印,左手持寶珠置于胸前;印相爲金剛針印;真言爲“薩縛目捺藍銘不栗夜薄縛睹”。此菩薩爲寶生如來下轉之身,象征發菩提心後之萬行攝持萬法。[金剛頂經卷一、瑜伽瑜只經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軌儀品、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菩薩)Vajrarat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上首。是與虛空藏菩薩異名同體也。標攝持功德財寶,以如意珠爲叁摩耶形。其忿怒身爲軍荼梨夜叉,即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也。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與願,右手承寶。”略出經曰:“由結金剛寶契故,諸天人師爲其灌頂。”金剛界曼陀羅鈔一曰:“此尊是寶生尊第一脅士,虛空藏尊也。從一尊生五大虛空藏故,納萬寶。”新譯仁王經下曰:“南方金剛寶菩薩,摩诃薩,手持金剛摩尼。”仁王經儀軌上曰:“言金剛寶者,如彼經雲虛空藏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修施等行,叁輪清淨。手持金剛摩尼者,梵雲摩尼,此翻爲寶。體淨堅密猶如金剛,即是金剛如來意寶也。隨諸有情所求皆得,依教令輪現作威怒甘露軍荼梨金剛,示現八臂。”
(菩薩)金剛界四波羅蜜之一。金剛波羅蜜菩薩略稱。
(術語)佛身也。涅槃經叁曰:“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心地觀經上曰:“不如代父母及衆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叁界救度父母。”寶積經五十二曰:“如來身者,即是金剛之身,不壞之身,堅固之身。”理趣釋曰:“常以大慈甲胄而自莊嚴,獲得如金剛不壞法身。”
“金剛”即金剛石,是一種極爲堅固的礦物,佛經上或用來比喻佛的“法身”。如《大寶積經》卷五二:“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于叁界最勝之身。”又如《涅槃經》卷叁:“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後亦用爲典故。如南朝梁·沈約《謝示華嚴纓珞啓》:“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又如唐·廣宣《安國寺隨駕幸興唐觀應製》詩:“初傳寶訣長生術,已證金剛不壞身。”(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金剛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譯縛日啰孽啰婆。又意譯金剛胎。西藏名Rdo-rje-sn~in% 。爲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之第叁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種子爲釯(va);叁昧耶形爲四個獨股杵作井狀,表示萬智攝于四智中;形像爲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上有獨股杵;印相爲外縛拳立于火輪,或外縛五股印;真言爲“唵 縛日啰 孽羅婆野 娑縛賀”。
蓋此菩薩爲賢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現于諸大乘經典中,于華嚴經第六會十地品,特舉爲上首。十地經論卷一(大二六·一二四上):“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
此菩薩于大日經卷一具緣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上及無量壽供養儀軌中,皆名爲金剛薩埵;于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則指文殊菩薩;于理趣釋卷下,指虛空藏;于略出念誦經卷叁,爲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于叁卷本教王經卷二,稱爲金剛寶。又據陀羅尼集經卷七載,金剛藏爲金剛薩埵之化身。[金剛頂經卷叁、賢劫十六尊、華嚴經疏卷叁十一、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二]
(菩薩)Vajragarbha,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一。華嚴經說金剛藏菩薩十地品。此菩薩明王,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謂之金剛藏王。見金剛藏條。
金剛持,梵名Vajra -dhara ,音譯縛日啰陀羅。西藏名 Rdo-rje h!dsin-pa。略稱金剛持。系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中,第二行第六位之菩薩。密號爲常定金剛,種子爲傆(hu^m!),叁昧耶形爲獨股杵。形像爲身呈白黃色,右手屈肘,掌向上,持直立獨股杵之下端;左手亦握獨股杵,置于左胸,著天衣,坐于赤蓮花上。胎藏圖像之執金剛杵金剛與此尊同,惟右手所持之獨股杵周圍有火焰。其印相爲金剛部之通印,即持地印;其真言爲一切持金剛之真言,即“南麼 叁曼多伐折羅赧 吽吽吽 發吒發吒發吒 髯髯 莎诃”(namah! samanta-vajra^n!a^m! hu^m! hu^m! hu^m! phat! phat!phat! jam! jam! sva^ha^)。[秘藏記、諸說不同記卷四]
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之虛空天。位居外金剛部東方之中央。又稱傘蓋毗那夜迦。略稱爲金剛摧天。種子爲犏(gu)、畫(go),乃一切法無行之義。叁昧耶形爲傘蓋。形像爲身呈肉色,象頭人身,二手持寶傘蓋(亦有左手安于腰者),坐于荷葉座上。印相爲左手舒五指,掌心向下;右手作拳,以食指抵住左手掌心,呈傘狀。真言爲“唵 縛日啰 愚 娑縛賀”。
此尊系大日如來爲攝取諸毗那夜迦而現之應同身,持傘蓋表示覆護衆生;又以能摧破諸障難之義,故名金剛摧碎,相當于宋譯大教王經卷十所列虛空行諸天中之末度末多天(梵Madhu matta )。又末度末多天之號爲“金剛舜拏”,梵語chinna(舜拏)乃摧碎之義。另于賢劫十六尊一書中列舉金剛摧碎天之真言“縛日羅 遇拏”,梵語爲 vajra -gu^d!ha ,當爲此尊之梵名,而 gu^d!ha 有隱蔽之義,與秘藏記中所謂傘蓋(毗那夜迦)之義相近。于西藏譯本中以 glan%-poh!i sna(象鼻)代替 chinna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大聖歡喜雙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
金剛燈,梵名Vajra^loka^ ,音譯縛日啰路計、縛日啰路迦。西藏名 Rdo-rje-snan%-ma。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荼羅外院方壇之西北隅。又稱金剛光明菩薩、金剛智燈菩薩、燈菩薩。即以智慧之燈光普照法界,除無明之癡暗。密號普照金剛、除暗金剛,種子爲稖(di^h!),一切法無取舍之義。
此尊之叁眛耶形、形像,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叁昧耶形爲寶蠟燭;形像爲身呈白色,天女形,兩手持燒爐;印相爲二手作金剛拳,豎二拇指作針狀;真言爲“唵 縛日羅路計 你”。于叁昧耶會,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蠟燭;印相爲外縛拳,豎二拇指作針狀;真言爲“素 帝惹 仡哩”。于微細會,形像爲跪姿,右手持蓮花,花上有蠟燭。于供養會,形像爲兩手持蓮花,花上有蠟燭。此菩薩乃西方無量壽如來爲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之身,以無量壽佛司掌智慧門之故,即以智慧燈供養。[金剛頂經卷二、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
(菩薩)Vajr&amacron;loka,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之一。爲女天之菩薩形。以燈明奉中臺之尊者。秘藏記末曰:“白色,持燒爐。”聖位經曰:“毗盧遮那佛,于內心證得金明雲海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燈明侍女菩薩形,住西北角金剛寶樓閣。”
金剛調伏,梵名Vajra -jaya ,音譯縛日羅惹野。西藏名 Rdo-rje rnam-par rgyal-ba,義爲金剛勝。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虛空天之一。又稱象頭天、抱刀毗那夜迦、象頭大將。位居外金剛部北方之中央。種子爲湽(ja),形像于金剛界各會中大同小異,如于成身會,爲象頭人身,坐于荷葉上,左手執劍,右手握拳置于腰部;叁昧耶形爲劍,或歡喜團;印相爲左拳置于腰,右手作刀印;真言爲“唵 縛日羅 惹野 娑縛賀”。據大聖歡喜雙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載,此天屬四方毗那夜迦之一,又稱金色伽那缽底;左手持白琉璃珠,右手執寶棒。又此天即大教王經卷十所列虛空行諸天中之持勝天,號爲最勝金剛。[賢劫十六尊、秘藏記]
(書名)一卷,說金剛智叁藏六卷略出經之要注,智藏筆之。見日本續藏經。
(術語)金剛頂與瑜伽也。金剛頂指教王經等金剛界之經,瑜伽指大日經等胎藏界之經。菩提心論初心鈔上曰:“金剛頂金剛頂宗通名,謂教王經等也。此經題金剛頂故,瑜伽大日經宗通名也,謂大日經等也。此經疏中指大日經雲瑜伽宗故。”[囗@又]金剛頂即瑜伽也。金剛頂經中明瑜伽法,故曰金剛頂瑜伽。非別部也。不空所譯叁卷之教王經,末題曰金剛頂瑜伽經。
略稱法界宮、法界宮殿。意即金剛法界之宮殿。指大日如來說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之會場。據大日經疏卷一載,金剛法界宮可依淺略、深秘二義釋之: (一)淺略釋,謂金剛法界宮爲古佛成菩提處,亦即指摩醯首羅(梵Mahes/vara ,意譯大自在)之天宮。(二)深秘釋,謂法界遍一切處皆稱爲金剛法界宮。“金剛”比喻實相之智;“法界”指廣大金剛之智體,即如來之實相智身;“宮”指真實功德所莊嚴之處。故十界之依正色身皆爲法界宮,不限于大日經說法之會場。要言之,淺略釋爲他受用身以下所應現之國土,深秘釋爲法身所住之境界,此乃“即事而真”之土。[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卷下、十住心論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