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说于长阿含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Vipaśyin。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Śikhin。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Viśvabh&umacron;。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Krakucchanda。又名拘那含Kanakamuni。又名迦叶K&amacron;śyapa。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现在贤劫之出世者。法天译之七佛经一卷,说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详悉。行宗记四下曰:“欲顺世谛以七为祖。”Buddhava&mdotabv;saxxl。[囗@又]药师之七佛也。见七佛药师条。
[出翻译名义]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二尸弃佛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髺。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二毗舍浮佛梵语毗舍浮。华言遍一切自在 - 明·一如等 撰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 陈义孝编
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 宋·普济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 梵心居士编
乃指同时期出现之一千尊佛。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大九·五四下):“汝之功德,千佛(梵buddha -sahasra )共说,不能令尽。”同经另有若干梵文写本以 buddha-s/ata-sahasra 为千佛之原语,意即百千之佛;西藏译本两处皆作 san%s-rgyas brgya-ston%,亦指百千之佛;然依经之原意应指贤劫千佛。千佛之种类,有绵亘过、现、未之拘留孙佛等贤劫千佛,另有华光佛等之过去庄严劫千佛,及日光佛等未来星宿劫千佛,于各种佛名经之中,皆有列名。(参阅“星宿劫”3837、“庄严劫”4778、“贤劫千佛”6176)
(术语)谓过现未三劫各有一千佛出世也。单言千佛者,贤劫即现劫之千佛,释迦其第四佛也。法华玄义六曰:“摩耶是千佛之母,净饭是千佛之父,罗睺罗千佛之子。”三宝感通录上曰:“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
(术语)谓既入灭之佛也。常对于弥勒而言释迦。见前佛后佛项。
为佛教礼仪之一。即围着佛右绕(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千圈,表示恭敬仰慕之意。又作旋绕、绕佛、行道。原为古代印度礼节之一,佛陀住世时即保留此仪礼,后更应用于修持上,或法会行道中。绕佛之次数不定,或仅一匝,或三匝、七匝,或百千匝、无数匝不等,其数随礼者之意而定。[法华经化城喻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行道”2563)
(术语)西天之法。旋绕长上,表恭敬爱慕之意也。西域记二曰:“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唯一周,或复三匝。”释氏要览中曰:“绕佛亦云旋绕,此方称行道。(中略)归敬至也,唯佛法右绕。”法华经曰:“头面礼足,绕佛三匝。”
旋绕诸佛,是表示恭敬爱慕的意思。 - 陈义孝编
又作露佛。指无佛龛或堂宇之设置,而仅安置于地上之佛像、菩萨像。因其暴露在风雨中,故亦称为露佛;如自岩壁刻出之佛像。
(图像)露佛也。无厨子或堂宇之佛像也。毗卢舍那佛之露佛,在于诸方。
(仪式)迎入佛像也。迎入于寺院,从寺院迎入檀家,皆谓之入佛。
(名数)法佛报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囗@又]太平之佛鉴禅师慧勤,龙门之佛眼禅师清远,天宁之佛果禅师克勤。此三师为杨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称为杨岐之三佛,又名演门之三杰。释门正统三曰:“杨岐三佛最为竞爽。”佛祖通载三一曰:“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
法佛、报佛、化佛。 - 陈义孝编
法佛。报佛。应佛。是三佛也。法佛者。佛之法身也。名为法佛。凡圣俱有。隐显则异。惑障未除。佛者性常隐。烦恼既尽。法身乃现。但由了因出。不从生。因有。报佛者。佛之报身。名为报佛。修因得果。名之为报。应佛者。佛之应身。名之为应佛。随惑应现。名之为应。始习闻思修。习能观了法身生成报应。故般若论云。于实令各了因。亦为余生因 - 唐·李师政 撰
法佛、报佛、化佛。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