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 陳義孝編
結束宴坐;結束獨靜禅思;從禅修中起來,參看「宴坐」、「獨靜禅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從獨坐禅修中出來」。 - 莊春江居士編
(一)指優秀之禅僧。 (二)指仰山之法嗣景通,與歸宗智常之法嗣智通。此二禅僧又稱爲二大禅佛。[祖庭事苑卷二雪窦拈古]
(雜名)猶大禅師之德稱也。祖庭事苑曰:“禅宗有二大禅佛:一名景通嗣仰山,一名智通嗣歸宗常。”
(職位)陳宣帝初賜南嶽慧思以大禅師之號。見佛祖統紀南嶽傳。
指菩薩禅。乃圭峰宗密(780~841)所立五種禅中之第四種。宗密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叁九九中):“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在宗密之禅法分類中,此種禅法仍次于最上乘禅。(參閱“五味禅”1105)
盛行于宋末之禅法。即以得證悟爲目的而修之禅法,亦即視坐禅爲開悟之方法,乃貶語詞。永平廣錄卷八:“諸宗坐禅,待悟爲則,譬如假船筏而度大海,將謂度海而可抛船矣!吾佛祖坐禅不然,是乃佛行也。”
梵語dviti^ya-dhya^na,巴利語dutiya-jha^na。新譯作第二靜慮。爲四禅之第二。具有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遠離初禅的尋、伺心理活動,于內心信相明淨,故稱“內等淨”;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與樂之情態,故稱“定生喜樂”。又于此禅定之中,可對治初禅之貪、尋伺、苦、掉舉、定下劣性等五種修道之障礙。又于初禅定之時,仍會起語行(尋、伺),而自此禅定以上,則不再有語行。此外,修習第二禅定,可得生于第二禅天之果報,此天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叁天,即:(一)少光天,此天天衆于二禅天諸天中,光明最少,故稱少光。 (二)無量光天,此天天衆之光明漸次轉增,難以測量,故稱無量光。(叁)極光淨天,此天天衆之光明勝于上記二天,遍照自地。又以光爲語音之故,亦稱爲光音天。此外,有關第二禅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果報,于長阿含卷二十世記經、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論卷叁、卷七等皆詳加記載。又如上記所述,此天天衆以安住于禅定而生起喜、樂之感受,故此天又稱“定生喜樂地”。又于劫末之時,叁災之大水災浸壞第二禅天以下之器世間。[長阿含卷八衆集經、俱舍論卷二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參閱“四禅”1843、“四禅天”1846)
(術語)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新譯名第二靜慮。劫末之大水災,限于此天。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劫末之大水災,到此爲止。 - 陳義孝編
在初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停止「覺(尋)、觀(伺)」,還留有「(踴)喜、樂、心一境」的「定」。 - 莊春江居士編
梵語tr!ti^ya dhya^na,巴利語tatiya-jjha^na。新譯作第叁靜慮。爲四禅之第叁。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樂、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離脫二禅之喜樂,住于正念正知,進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勝法而精進修習;因已遠離二禅定之喜樂,然猶存有自地之妙樂,故稱“離喜妙樂”。又于此禅定中,可對治第二禅定之貪、喜、踴躍、定下劣性等四種修道之障難。修習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叁禅天之果報,此天屬色界四禅天之第叁。于色界十八天中,包括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天,即:(一)少淨天,此天天衆以感受意地之樂,故謂之“淨”;然其樂受于第叁禅天中最少,故謂之“少”。(二)無量淨天,此天天衆之樂受漸次轉增,難以測量,故稱無量淨。(叁)遍淨天,此天天衆之樂受最爲殊勝,且普周遍滿,故稱遍淨。此外,有關第叁禅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之果報,詳載于長阿含卷二十世記經、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論卷叁、卷七等中。又如上記所述,此天天衆以遠離二禅之喜受而住于叁禅之樂受,故此天又稱爲“離喜妙樂地”。又于壞劫時,第叁禅天以下遭受風災之吹毀。[長阿含卷八衆集經、俱舍論卷二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參閱“四禅”1843、“四禅天”1846)
(界名)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叁禅天也。此中有叁天,謂之少淨、無量淨、遍淨。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叁禅天,此中共有叁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 陳義孝編
在第二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停止了(踴)喜,還有「樂、心一境」的「定」。 - 莊春江居士編
梵語caturtha-dhya^na,巴利語catuttha-jha^na。新譯作第四靜慮。爲四禅之第四。據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載,此禅定具有舍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離脫第叁禅定之妙樂,故稱“舍清淨”;僅憶念修養功德,故稱“念清淨”;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樂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對治出入息、第叁禅定之貪、樂、樂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種修道之障難。修習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報,此天屬色界四禅天之最高處。其中有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八天,即:(一)無雲天,此天位于雲層密合處之上,故自此天開始,雲地輕薄,猶如星散。(二)福生天,具有異生凡夫之勝福,方得往生此天。(叁)廣果天,于色界諸天中,此天乃異生凡夫所往生最爲殊勝之處。(四)無煩天,于此天中,無有繁雜紛亂之事物或現象。又以此天天衆不求趣入無色界之故,此天又稱爲無求天。(五)無熱天,此天之人已能伏除上中品之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稱無熱。(六)善現天,此天之人已得雜修善品之定,以果德彰現之故,稱爲善現。(七) 善見天,此天之人已離修定之障,至微細之余品中,凡有所見,皆極清澈,故稱善見。(八)色究竟天,此天已到衆苦所依身之最後邊,亦即有色天中之最後,過此天則爲無色界。此外,有關第四禅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之果報,詳載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論卷叁、卷七等中。又如上記所述,第四禅天天衆已脫離第叁禅天之妙樂而僅憶念修養功德,故此天又稱爲“舍念清淨地”。又此第四禅天于劫末之時,不受火、水、風之叁災。[俱舍論卷八、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十一、大智度論卷七](參閱“四禅”1843、“四禅天”1846)
(術語)色界四禅天之第四,最高處也。新譯經論中謂之第四靜慮。見第四靜慮條。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處。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