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肉身佛、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据弥勒下生经载,弥勒佛当来下生娑婆世界,救度释迦牟尼佛未度化之众生。基于此一信仰,将自己保持肉身不朽,以待弥勒佛出世,即为入定佛之滥觞。我国自古即有此种信仰,于历代高僧传中多有所记载。据大唐西域记载,七世纪顷,帕米尔高原以北地方之石窟中即祀有入定佛。六朝初期之入定佛多见于西域僧,我国入定佛之习俗或系受中亚影响所致。如晋之歌罗竭(阳樊人)、单道开(四世纪顷)、隋之智顗、唐之僧彻、法顺、善无畏等,皆系入定佛。广东曲江南华寺慧能(638~713)之肉身,为现存最古之入定佛,全身着衣涂漆。台湾汐止慈航堂弥勒内院入定之慈航(福建人)为当代佛教著名之入定佛。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 - 朱芾煌
指入禅定之印。密教三部各有不同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弥陀定印),金刚部为外缚定印。[胎藏曼陀罗大钞卷一](参阅“定印”3176)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梵语trayo ra^s/ayah!,巴利语tayo ra^si^。略称三聚、三际。“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别而言,三定聚或作正性定聚、邪性定聚、不定性聚,或必正聚、必邪聚、不定聚,或直见际、邪见际、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见际。略称为正定、邪定、不定。以上三聚之名称虽见于阿含经,惟阿含经另说等聚、邪聚、不定聚,或善聚、等聚、定聚等三聚。按俱舍论卷十所称,见道以后之圣者断尽见惑等,必定入于择灭(即涅槃,谓之正性),此即正性定聚;犯五无间业者必定堕入地狱,此即邪性定聚(三恶趣称为邪性);其余依缘次第不定者,即为不定性聚。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中,将三聚各别为本性与方便两种,共说六聚。依此,法相宗据五性各别之教义加以解释。华严宗从种性、解惑、行业、邪正位、大乘菩萨之得失等五方面加以解释。又以三聚配于菩萨之阶位,释摩诃衍论卷一中举出三种说法,其一同于华严宗之说,认为十信以前为邪定、十信为不定、十信以后为正定。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阿弥陀佛之净土无邪定聚与不定聚,所住者皆为正定聚(住正定聚)。此即一般所谓之处不退(无退堕恶缘之处)。据此,日本净土真宗谓,得他力信心之第十八愿行者为正定聚,杂行杂修万善诸行往生净土之第十九愿行者为邪定聚,以自力念佛之第二十愿行者为不定聚。唯有正定聚者有真实报土,方能成佛。[放光般若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一八六、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上]
(名数)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见三聚条。
(名数)见三昧条。
梵语ks!an!ika-sama^dhi,巴利语khan!ika-sama^dhi。入初禅而生乐时,所生刹那之初步欲界定。亦即指近行定、安止定之前的初步禅定。[清净道论四]
(术语)深妙之禅定也。禅定有种种,先于世间禅总有未至中间四禅四无色之十种,上地之禅望于下地,谓之深禅定。又就出世之无漏禅而有种种浅深之不同。见禅条。
深妙的禅定。 - 陈义孝编
瑜伽九卷十一页云: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如是算计,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又复说言: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今得究竟。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如苦,乐、亦尔。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又如说言: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 朱芾煌
指生来即得之定心。与“修得定”对称。谓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乃指色界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定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定,合之共为八种定地。即于欲界(散地)时经由修行之力所得之定心,至其生于四禅天、四无色天时即生起之定心。(参阅“定”3171)
(术语)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也。为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定之八定地。
(术语)四空处定之一,无色界第二识无边之禅定也。见四空处条。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 明·杨卓
显扬二卷二页云:世间初静虑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离彼增上教授,为境界已;由世间道,作意观察,炽然修习等故;而得转依。然不深入所知义故;不能永害随眠。自地烦恼之所依处,是退还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如世间初静虑,如是乃至世间非想非非想处,各缘离下地欲增上教法;广说如前。 - 朱芾煌
水定与火定。于水得自在之禅定,称为水定;由自身出火之禅定,称为火定。法苑珠林载有后梁南襄阳景空寺僧法聪入水火定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