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叁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樂」也停止了,只有「舍」(平靜)的「定」,另譯作「第四增上之心」。 - 莊春江居士編
(一)位于福建福州白馬山。開創于梁大同五年(539),于中國刻經史占有重要地位。北宋神宗元豐叁年至政和二年(1080~1112),敕令于此開版大藏經,刻成“福州東禅寺版大藏經”,系最初于民間嘗試開版(私版)之大藏經。其間,沖真、了元、智賢,普明、達杲五人先後住持本寺。(參閱“中文大藏經”1001)
(二)位于湖北黃梅縣西南。又稱蓮華寺、東漸寺。爲禅宗五祖弘忍(688~761)之道場,當時門下僧衆達七百余人。據傳,五祖于碓房半夜密傳衣缽予六祖慧能。寺內尚存六祖當年之簸糠池、墜腰石等遺迹,此外另有名畫家吳道子所繪之傳衣圖。[大清一統志卷二六四、湖廣通志卷七十八]
(叁)位于日本東京。號佛日山。屬臨濟宗妙心寺派。開創于慶長十五年(1610),系以饫肥城主伊東祐慶、麻布櫻田之邸宅爲寺地,嶺南崇六爲開山始祖,故今此地尚有“嶺南阪”之稱。安政、萬延年間,于本寺置英國公使館。文久元年(1861),發生水戶浪士殺傷公使之事件,此即東禅寺之變。明治維新後不久,遭回祿之災,現僅存佛殿、書院、山門。山門匾額“海上禅林”四字,系出自朝鮮雪峰之筆。[本朝高僧傳卷四十五]
(寺名)湖廣通志七十八曰:“黃州府黃梅縣,東禅寺在黃梅縣西南一裏。”名勝志曰:“東禅寺號蓮華寺,乃五祖傳衣缽于六祖處。有六祖簸糠池,墜腰石,及吳道子傳衣圖。”
又稱二靜慮。指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處,爲色界天中之第二重。更分有叁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及光音天等。又二禅天之人,雖離尋伺之初動,能免劫末之大火災,然以其猶有喜樂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災。[俱舍論卷十二]
(界名)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處也,爲色界天之第二重,新譯謂之二靜慮。此中更別爲叁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叁光音天也。二禅之天人,既離尋伺之粗動,雖免劫末之大火災,然以其猶有喜樂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災,何則,以喜樂之潤身,與水大之潤身相似故也。俱舍論十二曰:“第二靜慮喜受爲內災,與輕安潤身如水故。”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叁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無尋伺的粗動,所以能夠避開劫末的大火災,但因爲心中還有喜樂的念頭,所以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災。 - 陳義孝編
即以浸法悅、求幸福爲目的而修行之禅。宗密于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謂,此類禅者雖能正信因果,然以欣上厭下而修,故稱凡夫禅。
謂僅僅得到少許領悟之禅。五燈會元卷十七法雲杲章(卍續一叁八·叁叁九上):“每謂人曰:“我于紹聖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悟得方寸禅。””
位于河南洛陽。原爲東漢倉垣水南寺,唐改今名,五代時周世宗毀佛,廢改本寺爲官庫。宋興,複以爲寺,遣內官整修。開寶叁年(970)修備完整,賜額“開寶寺”,太祖多次臨幸拈香,又送舍利、藏經、大鍾等于中供養。端拱二年(989)更建八角十一層舍利塔,高十一點五公丈,其上刻有千佛萬菩薩。
(術語)大慧武庫曰:“雪居舜老夫,常譏天衣懷,說葛藤禅。一日聞懷遷化,于法堂合掌曰:且喜葛藤椿子倒。”
(術語)又曰根本定。伏下地煩惱所得之上地禅定,謂爲近分。斷下地煩惱所得之上地禅定,謂爲根本,即定地有色界無色界之八地,故有八根本禅八近分禅。
指斷盡貪、嗔、癡等煩惱之禅定。爲阿羅漢修行之一。修行道地經卷六(大一五·二二一中):“吾何方便除淫怒癡,令滅無余,得盡漏禅,然後安隱如淨居天?”
浮山法遠爲接引修行僧所用之九種方法。其學人編輯其所示之宗門語句,稱爲“佛禅宗教義九帶集”,略稱“浮山九帶”。(參閱“浮山九帶”4158)
(雜語)浮山遠錄曰:“公編禅家爲九帶集。”故山谷贈清隱禅隱師雲:參得浮山九帶禅。
凡一二八卷。又作百卷鈔、小野百卷鈔、淨土院鈔。爲日本真言宗僧覺禅所著。本書共分諸佛部、佛頂部、諸經部、觀音部、文殊部、菩薩部、明王部、天等部、雜集部等九部,廣涉經軌章疏及古記古圖等,詳細記述諸尊法及諸經法,並附有諸尊與修法壇等之圖像。爲研究東密事相之權威著作。與臺密之阿娑縛抄同爲名著。由于部帙甚钜,故曆時約四十余年始告成書。[諸宗章疏錄卷叁、金剛頂無上正宗傳燈廣錄續編卷五]
與“默照禅”相對稱。爲臨濟宗大慧宗杲之宗風。看,見之意;話,公案之意。即專就一則古人之話頭,曆久真實參究終于獲得開悟,此種禅風稱爲看話禅。此禅風先慧後定,與默照禅之先定後慧大異其趣。看話禅之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趙州從谂之“狗子無佛性”爲始,而于唐末五代,拈提古則公案以摧破知覺情識之風極爲興盛。至宋代大慧宗杲則極力主張專門參看一則話頭,後之臨濟宗皆奉爲圭臬。爾後其風益盛,如明代中峰明本特爲揭橥麻叁斤、柏子樹、須彌山、平常心是道、雲門顧、趙州無等古公案,頗影響一代之禅風。明、清以至于今,此禅風猶未絕。此外,宋代以後,禅淨合習之思潮甚盛,以“阿彌陀佛”四字爲公案之風極盛一時,此亦爲看話禅之一種。[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一之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
謂不明禅理,僅襲取禅家之常用語以資談助者。又作口頭叁昧。意指行者但襲取文字語言,說禅說道,而不真實下工夫修持。後轉指一般人不身體力行,僅于口頭說說而已。菜根譚中即有“講學不尚躬行,爲口頭禅”一語。又現今通常指某人言談間所愛用之習慣語。[禅關策進筠州黃檗運禅師示衆條]
(雜語)謂不能領會禅理。但襲取僧家敷淺之常語。資爲談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