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334 条与“般若”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9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45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般若 般若部 般若船 般若锋 般若会 般若经 般若论 般若时 般若寺 般若塔 般若汤 般若头 般若学 般若字 大般若 二般若 共般若 萨般若 三般若 深般若 五般若 八部般若 般若跋摩 般若灯论 般若多罗 般若佛母 般若羯罗 般若金刚 般若经典 般若拘罗 般若毱多 般若流支 般若菩萨 般若三昧 般若十利 般若淘汰 般若提婆 般若威力 般若无知 般若心经 般若之夕 般若转教 不共般若 达磨般若 大般若会 大般若经 二种般若 方便般若 观照般若 光赞般若 境界般若 眷属般若 六喻般若 梦行般若 摩诃般若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 提云般若 文字般若 五部般若 五种般若 相似般若 转读般若 般若波罗密 般若波罗蜜 般若道行经 般若二种相 般若观自在 般若经十喻 般若理趣分 般若理趣经 般若理趣释 大般若供养 大般若转读 大品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 放光般若经 佛母般若经 佛性与般若 金刚般若经 金刚般若论 仁王般若经 十六会般若 实相般若经 文殊般若经 小品般若经 智门般若体 转大般若经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手 般若从进禅师 般若尽净虚融 般若敬遵禅师 般若启柔禅师 般若善端禅师 般若十六善神 般若十种利益 般若友蟾禅师 般若斫羯啰轨 二般若(二) 二般若(三) 二种般若庄严 金刚般若经疏 瞿昙般若流支 摩诃般若心经 三般若(二) 三昧父般若母 般若波罗蜜多藏 般若波罗蜜多咒 般若波罗蜜菩萨 般若沙弥佛教史 金刚般若集验记 摩诃般若波罗蜜 仁王般若念诵法 仁王般若五坛法 胜天王问般若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实相般若波罗密经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说摩诃般若经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 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 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 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五处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般若灯论(十五卷有序)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初分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密多经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二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六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三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四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五分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 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密经 光赞般若波罗密经(十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密多经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五卷)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三十卷) 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七卷)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放光般若波罗密多经(三十卷)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有跋)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九颂精义论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与波罗蜜多与智波罗蜜多差别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密多菩萨经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四卷)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八那伽室利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九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七曼殊室利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般若理趣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道行般若波罗密经(十卷 有道安序)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大明观想仪轨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释(三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十卷 有僧睿序)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般若(唐醴泉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批注(前有洪武御制序)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二净戒波罗密多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六般若波罗密多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三安忍波罗密多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四精进波罗密多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五静虑波罗密多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一布施波罗密多分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密经(三卷今作二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颂(七十七偈)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前有晁说之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集注(一卷 前有御制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卷 有代宗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连珠记(一卷或作二卷)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释(四卷今作二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亦名金刚能断般若)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批注(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师蕴(宋天台山般若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 (二十五卷或作十四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密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 大般若经(Mahaprajna-paramita-sutra) 怀迪(般若力,善部末摩)(唐罗浮山石楼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收起
阅藏知津 【325】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批注(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僧如卺奉  诏同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326】师蕴(宋天台山般若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释师蕴。金华人也。厥性真率不好封植。遇事属情有多讦直。梁龙德中与德韶禅师结侣遐征。游访名师胜境。至于北代清凉山冥心巡礼。后登苍梧野陟祝融峰。然韶师或随或否。回于浙来还栖息韶师法会。其为人也稠人广众往往滑稽。有好戏噱者则狎之胶漆如也。故高达之者置之于度外矣。唯韶师默而识之。谓人曰。蕴公痴狂吾不测其边际焉。因有疾求僧作忏悔文。诵经及密咒。各论几百藏为度。方知其密持之不懈。尝谓道友曰。吾生无益于人欲投宴坐峰不然石梁下。所愿早预贤圣之俦也。其道友多沮其计。以开宝六年七月内无疾坐终。如入禅定。时炎蒸停尸二七日。身无欹侧窍无气秽。及迁神座就寺之东隅阇维。煨烬中收舍利外舌根不坏。灰寒拾之如红芙蕖色。柔软可怜。或曰。伊僧别无奇异。此物偶存。乃重燔爇其舌。随同火色。迟久还如莲叶。遂议结小塔于寺中缄藏。后有不信者。重烧锻凡数十过矣。蕴生不言姓氏年齿。人以貌取之。则年八十余矣。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327】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释本经字句,理趣,种种表法义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阅藏知津 【328】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 (二十五卷或作十四卷)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共三十二品,亦同道行,而文畅顺。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阅藏知津 【329】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第一明五菩萨现威德(分为五方)。第二建立曼荼罗轨仪。第三入道场轨仪(分为十科)。第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第五明陀罗尼观想布字轮。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阅藏知津 【330】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密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十方如来云集,劝请大毗卢遮那如来说根本无性般若波罗密门。妙吉祥亦现神通,化十六大菩萨,围绕世尊,劝请说法。佛遂为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三摩地,八解脱,九次第定,六念,十分位,十自在,十波罗密多,十地,四梵行,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一切入法空性平等般若波罗密多教,及说诸大明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中国百科全书 【331】般若经(Mahaprajna-paramita-sutra)

  Daborejing

  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传译经过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竺佛朔与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后题《道行般若经》)10卷(相当此经第四会),世称“小品般若”。旋有三国吴支谦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原题《明度经》)6卷,康僧会别译成《吴品经》5卷(今佚)。另有竺法护译成《光赞般若波罗蜜经》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20卷(相当于此经的第二会)。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六年(404)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和《金刚般若经》等。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二年(509)译出《金刚般若经》1卷(相当此经的第九会)。直至唐代,玄奘才于龙朔三年(663)收集并编纂成全部《大般若经》十六会。故此经乃集诸部般若之大成。嗣后施护又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译出《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25卷。此经早有藏译,但与汉译的名称并不一致;汉译第十一会至第十六会中顺序所说六波罗蜜多,在藏文大藏经中只列前五波罗蜜多,单独编成《五波罗蜜多经》一书。

  主要内容  全经分四处(指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的四个处所)十六会(16次集会)。前五会文异义同,均为对般若教义全面系统的叙述。第六会至第九会,撮取大部般若之精要,说无所得空的法门义理。第十会为佛对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带有密教的色彩。最后六会,依次谈六度(即六波罗密多)。全经文辞典雅畅达,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此经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它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是存在的。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另外,此经认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们通过修行的六种方法(六度),可以获得解脱。

  影响  此经在印度甚为流行。其中第二会繁简适中,流传更广。中观派创始人龙树曾疏释此经而撰成《大智度论》,以阐述此经所显性空实相之理。而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弥勒,相传也总摄此经之义而撰成《现观庄严论》,以阐述此经所示实践行证之道。其后无著、世亲又疏释此经第九会,各自撰成《金刚般若经论》。陈那则依此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综述此经要旨。此外,龙树、提婆所撰《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书,也都是发挥此经义旨,弘扬大乘般若性空教义之作。于此可见此经在印度流行的盛况。在中国,从《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译出之后,中经卫士度、帛法祚、支孝龙、康僧渊、支敏度、竺道潜、竺法温、支遁等传写讲述,般若之学逐渐流行。东晋道安在襄阳讲《放光般若经》,并撰制注解文记,发扬此经奥义。当时弘扬般若的尚有于法开、竺法温、竺昙壹、于道邃等。当时他们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所谓般若学的六家七宗。迨后秦鸠摩罗什广译“大品”、“小品”、《金刚般若》及《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其弟子僧叡、僧肇等竞造章疏,般若之学的研习达到高潮,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基础理论,并影响到隋唐有关宗派。其中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典籍,直接沿袭此经传统;此经第九会“金刚能断分”的异译本《金刚般若》,成为禅宗传心的法本;天台宗以此经为观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为“通教”。可见眦经在大乘佛教中影响之深远。

  此经提要的撰述,现存的有宋大隐《大般若经关法》6卷,明智旭《阅藏知津》中有关此经提要8卷,清葛(  )  
  《大般若经纲要》10卷,近代欧阳竟无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叙》4卷等。(田光烈)

历代名僧辞典 【332】怀迪(般若力,善部末摩)(唐罗浮山石楼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释怀迪。循州人也。先入法于南楼寺。其山半在海涯半连陆岸。乃仙圣游居之灵府也。迪久探经论多所该通。七略九流粗加寻究。以海隅之地津济之前。数有梵僧寓止于此。迪学其书语自兹通利。菩提流志初译宝积。召迪至京证义。事毕南归。后于广府遇一梵僧赍多罗叶经一夹。请共翻传勒成十卷。名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后因南使附经入京。即开元中也。又干元元年有罽宾三藏般若力。中天竺婆罗门三藏善部末摩。个失密三藏舍那。并慕化入朝。诏以力为太常少卿。末摩为鸿胪少卿。并员外置放还本土。或云各赍经至。属燕赵阻兵不遑宣译。故以官品荣之。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333】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

大兴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刚依释略序
  述金刚菩萨名义表法之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中国百科全书 【33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1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田光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