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指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而言。
(一)凡二卷。唐代曹溪六祖慧能述。又稱金剛經注解、金剛經口訣、六祖解義、六祖口訣。收于卍續藏第叁十八冊。乃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經之注釋書。卷首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卷上由第一法會因由分至第十一無爲福勝分,卷下由第十二尊重正教分至第叁十二應化非真分。序中指出,所謂金剛即佛性,般若即大智慧,波羅蜜即到彼岸、離生滅相,而經則爲成佛之道;欲使衆生遠離生滅之相,破除謬想愚癡,以達涅槃妙境而得大智慧,故說成佛之道。所述詞句簡明而易解。
(二)凡二卷。清代徐槐廷述。收于卍續藏第九十二冊。乃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經之注釋書。書之內容,首爲黃樂之序、徐槐廷述金剛經源流;其次列舉彙纂引用書目、誦經要法六則;再次以注、論、講叁段分釋本文,“注”以解釋經文中之字句,“論”以辨析論斷經文之精要,“講”則仿效如來之口氣以演發金剛般若之大義;末爲彙解、總解,謂金剛經爲佛祖傳心秘旨,以清淨爲體,發心爲用,而以如如不動爲究竟。
全一卷。又稱金剛般若經鸠異。唐代段成式撰。收于卍續藏第一四九冊。所謂“鸠異”,即彙集遺逸異說者。全書收錄唐代中期以降,張齊丘、王孝廉等僧俗二十一人受持金剛經之靈驗譚,並仿“金剛經靈驗記叁卷”之形式而成,著于開成元年(836)。爲研究唐代中期有關金剛經信仰之重要資料。
指金剛經中六種顯示人類色身爲空、無常之譬喻。即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等,此六種事物皆于瞬間生起又消失,故以之比喻人身之遷流變化無實。金剛經(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參閱“譬喻”6809)
(名數)金剛經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四卷。又稱金剛般若經義疏、金剛般若疏。隋代吉藏撰,約成書于文帝開皇九至十七年(589~597)。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叁冊。全書分爲十科,前九科闡述金剛經要意,第十科隨文注解。所述旁征博引,極爲詳盡。
凡二卷。唐代窺基撰。全稱金剛般若經贊述。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叁冊。乃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經之注釋書。玄奘譯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九會“能斷金剛波羅蜜多經”與上述羅什所譯,爲同本異譯。而窺基雖爲玄奘門下,卻依用羅什之金剛般若經,此可謂異例;本書乃以法相宗之立場,而注釋般若空觀;就此而言,堪爲一重要之注釋書。
(明王)胎藏界之叁部各有軍荼利明王,金剛部之軍荼利名金剛軍荼利。在金剛手院。又,佛部之軍荼利名甘露軍荼利,或金剛軍荼利。在蘇悉地院。見甘露條附錄。梵Vajra-Ku&ndotblw;&ddotblw;al&imacron;。
金剛利,梵名Vajra -ti^ks!n!a ,音譯縛日啰底乞灑拏。西藏名 Rdo-rje-ral-gri。又稱金剛受持菩薩。別名摩诃衍菩薩、摩诃器杖菩薩、文殊師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甚深菩薩、金剛覺菩薩。(一)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之一,十六大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西方月輪中無量壽如來之右方。由此尊之加持,能以般若波羅蜜之劍,斷自他無量雜染結使諸苦。密號般若金剛、除罪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不同,于成身會,種子爲窛(dham!),爲大空法界智之義;叁昧耶形爲利劍;形像爲身呈金色,左手持花,花上有箧,右手持利劍;真言爲“唵 縛日啰 底乞瑟拏 淡”。于叁昧耶會,種子爲斱(da),爲不取不舍中道妙慧之義;真言爲“耨佉 砌那”。于供養會,形像爲兩手持蓮,蓮上有利劍;真言爲“唵 薩縛怛他孽多 缽啰枳惹 波羅蜜多 避 涅賀隸 薩都薩都努弭 摩诃具沙努霓 淡”。此菩薩爲無量壽如來下轉攝取之身,表征以智慧之利劍給與衆生之德。身爲金色,示佛智成滿之相,左手之梵箧,示定中存佛智;右手之利劍,示佛智猛利、斷惑除障。[金剛頂經卷一、大教王經卷叁(施護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卷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
(二)爲仁王般若經所舉五大力菩薩中西方之尊。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護國。劍表能斷自他俱生之障。
(菩薩)Vajrat&imacron;ks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主如來之智德,標斷一切之苦,以劍爲叁昧耶形。秘藏記末曰:“金色,左手華上有箧,右手持利劍,由結金剛藏劍故,彼能斷一切苦。”聖位經曰:“毗盧遮那佛,于內心證得金剛劍般若波羅蜜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劍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此菩薩與文殊菩薩異名同體。其教令輪身爲六頭六手六足之大威德明王,即無量壽如來之忿怒身也。新譯仁王經下曰:“西方金剛利菩薩摩诃薩,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同儀軌上曰:“言金剛利者,如彼經雲,文殊師利菩薩也。(中略)手持金剛劍者,示其所作能斷自他俱生障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金剛,手臂頭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
爲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之一,四攝菩薩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外院方壇之北方。又稱遍入菩薩、攝入菩薩、召入菩薩。密號解脫金剛、歡喜金剛,種子爲溭(hoh!),一切歡喜之義。
此尊之叁昧耶形、真言,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中,叁昧耶形爲金剛鈴;形像爲身呈青色,左手握拳置于腰前,右手伸拇指、食指,余指彎屈,置于胸前;真言爲“唵 縛日啰吠舍 斛”。于叁昧耶會,叁昧耶形爲蓮花上之叁股鈴,真言爲“健吒 惡惡”。于微細會,形像爲兩手各持金剛鈴。此尊象征確實攝取衆生而歡喜雀躍,猶如漁夫捕獲魚蝦時,歡喜而振鈴。
金剛鈴菩薩之梵名爲Vajra^ves/a ,音譯縛日啰吠舍。西藏名Rdo-rje-dbab-pa 。然梵語a^ves/a 爲“遍入”之義而無“鈴”之義,金剛頂經卷二即將 Vajra^ves/a 譯作“堅金剛入”。又金剛鈴之正確梵語應爲叁昧耶會之真言中的 vajra-gan!t!a^。[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菩薩)Vajragh-anta,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手執鈴以標大日如來警醒迷有情之德。又標歡喜。秘藏記末曰:“青色,取鈴。”聖位經曰:“毗盧遮那佛,于內心證得般若波羅蜜金剛鈴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鈴菩薩形,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鈴契故,能生歡喜。”
(術語)叁種金剛叁昧之一。見金剛叁昧條。
(印相)結安置諸尊之金剛輪壇(即曼荼羅)之印明也。有大小二種。
金剛鬘,梵名Vajra -ma^la ,音譯縛日啰摩犁。西藏名Rdo-rje-h!phren%-ba 。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之一,內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中央大月輪中之西南隅。系大日如來爲供養寶生如來而流出之身,寶生如來司掌福智萬行之德,故以金剛寶鬘璎珞供養之。密號妙嚴金剛,表示華鬘莊嚴之義。
此尊之種子、形像,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種子爲竨(trat!),如如無垢無高下之義;叁昧耶形爲金剛寶鬘;形像爲身呈白黃色,天女形,二手執華鬘橫于胸前;印相爲二拳系鬘,自額部垂至頂後;真言爲“
唵 縛日啰 摩黎 怛啰吒”。[金剛頂經卷二、大教王經卷四、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菩薩)Vajram&amacron;lin,金剛界內四供養菩薩之第一。是爲由中央大日如來供養南方寶生如來心中流出之華鬘叁摩地女菩薩也。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鬘契故,得美妙容色。”聖位經曰:“毗盧遮那佛于內心證得金剛華鬘菩提分法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華鬘天女形菩薩,住毗盧遮那佛西南隅月輪。”
(經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之略名。
(經名)金剛叁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