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五十四卷五頁雲:複次雲何諸蘊次第?謂說差別。此複五種應知。一、生起所作。二、對治所作。叁、流轉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生起所作者:謂眼色爲緣,能生眼識。乃至意法爲緣,能生意識。此中先說色蘊;次說識蘊;此則是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所生。故次經言:叁和故觸;觸緣受等。是名諸蘊生起所作宣說次第。對治所作者:爲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謂于不淨計淨顛倒,于苦計樂顛倒,于無我計我顛倒,于無常計常顛倒。此中先說色蘊;次說受蘊;次說識蘊;後說想行二蘊。是名對治所作宣說次第。流轉所作者:根及境界爲依止故;于現法中,由二種蘊,受用境界,起諸雜染。謂領納境界及彩畫境界。由一種蘊,造作一切善不善業。于後法中,起生老等一切雜染。一是所染;故最後說。住所作者:由四識住及識,次第而說。是名住所作。安立所作者:謂諸世間、互相見已;先了其色。是故先立色蘊。次由受蘊,知彼進退,或苦或樂。是故次立受蘊。次由想蘊,知彼如是名,如是類,如是性等。是故次立想蘊。次由行蘊,知彼如是愚癡,如是聰睿。是故次立行蘊。後由識蘊,安立內我。謂于諸蘊中,安立所了有苦有樂,隨起言說及愚智等。是名諸蘊安立所作宣說次第。又複依止我衆具事及我事故;應知諸蘊宣說次第。謂我依身;于諸境界,受用苦樂,于己于他,隨起言說,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性等。此之二種,依法非法,方得積集。如是應知我衆具事。當知最後蘊是我事。
二解 顯揚五卷十四頁雲:複由余五因緣,建立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對治故。叁、由流轉故。四、由識住故。五、由顯了故。由生起故者:如經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乃至緣意及法,意識得生。此中初說色蘊,次說識蘊。此二種蘊,是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經說:叁事合故觸。觸爲緣故,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緣,說諸蘊次第。由對治故者: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四顛倒者:一、于不淨計淨顛倒。二、于苦計樂顛倒。叁、于無常計常顛倒。四、于無我計我顛倒。此中先說色蘊,次後受蘊,次後識蘊,最後想行二蘊。如是由對治故說諸蘊次第。由流轉故者:諸根境界爲所依故;能起二蘊,謂領納境界及彩畫境界。由此因緣,能起受用現法境界諸惱亂法,及能造作善不善業。由此因故,能感後世生等苦惱。識蘊一種,是所惱亂;故最後說。由識住故者:謂四識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識。由顯了故者:謂見補特伽羅已;先記識其色。是故先說色蘊。次由受蘊,顯彼貴賤苦樂。次由想蘊,顯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次由行蘊,顯彼如是愚癡,如是聰慧。後由識蘊,顯彼內我差別。謂于前諸蘊中所記識者,有苦樂者,所言說者,愚癡聰慧者。是名由顯了故說諸蘊次第。
叁解 俱舍論一卷十七頁雲:如是已說諸蘊廢立,當說次第。頌曰:隨麁染器等,界別次第立。論曰:色、有對故;諸蘊中麁。無色中麁,唯受行相。故世說我手等痛言。待二想麁。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行麁過識。貪瞋等行,易了知故。識最爲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由此隨麁,立蘊次第。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于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複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此及前叁,皆染汙識。由此隨染、立蘊次第。或色、如器。受、類飲食。想、同助味。行、似廚人。識、喻食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或隨界別,立蘊次第。謂欲界中,有五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了。叁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第一有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此卽識住。識住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蘊次第如是。由此五蘊,無增減過。卽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于諸行中,相麁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 - 朱芾煌
謂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的人身是虛妄不實的,因爲當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 - 陳義孝編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 - 陳義孝編
色、受、想、行、識爲五蘊。
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名五蘊皆空。
- 梵心居士編
據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一載,一切衆生皆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聚而成身,此五蘊即爲真如實相之理,故稱五蘊實相。即:(一)色蘊實相,謂色是質礙幻色,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故稱色蘊實相。(二)受蘊實相,謂受是六根幻受,實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故稱受蘊實相。(叁)想蘊實相,謂想是緣思幻想,實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故稱想蘊實相。(四)行蘊實相,謂行是造作幻行,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故稱行蘊實相。(五)識蘊實相,謂識是分別幻識,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識而明真空,故稱識蘊實相。
[出大般若經]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也。蘊者積聚之義。謂由積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實相者。真如無妄之理也。即此五蘊而是實相之理。故名五蘊實相也。一色蘊實相色即質礙之義。謂色是質礙幻色。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蘊實相。(梵語般若。華言智慧。)二受蘊實相受即領納之義。謂受是六根幻受。實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是名受蘊實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叁想蘊實相想即思想之義。謂想是緣思幻想。實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 - 明·一如等 撰
(術語)叁世間之一。舊譯曰五陰世間,五衆世間。十界五蘊各各差別之謂也。
全一卷。又作粗釋體義論、五蘊論。印度世親造,唐代玄奘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小乘佛教以蘊、處、界等叁科分類諸法,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大乘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屬法相宗瑜伽十支論之一。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安慧有大乘廣五蘊論(日照譯),即廣此論而作。[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卷九、佛家名相通釋(熊十力)]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對治叁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印度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全一卷。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爲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中的粗釋體義支。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爲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受、想心所的四十九心法,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 - 于淩波居士著
集異門論一卷十二頁雲:罪、謂五部五蘊罪。何等爲五?一者、他勝。二者、衆余。叁者、墮煮。四者、對首。五者、惡作。 - 朱芾煌
法界次第雲:“名色開之爲五陰。”所以開爲五陰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爲四,心對色合爲五也。此五通稱爲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爲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爲陰。大乘廣五蘊論名五蘊,蘊者集聚之義,謂衆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複因此身,積聚有爲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翻譯名義雲:“積聚有爲,蓋覆真性也。”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一、色蘊 有形質礙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名色蘊者,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也。但如論所雲: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一、雲何四大種 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二、雲何四大所造色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
一、雲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茲略不釋。
二、雲何色 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
叁、雲何聲 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四、雲何香 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
五、雲何味 謂舌之境,甘、酸、堿、辛、苦、淡等。
六、雲何觸一分 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七、雲何無表色等 謂有表業,叁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二、受蘊 領納所緣名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俱境既有違順非違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樂不苦不樂之異也。名受蘊者,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也。但如論雲:雲何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受謂色之領納也。
叁、想蘊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爲六想也。名想蘊者,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如論雲: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
四、行蘊 遷流造作名行。行有六種,謂于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名行蘊者,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但如論雲: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一、雲何余心法 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見、疑,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叁是遍行,五是別境,十一爲善,六爲煩惱,余是隨煩惱,四爲不決定。
一、雲何爲觸至嗔,茲略不釋。
二、雲何慢 慢有七種,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叁、雲何無明 謂于業果及谛寶無智爲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四、雲何見 見有五種: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一、雲何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隨執爲我,或爲我所,染慧爲性,即于此中,見一見常,異蘊有我,蘊爲我所等。
二、雲何邊執見 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執爲常,或執爲斷,染慧爲性。
叁、雲何邪見 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爲性。
四、雲何見取 謂于叁見及所依蘊,隨計爲最爲上爲勝爲極,染慧爲性。
五、雲何戒禁取 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爲清淨爲解脫爲出離,染慧爲性。
五、雲何疑至伺,茲略不釋。
二、雲何心不相應行 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複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五、識蘊 了別所緣之境名識。名識蘊者,謂于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如論雲: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爲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蘊┤ │色(顯色、形色、表色等)
│ │ │聲(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 └四大所造色┤香(好香、惡香、平等香)
│ │味(甘、醋、堿、辛、苦、淡)
│ │觸一分(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 └無表色等(有表業、叁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
│受蘊……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
│想蘊
│
│ ┌叁遍行……觸、作意、思
五蘊┤ │五別境……欲、勝解、念、叁摩地、慧
│ │十一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
│ │ 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
│ │ ┌貪、嗔、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
│ ┌余心法┤六煩惱┤ 增上慢、卑慢、邪慢)
│ │ │ └無明、見(薩加耶見、邊燭見、邪見、
│ │ │ 見取、戒禁取執疑
│行蘊┤ │ ┌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
│ │ │二十隨煩惱┤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
│ │ │ └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 │ └四不決定……惡作、睡眠、尋、伺
│ └心不相應行……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
│ 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
└識蘊……六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染汙意、阿賴耶識 - 明·楊卓
(經名)一卷,唐義淨譯。初爲五比丘說苦空無常之義。亦出雜阿含經第二卷。
唐大薦福寺沙門義淨譯
初爲五比丘說苦空無常義,亦出雜阿含第二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經名)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對于五陰而說沫泡焰蕉幻之五喻。亦出雜阿含經第十卷。
安慧菩薩造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诃羅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大乘廣五蘊論》。廣五蘊論是世親大乘五蘊論的注釋本,大唐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譯。《大乘五蘊論》在大正藏中占兩頁的位置,全文叁千余字。而廣五蘊論全文七千字。廣論和五蘊論兩者內容大同小異,而廣論較五蘊論詳盡的多。 - 于淩波居士著
瑜伽六十六卷十頁雲:複次應知五蘊,名色所攝。所以者何?由彼彼處,增長可得;手塊等觸,卽便變壞。是故色蘊,說名爲色。其余四蘊,由種種名,施設勢力。由種種名,施設爲依,多分于其彼彼所緣,流轉趣向。是故如是四無色蘊,說之爲名。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