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供养的方法。 - 陈义孝编
(一)营办物资以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师长、亡者等之法会,称为供养会。
(二)为密教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四会,位于中央之右方,相当于四种曼荼罗中之羯磨曼荼罗。又称大供养会、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金刚事业曼荼罗。此会共包括七十三尊,即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养、四摄、贤劫十六尊、外金刚部二十天等。诸尊以宝冠、华鬘等供养大日如来,并相互展现供养之仪。各尊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莲花,花上置三昧耶形,以表示内外相互供养之仪相。诸尊之形像,于现图曼荼罗中,仅有四波罗蜜呈女子形像,其余诸尊均作男子形;另于五部心观之图像中,则诸尊皆呈女子形。又于此会之曼荼罗中,共有菩提心、灌顶、法、事业等四种供养。[宋译教王经卷八](参阅“金刚界曼荼罗”3547 )
(三)为密教金刚界修法中,曼荼罗各会各别而修时之一个节段。又称大供养会。修法之时,先于三昧耶会结诵三十七尊之内证本誓,更于此供养会中举出本誓之标帜,而行“自他平等”之供养以长养圣胎。自他平等之供养即自供养与他供养两种并行。自供养乃行者供养自心中本觉之诸如来,依此新薰之力,速疾照破无明,以修显本有之光明。他供养则供养过去已成之诸佛及一切众生。盖供养过去已成之诸佛,可藉其加持护念之力而满足行者自证之行;供养一切众生(即未来之佛),则可令彼等速疾发菩提心,而满足行者化他之行。
此外,此会之尊可分为能供养与所供养之尊,于此凡有三说:(一)以大日如来、四波罗蜜为所供养,而以十六大菩萨等为能供养。(二)仅以心王大日如来为所供养,而以金刚萨埵以下之诸尊为能供养。(三)以行者结诵印明为能供养,而以曼荼罗之三十七尊为所供养。[略出念诵经卷三、莲华部心仪轨]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一。示诸尊以宝冠华鬘等供养本师大日如来之相。四曼中羯磨曼荼罗也。有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四摄,贤劫十六尊,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七十三尊。见九会曼荼罗条。
梵语haviryajn~a。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动植物供奉天神与祖先之各种祭祀仪式之总称。共分七种:(一)置火礼(梵Agnyadheya ),新婚夫妇于结婚满月日举行。(二)火祭(梵Agnihotra ),每日早晚两次,投牛酪及其他供物于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等三火中。(三)新月满月祭(梵Dars/apu^rn!ama^sa ),为供养祭中最大之祭典,通常在相当于我国农历之正月十六日举行。(四)初穗祭(梵A^gra -yan!es!t!i ),又作新尝祭。以时令之作物供养天神或祖先,如秋季献米,春季或雨季献麦,夏季献竹。(五)四月祭(梵Ca^turma^sya ),每四个月举行一次,春分为一切神祭,雨季为伐楼拿祭,秋分为娑迦祭。(六)供兽祭(梵Ni^dhapas/u -bandha ),向因陀罗、阿耆尼、苏利耶、生主等奉献羝羊供物。(七)塞达罗摩尼祭(梵Sautra^man!i ),主要对苏达罗曼(梵Su^traman ,即因陀罗)献祭,兼祭双马童(梵As/vin 辩才天梵Sarasvati^ )。
(杂名)依观佛三昧海经十(念十方佛品)所记奉献香华时之发愿文而作者。于法会之式为供养文讽咏之。见鱼山集略。
又作供养云海。有三义:(一)比喻加持一供养物,即为加持无量之供养物。(二)比喻供物之数量无限,多如云海。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九○中):“现种种身语意,兴种种供养云;以无尽大愿,广修诸度。”(三)谓诸菩萨兴起种种云,如一切摩尼宝花云、一切莲花妙香云等,以供养如来,称为供养云。[八十华严经卷五世主妙严品、大日经供养法疏卷下]
(杂名)劝募供养物者。与化主同。见象器笺七。
“前供养”之对称。密教修法时,于本尊加持、散念诵之后,供养六种供具,称为后供养。通常前供养乃供养修得之尊,后供养则供养性德之尊。行事供养(办备供物而供养之,为理供养之对称)时,系将列于行者左方坛上之供具供养之。此乃沿袭自印度宴客之作法,印度之习俗,每宴请宾客,宾客欲告别时,主人必再度劝馔;依此,佛教乃有后供养之作法。[准提陀罗尼经、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
书写经典送人,或书写经毕,欲置入经藏时所行之法会。又作开题供养、书写供养、一切经供养。又经属三宝中之法宝,供养经即供养法宝。经供养法会时,须唱诵如下誓言(大九·三六上):“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我国最早举行经供养者,乃南朝梁武帝大通五年(531 )二月,武帝幸临同泰寺,开金字般若波罗蜜经题,特设道俗五万余人之无遮大会,其时皇太子并奉嚫五经及七宝经函以行供养;此一行事遂成后世经供养之起源。[法华经卷四劝持品、佛祖统纪卷三十七]
(行事)不限何经,书写之,为作佛事。谓为经供养。供养经之义。经者属于三宝中之法宝。供养经者,即供养法宝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随求陀罗尼经记书随求陀罗尼,系于病比丘之颈,大减病苦,死后虽坠地狱,亦依咒力而消灭罪障,生于天而成随求即得天子。
书写经文以做佛事。经属于三宝中之法宝,故经供养是供养法宝。 - 陈义孝编
是供养法宝,撰写经文以做佛事,印经流传为法供养,亦称法布施。
- 梵心居士编
“后供养”之对称。指密教修一座行法时,于入我我入(如来之三密入于我,我之三业入于如来,即观行者之三业与本尊之三密互相融会而为一体)、正念诵等之前,供养六种供具。依深秘作释,前供养乃供养修得之尊,后供养则供养性德之尊。行事供养(办备供物而作供养,为理供养之对称)时,系供养行者右方坛上之供具;若四面办备六种供具时,则供养左、右及本尊等三面之供具。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为普贤行愿疏所举三种供养之法。即:(一)财供养,以世间财宝及种种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诸佛菩萨。(二)法供养,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三)观行供养,依中道妙观,观于一念之心,具足三谛之法,无有缺减,众生、诸佛平等不二,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念念观之,即是供养诸佛菩萨。(参阅“供养”3065)
(名数)见供养条。
[出普贤行愿疏] 一财供养谓以世间财宝。及以种种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诸佛菩萨。是名财供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法供养谓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是名法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三观行供养谓依中道妙观。观于一念之心。具足三谛之法。无有缺减。众生诸佛。平等不二。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念念观之。即是供养诸佛菩萨。是名观行供养。(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 明·一如等 撰
为供养佛之最殊胜方法。乃菩萨十种供养之一。胜供养又有三种方法: (一)专设种种供养,(二)以纯净信心供养,(三)以回向心设供养。[菩萨地持经卷七、菩萨地持方便处供养习近无量品、大乘义章卷十四](参阅“供养”3065)
又作事供。为“理供养”之对称。即于坛上置放涂香、花鬘等为供养物,依三密之加持力,一捻香、一轮花等得以周遍法界,供养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其中,涂香,表示清净之义,谓涤净菩提心中戏论之垢,灭除生死之热恼;花,表示净心之种子于大悲胎藏中开敷万行。又一轮花、一盏灯等,悉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性起之法,亦即悉以六大为其体性。[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供养品、大日经疏卷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