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供養的方法。 - 陳義孝編
(一)營辦物資以供養佛、法、僧,及父母、師長、亡者等之法會,稱爲供養會。
(二)爲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四會,位于中央之右方,相當于四種曼荼羅中之羯磨曼荼羅。又稱大供養會、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金剛事業曼荼羅。此會共包括七十叁尊,即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養、四攝、賢劫十六尊、外金剛部二十天等。諸尊以寶冠、華鬘等供養大日如來,並相互展現供養之儀。各尊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蓮花,花上置叁昧耶形,以表示內外相互供養之儀相。諸尊之形像,于現圖曼荼羅中,僅有四波羅蜜呈女子形像,其余諸尊均作男子形;另于五部心觀之圖像中,則諸尊皆呈女子形。又于此會之曼荼羅中,共有菩提心、灌頂、法、事業等四種供養。[宋譯教王經卷八](參閱“金剛界曼荼羅”3547 )
(叁)爲密教金剛界修法中,曼荼羅各會各別而修時之一個節段。又稱大供養會。修法之時,先于叁昧耶會結誦叁十七尊之內證本誓,更于此供養會中舉出本誓之標幟,而行“自他平等”之供養以長養聖胎。自他平等之供養即自供養與他供養兩種並行。自供養乃行者供養自心中本覺之諸如來,依此新薰之力,速疾照破無明,以修顯本有之光明。他供養則供養過去已成之諸佛及一切衆生。蓋供養過去已成之諸佛,可藉其加持護念之力而滿足行者自證之行;供養一切衆生(即未來之佛),則可令彼等速疾發菩提心,而滿足行者化他之行。
此外,此會之尊可分爲能供養與所供養之尊,于此凡有叁說:(一)以大日如來、四波羅蜜爲所供養,而以十六大菩薩等爲能供養。(二)僅以心王大日如來爲所供養,而以金剛薩埵以下之諸尊爲能供養。(叁)以行者結誦印明爲能供養,而以曼荼羅之叁十七尊爲所供養。[略出念誦經卷叁、蓮華部心儀軌]
(術語)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一。示諸尊以寶冠華鬘等供養本師大日如來之相。四曼中羯磨曼荼羅也。有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賢劫十六尊,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七十叁尊。見九會曼荼羅條。
梵語haviryajn~a。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以動植物供奉天神與祖先之各種祭祀儀式之總稱。共分七種:(一)置火禮(梵Agnyadheya ),新婚夫婦于結婚滿月日舉行。(二)火祭(梵Agnihotra ),每日早晚兩次,投牛酪及其他供物于家主火、供養火、祖先祭火等叁火中。(叁)新月滿月祭(梵Dars/apu^rn!ama^sa ),爲供養祭中最大之祭典,通常在相當于我國農曆之正月十六日舉行。(四)初穗祭(梵A^gra -yan!es!t!i ),又作新嘗祭。以時令之作物供養天神或祖先,如秋季獻米,春季或雨季獻麥,夏季獻竹。(五)四月祭(梵Ca^turma^sya ),每四個月舉行一次,春分爲一切神祭,雨季爲伐樓拿祭,秋分爲娑迦祭。(六)供獸祭(梵Ni^dhapas/u -bandha ),向因陀羅、阿耆尼、蘇利耶、生主等奉獻羝羊供物。(七)塞達羅摩尼祭(梵Sautra^man!i ),主要對蘇達羅曼(梵Su^traman ,即因陀羅)獻祭,兼祭雙馬童(梵As/vin 辯才天梵Sarasvati^ )。
(雜名)依觀佛叁昧海經十(念十方佛品)所記奉獻香華時之發願文而作者。于法會之式爲供養文諷詠之。見魚山集略。
又作供養雲海。有叁義:(一)比喻加持一供養物,即爲加持無量之供養物。(二)比喻供物之數量無限,多如雲海。大日經疏卷一(大叁九·五九○中):“現種種身語意,興種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諸度。”(叁)謂諸菩薩興起種種雲,如一切摩尼寶花雲、一切蓮花妙香雲等,以供養如來,稱爲供養雲。[八十華嚴經卷五世主妙嚴品、大日經供養法疏卷下]
(雜名)勸募供養物者。與化主同。見象器箋七。
“前供養”之對稱。密教修法時,于本尊加持、散念誦之後,供養六種供具,稱爲後供養。通常前供養乃供養修得之尊,後供養則供養性德之尊。行事供養(辦備供物而供養之,爲理供養之對稱)時,系將列于行者左方壇上之供具供養之。此乃沿襲自印度宴客之作法,印度之習俗,每宴請賓客,賓客欲告別時,主人必再度勸馔;依此,佛教乃有後供養之作法。[准提陀羅尼經、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
書寫經典送人,或書寫經畢,欲置入經藏時所行之法會。又作開題供養、書寫供養、一切經供養。又經屬叁寶中之法寶,供養經即供養法寶。經供養法會時,須唱誦如下誓言(大九·叁六上):“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我國最早舉行經供養者,乃南朝梁武帝大通五年(531 )二月,武帝幸臨同泰寺,開金字般若波羅蜜經題,特設道俗五萬余人之無遮大會,其時皇太子並奉嚫五經及七寶經函以行供養;此一行事遂成後世經供養之起源。[法華經卷四勸持品、佛祖統紀卷叁十七]
(行事)不限何經,書寫之,爲作佛事。謂爲經供養。供養經之義。經者屬于叁寶中之法寶。供養經者,即供養法寶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複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衆僧。”隨求陀羅尼經記書隨求陀羅尼,系于病比丘之頸,大減病苦,死後雖墜地獄,亦依咒力而消滅罪障,生于天而成隨求即得天子。
書寫經文以做佛事。經屬于叁寶中之法寶,故經供養是供養法寶。 - 陳義孝編
是供養法寶,撰寫經文以做佛事,印經流傳爲法供養,亦稱法布施。
- 梵心居士編
“後供養”之對稱。指密教修一座行法時,于入我我入(如來之叁密入于我,我之叁業入于如來,即觀行者之叁業與本尊之叁密互相融會而爲一體)、正念誦等之前,供養六種供具。依深秘作釋,前供養乃供養修得之尊,後供養則供養性德之尊。行事供養(辦備供物而作供養,爲理供養之對稱)時,系供養行者右方壇上之供具;若四面辦備六種供具時,則供養左、右及本尊等叁面之供具。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爲普賢行願疏所舉叁種供養之法。即:(一)財供養,以世間財寶及種種上妙諸供養具供養諸佛菩薩。(二)法供養,依佛所說教法,修于衆行,乃至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即是以法供養諸佛菩薩。(叁)觀行供養,依中道妙觀,觀于一念之心,具足叁谛之法,無有缺減,衆生、諸佛平等不二,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念念觀之,即是供養諸佛菩薩。(參閱“供養”3065)
(名數)見供養條。
[出普賢行願疏] 一財供養謂以世間財寶。及以種種上妙諸供養具。供養諸佛菩薩。是名財供養。(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二法供養謂依佛所說教法。修于衆行。乃至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即是以法供養諸佛菩薩。是名法供養。(梵語菩提。華言道。)叁觀行供養謂依中道妙觀。觀于一念之心。具足叁谛之法。無有缺減。衆生諸佛。平等不二。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念念觀之。即是供養諸佛菩薩。是名觀行供養。(叁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 明·一如等 撰
爲供養佛之最殊勝方法。乃菩薩十種供養之一。勝供養又有叁種方法: (一)專設種種供養,(二)以純淨信心供養,(叁)以回向心設供養。[菩薩地持經卷七、菩薩地持方便處供養習近無量品、大乘義章卷十四](參閱“供養”3065)
又作事供。爲“理供養”之對稱。即于壇上置放塗香、花鬘等爲供養物,依叁密之加持力,一撚香、一輪花等得以周遍法界,供養叁世十方一切諸佛。其中,塗香,表示清淨之義,謂滌淨菩提心中戲論之垢,滅除生死之熱惱;花,表示淨心之種子于大悲胎藏中開敷萬行。又一輪花、一盞燈等,悉爲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性起之法,亦即悉以六大爲其體性。[蘇悉地羯啰經卷下供養品、大日經疏卷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