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于無漏心。即出離俗世之菩提道心。成唯識論卷二(大叁一·九上):“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
(術語)謂無漏心也。唯識論二曰:“亦薰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
出離世間的心,亦即無煩惱的無漏心。 - 陳義孝編
(術語)出離世間之淨業也。
指獲得華嚴宗叁乘教之法益。乃相對于一乘教之得“出出世益”而稱。華嚴五教章卷一教義攝益條下(大四五·四八○上):“或唯攝界內機,令得出世益,即以爲究竟。”界內系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華嚴宗主張,獲得叁乘教之法益者,即可出離叁界之迷,而截斷生死之流,故稱出世益。[華嚴五教章指事卷上之末]
(術語)無漏之聖智也。清涼玄談五曰:“世出世智依如來藏。”
(術語)一世界有一佛出世與多佛出世之異議。見佛條附錄。
指超出出世間之一乘法。爲八地以上之諸佛菩薩所證得者。華嚴五教章卷一(大四五·四七七下):“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叁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于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第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已上寄一乘法。”(參閱“出世間”1554)
(術語)超出出世間之法也。叁分菩薩之十地爲叁世間。五教章上曰:“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中,以初二叁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于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第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已上寄一乘法。”
指獲得華嚴宗一乘教之法益。乃相對于叁乘教之得“出世益”而稱。華嚴五教章卷一教義攝益條下(大四五·四八○上):“或攝界外機,令得出出世益,方爲究竟。”界外乃相對于叁界內之凡夫世界,而指諸佛菩薩之淨土。即對已出離叁界之界外根機,宣說一乘之教法,令得無上究竟之法益,稱爲出出世益。又出出世益可分二種:(一)先以叁乘教法,令出離叁界,得出世益,其後宣說叁一和合之教法,令此等“回叁入一”之根機,得出出世益。相當于法華經所說“同教一乘”之攝益。 (二)始終皆以一乘教法饒益之,既令得出世益,亦令得出出世益。亦即令于一乘教法中專致于見聞、解行、證入,而達于圓融之佛果境地,即所謂之“叁生成佛”,此乃華嚴“別教一乘”之攝益。[華嚴五教章指事卷上之末、五教章通路記卷十](參閱“叁生成佛”544)
本懷,意謂初衷。指釋尊出現于此世之本意。直接宣說其出世本意之經典,稱出世本懷經。佛之出世,即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一大事因緣。此一大因緣,稱爲出世大事。如法華經方便品所稱,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而出現于世。天臺宗即依此認爲法華經爲出世本懷經,而以“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爲佛出世之本懷。然諸宗派各有不同之看法,華嚴宗認爲華嚴經爲出世本懷經;淨土宗以“念佛往生”爲出世本懷,而以淨土叁經爲出世本懷經;日本淨土真宗尤以叁經中之無量壽經爲出世本懷經。[舊華嚴經卷叁十叁寶王如來性起品、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五]
(術語)釋迦如來出興于娑婆世界之本意也。聖道門諸家以法華之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爲出世之本懷。因法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故也。又淨土門諸師以無量壽經念佛往生爲出世之本懷。因無量壽經:“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故也。愚案佛之教門有二種:一智慧門,二慈悲門。一攝上智,一度下愚。法華之本懷,在于智門。念佛之本懷,存于悲門。
釋迦如來出現于世的本意。 - 陳義孝編
(術語)佛出生于世之大因緣也,惡業之凡未,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者,由佛加被力,遂得成佛之大因緣也,不外乎佛爲成就之而生于世也。
佛出現于世的大事因緣。 - 陳義孝編
如十一種修品類差別中說。 - 朱芾煌
略稱出世禅。叁種禅(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之一。指發無漏智之禅,共有四種,即:(一)觀禅,有九相、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二)練禅,有九次第定。(叁)薰禅,即獅子奮迅叁昧。(四)修禅,即超越叁昧。[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法華經玄義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
修次第叁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禅。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