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净土论有“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等语,昙鸾于论注释之曰:“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盖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以众生得利益为主题,施利者之力难显,言利他,则表利众生之意,而显与力者。佛建大愿,自成佛而利益众生者,不可不谓为自利利他之意也。
成唯识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卽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卽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卽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 - 朱芾煌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九种。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在做利乐有情的事业中,不欲勤奋行动,只是勤修自利。这种对饶益有情事不欲去行,是第九地义、法、词、辩四无碍解的大障,菩萨入第九地时便能永断。因此说第九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者是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二者辩才自在愚,就是“辩无碍解”,菩萨能善达众生机缘,权宜巧便而为说法。以上所说的四无碍解,唯愚能障,使之不得自在,所以总说为愚。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 于凌波居士著
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页云:云何菩萨安乐种类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五乐所摄。何等五乐?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无恼害乐。如彼卷十九页至二十二页广释。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一卷十五页云:由三因缘,不乐修行利他之行。一、性是下劣种姓故。二、悲微薄故。三、无势力故。 - 朱芾煌
瑜伽三十五卷十八页云:云何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略说应知有五种相。一、无罪相,二、摄受相,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灭相。若诸菩萨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法,或复令他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法,劝勉调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无有罪相。若诸菩萨、能引所有若自若他无染污乐,或众具乐,或住定乐;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能摄受相。若诸菩萨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为利益,非于他世;或有他世能为利益,非于此世;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为利益;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种自利利他,于四法受,随其次第,如应当知。云何名为四种法受?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此四广辩,如经应知。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此他世相。若诸菩萨所有涅盘,及得涅盘世出世间涅盘分法,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寂灭略相。当知此相,望余一切,无上最胜。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六卷六页云:云何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谓诸菩萨、以如正理工巧业处士夫作用、积集财物;卽于如是所集财物,知量受用。又先所造可爱果业异熟果熟,于现法中,受用彼果。又诸菩萨、于诸静虑善回转者、为欲获得现法乐住;于现法中,依此静虑。不为成立利他事故;依此静虑。又诸如来、现法涅盘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能得现法、涅盘诸有为法。是名菩萨现法自利。如诸菩萨现法自利,如是菩萨所化有情,由此获得现法利益;当知卽是现法利他。若于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及无色中,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他。若诸菩萨、于现法中、与喜乐俱,修习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所有善因,及非退分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是名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六卷一页云: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如彼卷一页至六页广释。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六卷七页云:云何毕竟及不毕竟自利利他?谓于欲界,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因若果,及诸异生世间清净,若因若果;是不毕竟自利利他。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是名毕竟自利利他。由三因缘,应知毕竟及不毕竟。一、由自性故,二、由退不退故,三、由受用果有尽无尽故。由自性故者:究竟涅盘,名为毕竟。一切有为,名不毕竟。由退不退及受用果有尽无尽故者:八支圣道,无有退故;及受用果,无有尽故;名为毕竟。其余一切善有漏法,由有退故,及受用果,有终尽故;名不毕竟。 - 朱芾煌
如利益种类自利利他中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