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有总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的,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状态的称为别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地之坚相、水之湿相则为别相。如房舍为总相,砖、瓦、木、石各为别相。 - 于凌波居士著
如遍计义自性四种中说。 - 朱芾煌
如五种有性中说。 - 朱芾煌
如诸烦恼有三相中说。 - 朱芾煌
因明用语。又作法差别相违因(梵dharma -vis/es!a-viruddha-hetu )。为因明三十三过中,因(理由)十四过之四相违之第二。法,指宗(命题)之后陈(宾词);差别,指宗之宾词,系相对于宗之前陈(主词)“自性”,而特称后陈为“差别”,于因明中,其意义属于“意许”(意中所许)而非“言陈”(透过语言表白出来)。 此过系立者(立论者)使用暧昧之言语欲欺敌者(问难者),而导致自己所犯之过误。盖暧昧之言语含有二重以上之意,而终究不能判知其真意所在,故所提出之论式表面上虽能假为正当,似是而非,然其内里却失去自相之差别。立者采用暧昧之言词,或寓含真意于其中,或为立者所欲否定者,此二种意许上之差别,称为“二等意许差别”。此时,论式上虽似无缺乏因之三相,然若由于意许上之暧昧不明,导致不能证成立者自己所乐为之宗,反而成立其所欲反对之看法,此即称法差别相违过。
如数论师对佛弟子提出“眼等必为他用(宗),积聚性故(因),如卧具等(喻)”之论式;盖数论学派之宗义为“二十五谛”之说,即概分宇宙间一切诸法为二十五类谛理,其第一类为“自性谛”,最后一类为“神我谛”,中间之二十三谛皆由自性谛所发展出者,皆属积聚性之“假我”,而第二十五谛“神我”则为该派所认可之最高主宰,为一切之精神主体,认为吾人一切感官经验,乃至诸根之存在皆由于神我之存在才有意义,此种“神我说”乃佛教所反对者。于上记之论式,数论师实欲论证神我之实存性,然却不明言陈述,而以“眼等必为他用”之“他”闪烁其词,既不指明“他”究竟为提出论点之当事人的“我”,或是其余何义(神我或假我),故意设此暧昧之词而欲充当符合完整之“因三相”,实则由于宗之宾词语意暧昧而致不符合因后二相之条件(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此称法差别相违过。[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因明入正理论义断、因明论疏瑞源记卷六、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陈大齐)](参阅“四相违”1734、“因明”2276)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见法自相相违因条),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于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言谓五蕴和合之假我,即常一之神我也,因之虽于言陈自相之上用立敌相符之言物,而彼意许者,欲成立自宗之神我也。然彼诸说之积聚性之因,转于同品之卧具等,而卧具等为假我之用物,非神我之用物,相违于欲立者成立之意许,于是生法之差别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云: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如疏七卷五页释。 - 朱芾煌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三。即于因明对论之中,敌者(问难者)为破立者(立论者)所立之量(论式),于立论者之同喻(由正面来说明之例证)强以物性之种种差别为攻击非难之词所犯之过失。如胜论师立“声为无常(宗,命题),以声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因,理由)”之论式,以“瓶”等为同喻,以“虚空”等为异喻(由反面来说明之例证);声论师则相对立一“声为常(宗),以声不可烧、不可见故(因)”之论式,以“虚空”等为同喻,以“瓶”等为异喻,并在立者之同喻“瓶”等,作种种物性之差别分析,即以瓶之可烧性、可见性及声之不可烧性、不可见性等之差别义,而谓“若可烧、可见为无常,则不可烧、不可见为常”,并以不可烧、不可见之义通于无常之心、心所与常住之虚空,强说对方违犯“不定”之过,然实为敌者自己违犯此分别相似之过。此过相当于如实论道难品所说颠倒难中第三之“长相难”。
因明正理门论本(大三二·四上):“分别差别名分别者,前说示现等故,今说分别差别故,应知分别同法差别,谓如前说瓶为同法,于彼同法有可烧等差别义故,是则瓶应无常非声,声应是常不可烧等,有差别故,由此分别颠倒所立,是故说名分别相似。”[因明论疏瑞源记卷八、因明论理概论(法峰)](参阅“十四过类” 415、“因明”2276)
(术语)十四过之一。谓立者之论法为同品者,敌者强以为异品而攻击之之过误也。
如死相差别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五十三卷十九页云:略有五种想分别相。一、境界分别。二、领纳分别。三、假设分别。四、虚妄分别。五、实义分别。若于境界,取随味相;名境界分别。执取境界所生诸受;名领纳分别。若于自他,取如是名、如是类、如是姓等,种种世俗言说相;名假设分别。于诸境界,取颠倒相;名虚妄分别。于诸境界,取无倒相;名实义分别。 - 朱芾煌
总相观与别相观之并称。总观佛色身相,称为总相观;仅观其色身之一部分,称为别相观。日僧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中本分修习色相之观为三种,即: (一)别相观,(二)总相观,(三)杂略观。其中,别相观又分为二种:(1)先观华座,(2)次观相好。又从佛之顶上肉髻至足下顺序而观,称为顺观。从足至顶作观,称为逆观。
总相观者,先观众宝庄严之广大莲华,次观阿弥陀佛坐于华台上,身色如百千万亿之阎浮檀金,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时,观者所见,只有阿弥陀佛,其他诸色相皆不见,须弥、铁围大小诸山悉不现,大海、江河、土地、树林亦不现。故知,就佛身之肉髻、白毫,乃至足跟、足趺等四十二种相,一一观者,称为别相观。若总观佛之身相光明,称为总相观。[往生要集义记卷五、往生要集诠要、往生要集略赞卷四]
因明用语。又称有法差别相违因(梵dharmi -vis/es!a-viruddha )。因明三十三过中,因(理由)的四相违过之第四项。乃缺乏因三相中后二相所形成之过失。有法,指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差别,指宗前陈所含之意味;相违,相互矛盾、违反之意。于因明对论中,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陈隐含二种意许(存于内心而不表示于言语中之想法),立者(立论者)成立其一,而希望敌者(问难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述之因(理由),于宜发生关系之同品不发生关系,反而关系到不应发生关系之异品,如是则缺乏因三相中之后二相,致令敌者所立之因为正确无过之因,而对立者自己反形成不利之局势。[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末、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卷四、卷七](参阅“四相违”1734、“因明”2276)
(术语)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于宜关系之同品不关系,反关系于不应关系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为无过之因,是即有法差别相违因也。亦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因明入正理论云: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卽此因,卽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如疏七卷十四页释。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羞耻为二别相;应惭与愧、体无差别。则此二法、定不相应。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惭愧实而别起;复违论说十遍善心。崇重、轻拒、若二别相;所缘有异,应不俱生。二失既同;何乃偏责?谁言二法所缘有异。不尔;如何?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故惭与愧、俱遍善心。所缘无别。岂不我说亦有此义?汝执惭愧、自相既同;何理能遮前所设难。然圣教说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卽此中崇拒善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六卷十七页云:不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不耻为二别相;则应此二、体无差别。由斯二法、应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此二、实而别起;复违论说俱遍恶心。不善心时,随缘何境,皆有轻拒善,及崇重恶义。故此二法、俱遍恶心。所缘不异,无别起失。然诸圣教、说不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卽此中拒善崇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而论说为贪等分者;是彼等流。非卽彼性。 - 朱芾煌
瑜伽七十四卷七页云:问:如说能取真实义慧、是无分别;云何应知无分别相?为由不作意故?为由超过彼故?为由无所有故?为由是彼性故?为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若由无作意故者;彼与如理作意相应、不应道理。熟眠、狂醉、应成此过。若由超过彼故者;云何不与圣教相违。如说三界所有诸心心所、皆是分别。若由无所有故者;云何此慧非成非心所。若由是彼性故者;云何此慧非成色自性,及非贯达相。若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者;云何不谤无分别慧、离加行性。若如是等,皆不应理;云何当知无分别慧?答:于所缘境,离加行故。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诸法真如,卽此亦是离诸分别。由先势力所引发故;虽离加行;若于真如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照取。是故此慧名无分别。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