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37 條與「十二因緣」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次第統編 【19】正明十二因緣

  法界次第雲: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是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二、行  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爲行也。
  叁、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托胎時之名。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疱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爲觸。以六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爲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受六塵,爲六受也。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爲愛。謂于所領受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爲取。謂求取所愛之塵也。
  十、有  從取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爲有。因能有果,故名爲有。
  十一、生  從有還受後世五衆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從生五衆身熟壞,是爲老死。老死則生愛悲哭泣,種種愁苦,衆惱合集。
  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叁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20】十二因緣因果

  四教儀雲:“一明叁世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叁因,未來二果。”
  一、過去二因  謂無明、行。
  二、現在五果  謂識、名色、六入、觸、受。
  叁、現在叁因  謂愛、取、有。
  四、未來二果  謂生、老死。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21】叁人觀十二因緣

  據北本涅槃經卷四十載,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叁種之異:(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謂聲聞之人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二)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亦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更能漸除習氣。以其能觀之智稍勝于聲聞,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叁)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謂菩薩亦用體空之智,觀十二因緣之生滅,了悟非生非滅,頓斷見、思之惑及其習氣。以其能觀之智複勝于緣覺,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參閱“十二因緣”337)

叁藏法數 【22】叁人觀十二因緣

  [出涅槃經]  叁人者。謂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叁種之異也。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梵語菩提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聲聞之人用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體空者。體達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緣生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等是也。因緣滅者。即無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次第統編 【23】十二因緣(二)

  生死相續,皆由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死。
  一、無明支  以行蘊中無明爲體,不取余法,斯乃與行得爲因緣,此通現行及種爲體。
  二、行支  造作爲行,以身語意叁行爲體,心心所爲體。行體是思,此身語意叁,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語在色界,意亦通無色,名爲不動,此支亦通現行種子。
  叁、識支  了別名識,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爲體。果報主故,此唯種子,不取現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觸受法種,皆名色攝,謂色蘊中除根,余色除受蘊全除行蘊觸除識蘊中本識意根余想蘊全叁蘊少分爲名色支體,此唯異熟性也。
  五、六處支  生長門義名爲處,是內六處唯取彼異熟種,即五色根及前六識,若有異熟居過去世,說爲意也。
  六、觸支  觸境名觸,除第七識,取第八相應觸全,六識之中異熟觸,此唯種子。
  七、受支  領納名受,此亦同前觸,應知亦唯種子。
  八、愛支  耽染名愛,唯取愛數一法爲體,正唯修斷,助潤通見,此通現種。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煩惱,正唯修斷,助潤通見,此通種現。
  十、有支  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爲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
  十一、生支  蘊起名生,即五果現行,不取種子。以異熟五蘊爲體,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
  十二、老死  變異名老,滅無名死,亦以異熟五蘊爲體,不取種子也。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24】十二因緣與四谛

  若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爲苦、集之二谛,即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爲集谛,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爲苦谛。若依生、滅二觀與順、逆二觀,則生、順二觀爲苦、集之二谛,滅、逆二觀爲滅、道之二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5】十二因緣與四谛

  (雜語)若但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爲苦集之二谛,即無明行愛取有之五支爲集谛,余七支爲苦谛也。若依生滅二觀順逆二觀,則其生順二觀,爲苦集之二谛,滅逆二觀爲道滅之二谛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6】聞城十二因緣

  (經名)貝多樹下十二因緣經之異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緣覺十二因緣

  (堂塔)緣覺之人,于院內修習十二因緣觀,故名。往昔在祇園精舍之內。

佛學次第統編 【28】十二因緣之叁道

  憂悲苦聚,是爲叁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叁種道。
  一、煩惱道  二、業道  叁、苦道
  是叁道,更互爲因緣。從無始已來,生死不絕,至于今身,若不修觀智,未來流轉,憂悲苦惱,無有邊際。若修觀智,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悉滅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燈,其室方將永闇。若置之一燈,則故闇皆滅,新闇不生也。 - 明·楊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9】十二因緣生祥瑞經

  (經名)二卷,趙宋施護譯。

佛學大詞典 【30】樹下思十二因緣

  全一卷。叁國吳·支謙譯。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爲緣起聖道經之異譯,然無列舉八聖道之部分,僅記載十二因緣。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1】樹下思十二因緣

  (經名)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之略名。

佛學次第統編 【32】約二世明十二因緣

  四教儀雲:“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出大集經,佛爲求辟支佛人說也。”此十二因緣,現在有十,未來有二。
  一、現在十者:
  一、無明  大集經雲:“何爲觀于無明?先觀中陰,于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愛有叁事:一命、二識、叁暖。過去世中業緣感果,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有叁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爲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爲暖,是中心意。名之爲識。”
  二、行  複觀叁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雲何爲觀?隨于念心,觀息出入。觀于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內風,亦複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燋,有風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爲身行。以出入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名行也。
  叁、識  叁行因緣,則有識生,故名爲識。
  四、名色  著識因緣,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爲觸。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至法,名之爲受。
  八、愛  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爲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名之爲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于後身,故名爲有。
  二、此下二因緣屬未來也: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名爲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老死種種諸苦。
  若聞此因緣,發真無漏,亦名因緣覺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33】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四教儀雲:“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緣者,此但約現在隨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爲辟支佛人說此因緣也。經曰:
  一、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名爲無明。
  二、爲愛造業,名之爲行。
  叁、至心專念名識。
  四、識色共行,名爲名色。
  五、六處生貪,是爲六入。
  六、因入求愛,名之爲觸。
  七、念色至法,名之爲受。
  八、若心貪著,名之爲愛。
  九、求是等法,名之爲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爲有。
  十一、次第不斷,名之爲生。
  十二、次第斷故,名之爲死。
  生死因緣,衆苦逼切,名之爲惱。乃至意法生貪,亦複如是。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聞此因緣,心開意解,發無漏慧,亦名因緣覺也。 - 明·楊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4】阿含口解十二因緣

  (經名)一卷,後漢安玄,嚴佛調共譯。說斷生死應念十二因緣。

閱藏知津 【35】阿含口解十二因緣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說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卻十二因緣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佛學次第統編 【36】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十二因緣有生滅二種觀法:
  一、生觀者
  一、無明緣行  二、行緣識  叁、識緣名色  四、名色緣六入
  五、六入緣觸  六、觸緣受  七、受緣愛  八、愛緣取
  九、取緣有  十、有緣生  十一、生緣老死
  二、滅觀者
  一、無明滅則行滅  二、行滅則識滅  叁、識滅則名色滅
  四、名色滅則六入滅  五、六入滅則觸滅  六、觸滅則受滅
  七、受滅則愛滅  八、愛滅則取滅  九、取滅則有滅
  十、有滅則生滅  十一、生滅則老死滅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無明──────┬─惑迷
  ┌過去二因  ┤  │
  │  └行────┐  │
  │  ┌識──┐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觸──┤  ├──→─業染
  叁世十二因果┤現在┤  └受──┤  ↑  ↑
  │  │  ┌愛─→↓→↑→─┤
  │  └叁因┤取─→↓→↑→─┘
  │  └有─→↓→┘
  │  ┌生──┤
  └未來二果  ┤  ├──────苦報
  └死──┘

  (二世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現在十支┤六入
  │  │觸
  │  │受
  │  │愛
  二世十二因緣  ┤  │取
  │  └有
  │  ┌生
  └末來二支┤
  └老死 - 明·楊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