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天竺外道之一种。涂灰外道也。慈恩寺传四曰:“餔多之辈,以灰涂体,用为修道。遍身艾白,犹寝灶之猫狸。”梵Bh&umacron;tika。
古代印度外道之一。系外道六师中之删阇夜毗罗胝子所立。主张不须特意求道,历经生死劫数,于苦尽之时而自得涅槃。此外道能得五神通,故能了知过去八万劫之事,然于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注维摩经卷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阇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涅槃,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为冥谛涅槃。注维摩经三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
指外道之中,外形同于出家人者。经典中常载有此例,如异部宗轮论载,佛陀入灭满二百年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又马鸣菩萨传述,中印度有一出家外道,世智辩聪,善通论议。法华文句记卷九上(大三四·三一九中):“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干。”即特以“尼干子”通称出家外道者。[摩诃僧祇律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异部宗轮论述记]
(流派)外道六宗之一。富兰那迦叶也。此人起邪见,谓无善,无善之报,无恶,无恶之报。见涅槃经十九。
(流派)同筏蹉子。由犊子部之部祖为筏蹉Vatsa而名。
(流派)行事钞下四所举十种外道中有梵天为因外道,以梵天为万物生因之外道也。此外道有三种:一鞞陀论师之梵天,二鞞纽论师之梵天,三摩醯首罗论师之梵天。鞞陀论师以梵天为那罗延天所生,摩醯首罗论师以梵天为摩醯首罗天之应身。见大梵天条。
印度古代苦行外道之一。彼等身常炙热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或赴火而死,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参阅“苦行外道”3944)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赴火而死,以此苦行为得果之因者。见外道条。
(流派)谓弘毗伽罗论之人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记论外道,即毗伽论是也。”
六种苦行外道之一。住尸林冢间,常默而不语,以修超现象界而静寂沉默禅定之外道。[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参阅“六种苦行外道”1304)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见外道条。
(术语)Ś&umacron;nyapu&sdotblw;pa,印度之小乘学者,谤大乘为空华外道。慈恩传四曰:“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说。(中略)那烂寺空华外道,与迦波厘不殊故也。”
印度的小乘学者诽谤大乘是空华外道,非佛所说。 - 陈义孝编
于古代印度外道之中,有否定因果,认为吾人死后一切断灭,全无灵魂、意识之存在,此类外道总称空见外道,又称空见论者。如六师外道之一的富兰那迦叶。彼等所执着之妄见与断见外道、无因外道等相同。
瑜伽师地论卷七(大三○·三一一上):“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此类外道眼见行布施、慈爱等善行者竟招致恶果,行恶事者反招善果等现象,遂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生起诸法无体相,或一切皆空无之妄执。[杂阿含经卷七、中阿含卷四十四分别大业经、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虚。谓万物本为由一虚而生者。中论疏三本曰:“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参照口力论师项。
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说,谓于人世必受苦、乐二种,其因概由过去所定,则在现世早受其苦,死后终享其乐;即宿作外道之部类。尼干子苦行外道为众所皆知,其教祖勒沙婆又称苦行仙。然强调苦行者,并不限于尼干子,其他有关此类之外道甚多。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有四种,即裸形外道论师、苦行论师、行苦行论师、尼犍子论师。苦行之方法亦甚多,由北本涅槃经卷十六、百论卷上、三藏法数卷二十七等书,摘出下列六种:(一)自饿外道,彼等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二)投渊外道,彼等入寒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三)赴火外道,彼等身常炙热,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四)自坐外道,彼等常自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五)寂默外道,彼等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六)牛狗外道,彼等自谓由前世牛狗中而来,故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外道六师中之第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第六尼犍陀若提子均属苦行外道。[维摩经卷上]
(流派)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系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三杖,剪须发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干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观辅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中略)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中略)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住。或复拔发,或拔髭须。”智度论三十八曰:“诸外道等,信着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