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千大千世界者,有叁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禅統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叁禅統一中千。
第叁、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禅統一大千。
以叁次言千,故雲叁千大千世界。 - 明·楊卓
(術語)勝鬘經之語。勝鬘經寶窟中本曰:“隔別故稱爲界,叁千苞含人物,目之爲藏也。”
梵名A^rya -maha^-sahasra-pramardini^ 。凡叁卷。宋代施護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內容敘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南面佛境界大樹林時,毗耶離城爲諸鬼神所惱亂,災難競起,國土人民仰面號哭乞請加護,佛乃以神力集會一切諸鬼神及天龍等,演說神咒以調伏之。佛複至毗耶離城,示現大明王身,演說守護大千國土大明王解脫法門,並說大明王陀羅尼,依其功力使此城盡離災難。是後,佛更說持誦陀羅尼之方法及功德,大梵王亦說護諸童子法,以終本經。此中,護諸童子法與菩提流支所譯之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之旨趣相同。本經爲五部守護經(梵pan~ca-raks!a^ )之一,流傳于尼波羅(今之尼泊爾)地方。本經有西藏、西夏語等譯本。[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五、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卷二]
(經名)叁卷,趙宋施護譯。佛在鹫峰山南面大樹林中,時毗耶離國有天變地妖,國土人民號哭,佛集大梵天王及諸天諸鬼神說守護大千世界之秘法。
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迹》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入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中多有反映。《維摩诘經·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楞嚴經》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萬國土。”《華嚴經》更是反複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諸世界,入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又如《梵行品》說:“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中國的華嚴宗在《華嚴經》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爲: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住鹫峰山南,時毗耶離城災難競起。乃以神力,集一切天龍等衆,先四天王各說一咒。次佛說一切明神咒,諸惡鬼神同來歸命。四天王複各說谪罰鬼神咒,大梵王亦說一谪罰鬼神咒,佛乃下至毗耶離城,爲大梵王現大明王身,說大明王陀羅尼,複說大明王心陀羅尼,及說密印,于是城中免離災難。飛鳥出聲贊佛功德,佛更說結界持咒之法,大梵王又說護諸童子之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