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寻求老师,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按 - 庄春江居士编
(人名)善导死后,赐光明之寺额,自此尊师为光明大师,光明和尚等。
(人名)宋长水子璇,依楞严经开悟,讲此经三十遍,制义疏十卷。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公奏赐楞严大师之号。见楞严经眼髓一。
(人名)明杭州云栖寺僧。名祩宏,亦称云栖大师。俗姓沈,初业儒,后为僧,居云栖坞。融合志禅净土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人名)见智旭条。
(一)唐代僧利涉之封号。师为西域人,原属大婆罗门种,后随玄奘出家。开元(713~741)年中,于儒、释、道三教对论中,镇服诸师,帝乃赐建“明教寺”,封号明教大师。[宋高僧传卷十七]
(二)宋代僧天息灾之封号。师为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至汴京。七年,与施护、法天等入居译经院,从事译经工作,帝乃赐封为明教大师,另赐法天为“传教大师”、施护为“显教大师”。[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三至卷八、佛祖统纪卷四十三]
(三)宋代僧契嵩之封号。师为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遍通内外典籍,善于著述。仁宗嘉祐七年(1062),师所著之传法正宗记、辅教篇等奉敕入藏,赐号明教大师。[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参阅“契嵩”3768)
(名数)如来,阿罗汉,有学圣者,是众生之师范,故云大师,见本事经。
(人名)唐时西域人。姓何氏。龙朔中南游江淮,于泗州建寺。中宗亲书额为普光王寺赐之。世称观音大士化身。见太平广记。李白有僧伽歌。参照僧伽条。
实性大师,因同参芙蓉训禅师至,上堂,以右手拈拄杖,倚放左边。良久曰:「此事若不是芙蓉师兄,也大难委悉。」便下座。 - 宋·普济
(538~597)乃智者大师之别称。荆州华容(湖南华容)人,俗姓陈。字德安。名智顗。十八岁出家于湘州果愿寺。后入光州大苏山,从慧思习四安乐行。曾于金陵先后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并宏阐禅法。后于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缁白风从。开皇十一年(591),于扬州为晋王广(即后之隋炀帝)授菩萨戒,王赐予“智者”之号。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入寂,享年六十,世称天台大师。师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写经十五藏,造像十万尊(一说八十万尊),度僧千余人,传业之学士三十二人。弟子中以灌顶、智越、智璪为最着。其著述甚多,有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维摩经略疏十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十卷等。[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唐高僧传卷十七、大唐内典录卷十](参阅“智顗”5038)
(人名)天台宗之开祖,名智顗,于天台山之石城入寂,称为天台大师。详见智顗条。
隋智顗大师,因居于天台上与后入寂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大师。 - 陈义孝编
(人名)华严宗第三祖,名法藏,字贤首,日本多称为香象大师。宋高僧传五曰:“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中略)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指净槌。即僧家将进食时,所鸣之槌。据清异录释族引饭大师条所载,净槌由维那掌之,丛林视为引饭大师。
(譬喻)喻禅家引饭之槌也。清异录上曰:“禅家未粥饭,先鸣槌,维那掌之。丛林目净槌为引饭大师,维那为栾槌都督。”
唐代僧职名。四大师之一。主引导天子车驾之事。依佛祖统纪卷七智威条及其注载,唐太宗时,封法华尊者智威为引驾大师。[大宋僧史略卷下]
(人名)唐朝四大师之一。引迎天子车驾之役。太宗贞观中。封智威为引驾大师。佛祖统纪七曰:“师在太宗朝,名德升闻,召补朝散大夫,封四大师。”,“耆老相传云:唐有四大师:谓引驾大师,护国大师,余二阙闻。今详考隋唐传,但有引驾之名,其员有四。”僧史略下曰:“为引驾大德者,唯端甫称之(唐宪宗时僧)。此必敕补,傥自号私署,安可称之?此命近亦不闻矣。然则车驾巡幸还京,僧道必具旛幢螺钹远迎,僧录道录,骑马引驾,而无敢自称引驾者。”
禀承无与伦比的大师,「禀(罕)【禀-禾+示】音义同「禀」。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