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千手陀羅尼之別名。千手經曰:“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欲火滅邪心除。”
千手陀羅尼的別名。千手經說:“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欲火滅邪心除。” - 陳義孝編
千手陀羅尼的別名,千手經說:“若能稱頌大悲咒,淫欲火滅邪心除”。
- 梵心居士編
瑜伽八十二卷十六頁雲:具大悲者:謂能拔濟無量衆生,多苦法故。 - 朱芾煌
指不離于愛見之大悲。即未證實相之理,承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起大悲之謂。于注維摩诘經卷五,曾舉諸家之釋,鸠摩羅什謂(大叁八·叁七八上):“未能深入實相,見有衆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爲愛見大悲。愛見大悲虛妄不淨,能令人起疲厭想,故應舍離。”僧肇謂(大叁八·叁七八上):“若自調者,應先觀己病及衆生病,因緣所成,虛假無實,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觀未純,見衆生愛之而起悲者,名愛見悲也。此悲雖善,而雜以愛見有心之境,未免于累,故應舍之。”道生則謂(大叁八·叁七八中):“作上二觀,起大悲之時,若于觀中有愛念心,又見衆生而欲拔濟之者,爲愛見大悲也。”[維摩經義記卷叁本、維摩經義疏卷四(吉藏)]
(術語)不斷煩惱而運大悲以救衆生也。愛者思惑,見者見惑。小乘之菩薩,于叁大阿僧祇劫間,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濟度衆生。然未斷見思之煩惱,爲伏惑行因,故認能愛所愛二相,其大悲亦虛妄不淨,故令人爲疲厭之想,當舍離之也。
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衆生。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 - 陳義孝編
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衆生。
- 梵心居士編
又作有性闡提。闡提,原指斷除善根、永不得成佛之根機。大悲闡提則謂大悲菩薩起大悲心,憐憫一切衆生,發願度盡衆生界,遂專行利他救濟,因而自身終無成佛之期。此系法相宗依楞伽經所說二種闡提中之“菩薩闡提”而立。即大悲菩薩雖發願度盡一切衆生,但衆生界無量無邊,又以無性有情畢竟不能成佛之故,遂受此大願之拘礙而終于失去成佛之時,永遠止于因位,故稱爲闡提,如觀音、文殊、地藏等皆屬之。[入楞伽經卷二、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窺基)、臺宗二百題卷五]
(術語)此爲第二種之通名。以大悲誓願,欲度盡一切衆生而後成佛者。故己無成佛之期。何則,以衆生盡有成佛之期也。因之亦名一闡提。
(術語)闡提爲梵語一闡提之略。成佛不可能之義。大悲闡提者,言爲有大悲而自己之成佛畢竟不可能也。如觀音地藏之大悲菩薩是也。見一闡提條。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他們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而衆生無盡,故成佛亦無期。闡提是極難成佛的意思。 - 陳義孝編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他們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而衆生無盡,故成佛亦無期,闡提極難成佛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
全一卷。宋代天臺宗僧四明知禮編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乃知禮依據伽梵達磨所譯之大悲心陀羅尼經而作,內容敘述千手觀音之忏法。系以天臺宗教義指導修持之忏儀作法。謂虔信千手觀音,不僅可消災得福,死後且可往生西方淨土。
(菩薩)臺家所立六觀音之一。千手觀音之異名。見千手觀音條。又,觀音之總名。
指觀世音菩薩。大悲之名,雖通于諸佛菩薩,然此菩薩爲慈悲門之主,故特稱之。[請觀音經、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叁定善義]
(菩薩)觀音菩薩也。大悲之名,雖通于諸佛諸菩薩,而此菩薩爲慈悲門之主。故特以名之。請觀音經曰:“亦聞大悲觀世音誦持此咒離諸惡。”觀經定善義曰:“因大悲菩薩入開華叁昧疑障乃除。”
指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都有偉大的悲心,但見觀世音菩薩是慈悲門之主,故獨得大悲的稱呼。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