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六十二卷二页云: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 朱芾煌
(一)禅林中,任命某人担任何种职事,称为差定。[丛林盛事卷下]
(二)指记载法会仪轨之簿。
(一)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阅“定”3171、“禅”6451)
(二)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参阅“坐禅”2838)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次第禅门一上曰:“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以功德丛林以翻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无量寿经上曰:“得深禅定。”同净影疏曰:“禅谓四禅,定所谓四空定等。”六度集经曰:“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即禅那,华译为静虑,即是止观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 陈义孝编
即界中人,欲离烦恼,以思惟研修为因而得定者,名思惟修;定是梵语三昧的译语,是止心於一境而离散乱的意思。却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合称为禅定。
- 梵心居士编
小乘禅定中,超越中间之一地而入之禅定。一般修禅定皆依初禅、二禅、三禅等顺次而进;但经由训练,则可超略其中一段,由初禅越进至三禅,由二禅进至四禅。一般于有漏定之时,四禅定皆属有漏;如入无漏定之时,皆成无漏;但如已断烦恼,得定自在之不时解脱阿罗汉,则可上下顺逆超越禅定之位次,超离有漏、无漏之禅定阶位而出入禅定,称为超定。[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五、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七]
(1814~1891)日本净土宗僧。久留米人,俗姓鹈饲。又号随莲社顺誉、松翁、古溪、古经堂、杞忧道人。受学于江户增上寺。明治七年(1874)继任知恩院第七十五世,改宗规,立学制,教化大众。雅好诗文、书画、音乐、古经题跋,并好搜集古写经等。著有キリスト教排斥の辟邪管见录、古经堂诗文钞、松翁自传等。
据观音玄义卷上载,仅有禅定而无智慧,称为痴定。反之,仅有智慧而无禅定力,则称为狂慧。痴定之行者,犹如盲儿骑瞎马,于定中每有堕坑落堑之险。
(术语)有禅定而无智心者。观音玄义上曰:“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儿骑辖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
没有智慧的禅定。 - 陈义孝编
没有智慧的禅。
- 梵心居士编
梵语vyuttha^na,巴利语 vut!t!ha^na。即出起、起出、出离。为“入定”(梵sama^patti ,等至)之对称。出于禅定之意。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比丘修禅定时,必须熟达巧练入定与出定,此称为入定善巧、出定善巧。欲出定之时,应徐徐动身,安详而起。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二(大二六·三七○下):“复有二法,谓入定善巧、出定善巧者。入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即四静虑、四无色定入定善巧。(中略)出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 ,即四静虑、四无色定出定善巧。(中略)出初静虑定(中略),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复次,(中略)于出初静虑定,有善巧作意。(中略)乃至于出非想非非想处定,有善巧作意,(中略)于如是出种种定中解了,乃至毗钵舍那,是谓出定善巧。”熟达禅定者,心倾向禅定,入于禅定(入定或称等至),持续禅定状态(在定或称摄持),出于禅定(出定或称出离),出定后观察之法,能得五种自在,详载于巴利佛教经典。又所谓出定,即出四禅四无色之根本定,而至欲界心。佛教圣者可入现法乐住与灭尽定,外教人则入无想定,在预定之期限到来,则由禅定中出,即称为出定。[增支部第二集十五入定品、摄阿毗达磨义论卷九、俱舍论卷二十八、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
(术语)出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
(一)巴利语mahaggata-sama^dhi。对于欲界之小定而言,色界、无色界之有漏善根本定称为大定。[清净道论三]
(二)(1823~1906)清末僧。湖北黄陂人,俗姓邓。字密源。自幼素食,依隋州仁圣寺之本分剃度,同参大千。三十三岁,受具足戒。先后参访终南、五台、九华、普陀、维扬之高旻、毗陵之天宁等地,最后至金山访观心,令参“念佛是谁”,遂有省悟。师本名大顶,后更名大定。观心寂后,受金山僧众推戴,继任方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十一,应请开坛传戒,乞戒弟子多达五百余人。生平教人重真参实悟,金山宗风颇赖以重振。三年后示寂,享年八十四,僧腊五十五,坐夏五十二。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见大定智悲项。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 陈义孝编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