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异门论九卷一页云:云何布施摄事?答:此中布施者:谓诸施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鬘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布施。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布施中,法施最胜。是名布施。摄事者:谓由此布施,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布施,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亲附。是故名为布施摄事。 - 朱芾煌
瑜伽三十七卷十四页云:布施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惠施;能断悭悋,施所对治。是名第一。卽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卽能作布施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于三时中,心常欢喜,以自饶益;亦能除他饥渴寒热,种种疾病所欲匮乏怖畏众苦,以饶益他。是名第三。于当来世,在在生处,恒常富乐,得大禄位,得大财宝,得大朋党,得大眷属。是名第四。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 朱芾煌
(一)财施与法施。(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称为财施。(二)说法使人闻受,则称法施。财施有尽,法施无穷。前者但得世间之果,终将还失;后者则得涅槃,必不退转。[大般若经卷五六九、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法界次第卷下]
(二)净施与不净施。(一)净施,即谓不求世间之名闻利养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之布施。(二)不净施,为以妄心求福报而行之布施。[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名数)一财施,舍财济贫也。二法施,说法度他也。见智度论三十三。[囗@又]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之名誉福利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布施也。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也。见智度论三十三。
[出大智度论] 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 明·一如等 撰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 陈义孝编
(名数)见布施条。
(名数)一施客人,羁旅他乡者。二施行人,旅行者。三施病人,染疾者。四施侍病,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施诸寺也。六施常食,布施钱财或庄田等为现住僧或十方僧供常食也。七随时施,于寒时风时热时随其所应而施衣食等也。是曰七有依福业事。见俱舍论十八。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 陈义孝编
如瑜伽三十九卷九页至十六页广说。 - 朱芾煌
(名数)一财施,如上。二法施,如上。三无畏施,以无畏施于人。谓救人之厄难也。见智度论十四。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无畏施是以无畏施于人,救人之厄难。 - 陈义孝编
乃指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列举之出家菩萨所行之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者。(一)笔施,谓见人发心书写经典,则以笔施之助成善缘。(二)墨施,谓见人书写经典,则以墨施之助成善缘。(三)经施,谓刊造经板,或印经施与人,劝其读诵。(四)说法施,谓说法使人闻之而修因证果。
(名数)一笔施,见人之发心书写经典。以笔施之,助成善缘也。二墨施,见人书写经典,以墨施之,助成善缘也。三经施,刊造经板,施与于人,使之读诵也。四说法施,说法使人闻之而修因证果也。见菩萨善戒经一。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 陈义孝编
依布施之对象分有五种。即:(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诸经要集卷十一]
(名数)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见贤愚经诸经要集十一。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