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32 条与“心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2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阿含辞典 【19】当取自心相

即「应当把握自己心中的相」,「自己心中的相」指「自己老师所教导禅修时心中应专注的所缘」,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20】二十心相

  大毗婆沙论十一卷十二页云:有二十心。欲界八。谓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无记,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通果心。色界六。谓前八心中,除不善,及工巧处。无色界四。谓加行善,生得善,有覆无记,异熟生心。无漏二。谓学、无学心。问:此二十心,一一无间,生几心?复从几心无间生耶?答:欲界加行善心无间,生十心。谓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八心无间生。谓欲界四。除无覆无记四。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有余师说:此心复从十一心无间生。谓前八,及欲界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心。所以者何?以熟修习加行善心者,从自界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心无间,亦现在前。欲界生得善心无间,生九心。谓欲界七。除通果心。色无色界各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十一心无间生。谓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不善心无间,生七心。谓欲界七。除通果心。此心复从十四心无间生。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四。除加行善,及通果心。无色界三。除加行善心,如不善心,欲界有覆无记心,亦尔。欲界威仪路心无间,生八心。谓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色无色界各一。有覆无记心。有余师说:此心无间生九心。谓前八,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习者,能现前故。此心复从七心无间生。谓欲界七。除通果心。如欲界威仪路心,欲界异熟生心,亦尔。工巧处心无间,生六心。谓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有余师说:此心无间生七心。谓前六,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习者,能现前故。此心复从七心无间生。谓欲界七。除通果心。欲界通果心无间,生二心。谓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此心复从二心无间生。谓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善心无间,生十二心。谓色界六。欲界三。加行善,生得善,通果。无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十心无间生。谓色界四。除威仪路,异熟生心。欲界二。加行善,通果心。无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色界生得善心无间,生八心,谓色界五。除通果。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色界五,除通果心。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九心谓色界五。除通果。欲界四,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十一心无间生。谓色界五。除通果。欲界三。生得善,威仪路,异熟生。无色界三。除加行善心。色界威仪路心无间,生七心。谓色界四。除加行善,通果心。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色界五,除通果心,如色界威仪路心,色界异熟生心,亦尔。色界通果心无间,生二心。谓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此心复从二心无间生。谓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无色界加行善心无间,生七心。谓无色界四。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六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除异熟生。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无色界生得善心无间,生七心。谓无色界四。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无色界四心。无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八心。谓无色界四。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十心无间生。谓无色界四。欲色界各三。生得善,威仪路,异熟生心。无色界异熟生心无间生六心,谓无色界三。除加行善心。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无色界四心。学心无间生六心。谓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色无色界各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学心。无学心无间生五心。谓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色无色界各一。加行善。及无学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1】心相见道

  (术语)相见道之中有二种:一、三心相见道。二、十六心相见道。三心相见道者:一、观生空而起断粗大烦恼障之智也。二、观法空而起断所知障之智也。三、合观二空而起合观微细二障之智也。见唯识论九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2】心相见道

  (术语)谓真见道之后,更发后得智,以三心观二空之理之位也。

法相辞典 【23】十二心相

大毗婆沙论十一卷十一页云:有十二心。欲界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无色界,各三。谓前四中,除不善。无漏有二。谓学、无学。问:此十二心,一一无间,生几心?复从几心无间生耶?答:欲界善心无间,生九心。谓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八心无间生。谓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不善心无间,生四心。谓欲界四心。此心复从十心无间生。谓欲界四,色无色界各三心。如不善心,欲界有覆无记心,亦尔。欲界无覆无记心无间,生七心。谓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欲界四,及色界一善心。色界善心无间,生十一心。谓十二心中,除无色界无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九心无间生。谓色界三。欲界二。善无覆无记。无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六心。谓色界三。欲界三。除无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八心无间生。谓色无色界各三。欲界二。善、无覆无记心。色界无覆无记心无间生六心。谓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三心无间生。谓色界三心。无色界善心无间生九心。谓无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六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色界一。善及学无学心。无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七心。谓无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七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欲色界各二。善、无覆无记心。无色界无覆无记心无间,生六心。谓无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三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心。学心无间,生五心。谓三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三界善,及学心。无学心无间生四心。谓三界善,及无学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三界善,及学无学心。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4】心相应行蕴

如行蕴中说。
二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心相应行蕴云何?谓心相应法。此复云何?谓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此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相应行蕴。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5】十六心相见道

  (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苦类智忍,前二智各别内证之无间道智也。四、苦类智,审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脱道智也。集灭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虽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谓之总作之十六心,是限于菩萨之观相也。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于真见道根本智之后,后得智上分别之思想也。见百法问答抄。

法相辞典 【26】心所与心相

五事毗婆沙论下二十页云:问:宁知心所与心相应?答:经为量故。如世尊说:见为根信,证智相应。故知心所有相应义。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27】心相应心不相应

  原始佛教后之部派佛教时代,倾向于整理组织阿含经教说之阿毗达磨,其时,对心之作用亦作种种考察。于上座部中,分心识为主体与属性,如心、意、识等主体称心法,或称心王;受、想、思等部分之作用、状态、性质等属性,称心所法,或称心相应法。就此而言,具体的心,经常须与一心王或受、想、思等数个心所同时俱起。如此,心、心所与所依、所缘等同时俱起者称为相应。

  此相应思想,虽始于部派时代,然重视原始经典之部派并非皆承认心所法与相应思想。在原始经典中,受、想、思等不为心之部分,而各为独一之心作用,故谓除此心之作用外,并无心之存在。说一切有部、巴利佛教(南方上座部)、舍利弗阿毗昙论(犊子部系)等皆立心相应说;对此,譬喻者、经部师、成实论等经部系以及南方大众之王山部、义成部等主张心不相应说。此两者之论争,即称心相应心不相应之说。[成实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九十、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俱舍论记卷四、大乘义章卷二、心心所思想の发生过程に就て(水野弘元,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十四)]

法相辞典 【28】八随烦恼定与诸染污心相

成唯识论四卷二十二页云:有义,前说皆未尽理。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烦恼起位,若无惛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污位。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污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恼现前。故染污心,决定皆与八随烦恼相应而生。谓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忘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遍染心。非诸染心皆缘曾受,有简择故。若以无明为自性者;遍染心起。由前说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9】六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

成唯识论四卷二十一页云:有义,应说六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瑜伽论说: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一切染心皆相应故。忘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能起诸烦恼。要缘曾受境界种类,发起忘念及邪简择,方起贪等诸烦恼故。烦恼起时,心必流荡。皆由于境起散乱故。惛沉、掉举、行相互违。非诸染心皆能遍起。论说五法遍染心者;解通麁细,违唯善法,纯随烦恼,通二性故。说十遍言,义如前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0】十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

成唯识论四卷二十一页云:有义、复说十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瑜伽论说: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处三界系故。若无邪欲邪胜解时,心必不能起诸烦恼。于所受境,要乐合离,印持事相,方起贪等诸烦恼故。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于所缘事亦犹豫者,非烦恼疑。如疑人杌。余处不说此二遍者缘非爱事,疑相应心,邪欲胜解非麁显故。余互有无,义如前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1】五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

成唯识论四卷二十页云:此中有义,五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如集论说: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烦恼起时,心既染污;故染心位,必有彼五。烦恼若起;必由无堪任嚣动不信懈怠放逸故。掉举虽遍一切染心;而贪位增,但说贪分。如眠与悔,虽遍三性心,而痴位增,但说为痴分。虽余处说有随烦恼或六或十遍诸染心;而彼俱依别义说遍;非彼实遍一切染心。谓依二十随烦恼中解通麁细无记不善,通障定慧相显说六。依二十二随烦恼中解通麁细二性说十。故此彼说,非互相违。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2】一心剎那缘起与多心相续缘起差别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二页云:此中但说时分缘起。谓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一剎那顷,有十二支。如起贪心,害众生命,此相应痴,是无明。此相应思,是行。此相应心,是识。起有表业,必有俱时名色诸根,共相伴助,卽是名色及与六处。此相应触,是触。此相应受,是受。贪卽是爱。卽此相应诸缠是取。所起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起卽是生。熟变,是老。灭坏,是死。瞋痴心杀,有十一支。无爱支故。虽有此理;而此中说时分缘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有五蕴。非剎那顷,有十二支。然识身论,复作是说:于可爱境,由无知故;起贪着时,此中无知,是无明。有贪著者,是行。了别境者,是识。识俱诸蕴,是名色。名色所依诸根,是六处。六处和合,是触。能领触者,是受。欣所受者,是爱。爱增广,是取。引后有业,是有。诸蕴起,是生。诸蕴熟变,是老。诸蕴灭坏,是死。内热,是愁。哀泣,是悲。五识相应不平等受,是苦。意识相应不平等受,是忧。心焦,是恼。乃至广说。问:前说后说,有何差别?答:前说是一心,后说是多心。前说是剎那,后说是相续。是谓差别。彼论虽说多心相续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说十二有支,多是别法,或同时起;此论所说十二有支,皆具五蕴,时分各异。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