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47 條與「忏悔」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9】方等忏悔

  指方等叁昧之忏法。又作方等忏。即行方等叁昧時,誠心忏悔六根之罪障。(參閱“方等叁昧”144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0】方等忏悔

  (術語)行方等叁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1】回心忏悔

  (術語)回惡心而向善心披陳往日之非而悔過也。

佛學大詞典 【22】六根忏悔

  指各就六根忏悔。即向諸佛禮拜忏悔自己過罪之際,特各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忏悔罪障。大乘經論之忏悔,其特色或在僧衆前告白自己所犯之過錯,以示悔過;或伴以禮拜或其他行儀,普遍化的悔過罪障;其內容爲身口意叁業、貪嗔癡叁毒、十惡五逆、六根忏悔。就六根之忏悔,分別經以六根爲六欺,又文殊悔過經有六根悔過,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有六根忏悔等,其最具代表性者系基于普賢菩薩行法經及其忏法、行法類,對六根各作忏悔。[慈悲水忏法卷中、摩诃止觀卷二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觀心論疏卷叁、大乘六情忏悔、敦煌本大佛略忏、禮忏文叁種及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六根忏悔

  (修法)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華忏法記其作法。

佛識慧集 【24】忏悔

人們在作忏悔的時候,應有的七種心情。

  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佛性空心。

- 梵心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5】叁品忏悔

  (名數)見忏悔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6】叁品忏悔

  (術語)往生禮贊曰:“忏悔有叁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忏悔。”

佛學常見辭彙 【27】叁品忏悔

  往生禮贊說:“忏悔有叁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忏悔。” - 陳義孝編

佛學次第統編 【28】叁品忏悔

  往生禮贊曰忏悔有叁品:
  一、上品忏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
  二、中品忏悔  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
  叁、下品忏悔  遍身徹熱,眼中淚出。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29】五種忏悔

  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國王大臣欲忏悔者,當修行五事,稱五種忏悔。即:(一)不必禮拜,應常憶念第一義空。謂不必拘于禮誦之功,但當存心憶念正理,不謗叁寶,不于修梵行人作惡留難。(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謂如能孝養父母,恭敬學法受戒之師,則無悖逆之罪。(叁)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謂以正順之道治國安邦,亦常教化人民,敬信叁寶,修戒持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四)于六齋日敕諸境內令行不殺,則全國常臻福善,永享安榮。(五)深信因果,知佛不滅。謂所作爲因,感報爲果,若信因果不虛,則無造惡之過;若知法身常住,則無斷滅之見。

叁藏法數 【30】五種忏悔

  [出小彌陀忏]  普賢觀經雲。若國王大臣欲忏悔者。當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一不必禮拜應常憶念第一義空謂不必拘于禮誦之功。但當存心憶念正理。不謗叁寶。不于修梵行人作惡留難。是即忏悔也。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梵網經雲。孝名爲戒。亦名製止。既能孝養父母。恭敬學法受戒之師。則無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叁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謂以正順之道治安邦國。亦常教化人民。敬信叁寶。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四于六齋日勑諸境內令行不殺六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大詞典 【31】作法忏悔

  叁種忏悔之一依據佛陀所製之戒律而自說一己罪咎,不敢覆藏之作法。亦即身禮拜瞻敬,口中稱唱贊誦,心意觀想聖容,叁業殷勤,一一依于法度而忏悔過去、現在所作之罪業。[摩诃止觀卷二上、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參閱“忏悔”677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2】作法忏悔

  (術語)叁種悔法之一。見忏悔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3】金鼓忏悔

  (故事)見金鼓條。

佛學大詞典 【34】七種忏悔

  指忏悔時應發露之七種心,即:(一)生大慚愧心,慚愧我與釋迦如來同爲凡夫,今世尊成佛已曆多劫,我猶輪轉生死,無有出期。(二)生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所作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後應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諸道,受無量苦,以此而生恐怖。(叁)生厭離心,我等流轉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並此身爲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以此而生厭離。(四)發菩提心,欲成就如來身者,當發菩提心以救度衆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五)冤親平等心,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無人我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爲忏。(六)念報佛恩心,如來爲我等故,往昔無量劫中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衆生,入于正覺,應以此爲念。(七)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之性本來爲空,故罪亦無,以此作觀。[慈悲水忏法卷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5】七種忏悔

  (名數)欲爲忏悔時,當起之七種心也:一、生大慚愧心。我與釋迦如來,同爲凡夫,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劫數,我猶輪轉生死,無有出期,以此爲慚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之後,應墮于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之苦,以此爲恐怖也。叁、厭離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之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爲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以此爲厭離也。四、發菩提心。欲得如來之身者,當發菩堤心,救度衆生,身命財無所吝惜也。五、冤親平等心。于一切衆生,無冤無親,起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爲忏也。六、念報佛恩心。如來往昔在無量劫中爲我等故,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衆生入于正覺,以此爲念也。七、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內外,非中間,本來爲空,故罪亦無有,以此爲觀也。

叁藏法數 【36】七種忏悔

  [出慈悲水忏]  忏。梵語具雲忏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雲忏悔。忏名修來。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當起七種心也。一生大慚愧心慚即慚天。愧即愧人。謂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爲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劫數。而我等輪轉生死。未有出期。此實可慚可愧。當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二恐怖心謂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爲可驚可恐可怖可懼。當以此心而行 - 明·一如等 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