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忍辱波罗蜜之一。又作察法忍、法思惟解忍、法思胜解忍、通达忍、观法忍、观察法忍。忍,谓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谛察法忍,即谛观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心无妄动,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解深密经卷四、成唯识论卷九](参阅“三法忍”571)
(术语)三忍之一。见忍条。
三忍之一。 - 陈义孝编
无性释七卷十二页云: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广大法故。 - 朱芾煌
(1842~1905)清代僧。河北蔚州人,俗姓郭。年二十出家,初随师苦行,积时六年,始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后参谒金山江天寺观心显慧,得其心印。历任金山、高旻二寺之首座。光绪年间,至江苏句容赤山结茅,学人云集,提倡坐禅。耕作之余,复说楞严、法华,乃至楞伽、唯识等经论。被誉为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宁寺之冶开以威仪称第一,宝华山之圣祖以戒行称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禅定称第一,师则以智慧称第一。光绪三十一年示寂,世寿六十四。著有楞伽笔记。
与“安受苦忍”同为菩萨所修二种忍之一。观察一切法不生不灭之深理,而安然忍可,其心寂静不动,称为观察法忍。[菩萨地持经卷五、大明三藏法数卷五](参阅“二忍”196)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二忍之一。见二忍条。 - 陈义孝编
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阅“三法忍”571、“五忍”1097)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 陈义孝编
显扬六卷六页云: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故。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说本来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说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说烦恼苦垢无生忍。此三种忍,在不退转地,应知。 - 朱芾煌
指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曰无生法忍。为三忍之《大智度论》卷五十载:“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载:“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 - 于凌波居士著
简称无生忍。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三种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为证悟之异名。法为所证之理,心安于法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寂灭忍之五忍,本经之下明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之三忍,此三忍或言是仁王经五忍中之前三忍,或言是本经所说之三忍。
瑜伽四十八卷十六页云:住此住中,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此复云何?谓诸菩萨、由四寻思,于一切法、正寻思已;若时获得四如实智,如实了知一切诸法;尔时一切邪分别执,皆悉远离。观一切法、于现法中,随顺一切杂染无生。观彼先时一切所有邪分别执因所生法、于当来世,一切无余、永不复生。此四寻思、四如实智;广说如前真实义品。此如实智、始从胜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未极清净。今此住中,已极清净。是故说言: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 - 朱芾煌
(术语)见得三法忍愿条。
瑜伽九十一卷二十一页云:又彼住最后有菩萨,卽于未出家位,居赡部影,独坐思惟;便能证入最初静虑。后于自他老病死法,正审观察;能定忍可。如是名为谛察法忍内自现前。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