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二缚之一。心为与此相应而起之烦恼所系缚也。
(术语)见善恶条。
瑜伽五十五卷五页云:问:如是诸法,互相应义,云何应知?答:于决定时,有信相应。止息杂染时,有惭与愧。顾自他故。善品业转时,有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世间道离欲时,有轻安。出世道离欲时,有不放逸及舍。摄受众生时,有不害。此是悲所摄故。
二解 俱舍论十三卷十四页云:相应善者:谓彼相应。以心心所,要与惭愧善根相应,方成善性。若不与彼惭等相应;善性不成。如杂药水。 - 朱芾煌
如受有五种中说。 - 朱芾煌
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称为相应心;反之,则称为不相应心。般若流支译之唯识论谓,迷妄之识为相应心,真如(宇宙之根本理体)之自性清净心(根本识)则为不相应心。
又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七下):“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上引中之“心”系指心王,“念法”系指心法;“知相”,即表能知,“缘相”即表所缘。盖谓妄执分别之粗杂心为相应心,真妄和合之阿梨耶识为不相应心。意即妄执分别之粗心有心王与妄念(心法)之分别,此二者相应,其能知与所缘之相相同,故称相应心。阿梨耶根本识乃心与无明之和合,此二者常无别异,故能知与所缘之相不相同,称不相应心。[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乘唯识论序]
(术语)谓妄心与烦恼诸惑相应也。见唯识论三。
妄心与烦恼契合在一起。 - 陈义孝编
妄心与烦恼契合在一起。
- 梵心居士编
大毗婆沙论十六卷十三页云:问:相应,是何义?答:等义是相应义。问:诸心所法,或多,或少;谓善心多,不善心少;不善心多,有覆无记心少;有覆无记心多,无覆无记心少;欲界心多,色界心少;色界心多,无色界心少;有漏心多,无漏心少。云何等义是相应义?答:依体等义,说名为等。若一心中,二受一想,可不名等;然一心中,一受,一想;余亦如是。故说等义,是相应义。复次等不相离,是相应义。复次等不别异,是相应义。复次等运转义,是相应义。如车转时,众分皆转,共办一事;如是心车,于境转时,心所亦转,共成一事。故名相应。复次等所作义,是相应义。如秋鸽等,一时诣场,一时食,一时起;非前非后。心心所法,亦复如是。一时趣境,一时受境,一时舍境;故名相应。复次等相顺义,是相应义。如人相顺,卽名相应。心心所法,相顺亦尔。复次等和合义,是相应义。如水乳合,说名相应。心心所法,和合亦尔。雾尊者曰:四事等故;说名相应。一、时分等。谓心心所,同一剎那,而现行故。二、所依等。谓心心所,同依一根,而现行故。三、所缘等。谓心心所,同缘一境,而现行故。四、行相等。谓心心所,同一行相,而现行故。复次五事等故;说名相应。卽前四事,及物体等。谓心心所,各唯一物,和合而起,故名相应。复次如束芦义,是相应义。如一一芦,不能独立,要多共束,方能得住。心心所法,亦复如是。要多相依,方能行世,取果,与果,及取所缘。复次如合索义,是相应义。如一一缕,不能牵材木;多缕相合,乃有牵用。心心所法,亦复如是。广说如前。复次如连手义,是相应义。如河漂急,独不能渡。多人连手,乃能渡之。心心所法,亦复如是。广如前说。复次如商侣义,是相应义。如多商人,共为伴侣,能过险路。心心所法,亦复如是。广如前说。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相引生义,是相应义。问:若尔;眼识,意识,亦互相引;彼相应耶?答:彼所依异。若同所依,互相引者;乃是相应。复次不相离义,是相应义。问:若尔;四大种亦不相离;彼相应耶?答:彼无所依。若有所依,亦不相离;乃是相应。复次有所缘义。是相应义。问:若尔;六识皆有所缘;彼相应耶?答:彼所依异。若同所依,有所缘者;乃是相应。复次同所缘义,是相应义。问:若尔;五识各与意识,同一所缘;应说相应?又多眼识,应说相应。如多有情,共观初月等?答:彼所依异。若同所依,同所缘者;乃是相应。复次常和合义,是相应义。问:若尔,寿暖识三,亦常和合;彼相应耶?答:不尔。寿暖二法,无所依故。若有所依,亦常和合;乃是相应。复次恒俱生义,是相应义。问:若尔;四大种恒俱生;彼相应耶?答:彼无所依。若有所依,恒俱生者;乃是相应。复次俱生住灭是相应义。问:若尔;随心转色,随心转心,不相应行,亦俱生住灭;彼相应耶?答:彼无所依。若有所依,俱生住灭;乃是相应。复次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转义,是相应义。问:云何知然?答:宁知不然。复次同作一事义,是相应义。问:若尔;诸忍与智,同作一事;彼相应耶?答:彼不俱生。若俱时生,同作一事;乃是相应。大德说曰:同伴侣义,是相应义。识与心所,互相容受,俱时而生,同取一境;乃是相应。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所依,所缘,行相,所作,一切同义,是相应义。所以者何?诸有为法,性羸劣故;展转力持,方能起作。曾不见有一大地法,独起作故。此相应因,定通三世;有士用果。 - 朱芾煌
梵语samprayukta-hetu。谓相应而互为存立之因。小乘家将一切万法能生之原因分为六种(六因),相应因即其第四。心王与心所互为相应,以心王为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应,称为相应因。据俱舍论卷六所载,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缘、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相同,更互为因,故称为相应因。又据同书卷六(大二九·三二下):“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可知相应因之体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应因唯局限于心、心所,俱有因则广通诸有为法;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发智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术语)六因之一。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以心王为因,而起心所,以心所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应,名为相应因。其相应之义,心王与心所有平等之义五种也。是云五义平等。俱舍论六曰:“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又曰:“唯心心所,是相应因。”
如等行中说。
二解 俱舍论六卷十页云:如是已说同类因相;第四相应因相云何?颂曰: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同依。论曰:唯心心所,是相应因。若尔;所缘行相别者,应更互为相应因?不尔。所缘行相同者,乃可得说为相应故。若尔;异时所缘行相同者,应说为相应因?不尔。要须所缘行相,及时同者,乃相应故。若尔;异身所缘行相,及时同者,应说相应?如众同观初月等事,为以一言总遮如是众多妨难。故说同依。谓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为相应因。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剎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卽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相应因体,卽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旅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卽如商旅,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
三解 大毗婆沙论十六卷十一页云:云何相应因?答:受,与受相应法,为相应因。受相应法,与受,为相应因。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与慧相应法,为相应因。慧相应法,与慧为相应因。是谓相应因。问:此中何故不说心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或有说者,亦应说心,而不说者;应知此中是有余说。说六因义,皆不尽故。若作尽理无余说者;应作是说:云何相应因?谓一切心心所法。问:何故心心所法,展转为相应因?答:展转为因故,展转力生故,展转相引故,展转相养故,展转相增故,展转相依故。如二芦束,相依而住;多绳相合,能牵大木;多人连手,能渡大河。有为诸法,性羸劣故;展转相依,方办事业。义问受言:汝若离想,能纳境耶?答:言:不能。余心心所,为问亦尔。
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三页云:心心所法,展转相应,同取一境;名相应因。如心与受等,受等与受等,受等复与心,各除其自性。
五解 发智论一卷十一页云:云何相应因?答:受与受相应法为相应因,受相应法与受为相应因。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与慧相应法,为相应因。慧相应法与慧为相应因。是谓相应因。 - 朱芾煌
为小乘所立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心王与心所互为相,以心王为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应,称为相应因。《俱舍论》卷六所载,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缘、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相同,更互为因,故称为相应因。又据同书卷六:“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可知相应因之体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应因唯局限于心、心所,俱有因则广通诸有为法;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见《俱舍论》卷六。 - 于凌波居士著
(流派)梵语瑜伽Yoga,译曰相应。真言宗之异名。彼宗以三密相应之旨为本,故曰瑜伽宗,又云相应宗。
真言宗的别名,因真言宗是以三密相应为旨趣。 - 陈义孝编
大乘起信论就薰习真如之体用,而有已相应与未相应二门之分。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载,已相应者,地上菩萨得根本智,与诸佛自体相应;得到后得智,则与诸佛自在之业用相应,故其修行,不若地前未相应者单以信力而行。因其证得真如之法而修行,是为依法力之自然修行。故地前未相应者之修行称为缘修,地上已相应者之修行称为真修。依此自然之修行而薰习真如,灭除无明,故称为已相应。(参阅“未相应”1936)
品类足论六卷十二页云:不相应法云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 朱芾煌
不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据瞿昙般若流支所译唯识论载,第一义谛常住不变之自性清净心为不相应心。十地经中所谓“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即指不相应心。[大乘唯识论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阅“相应心”3913)